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三遊洞的名勝

三遊洞的名勝

三個遊泳池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7公裏處,是西陵山北峰懸崖上的壹個巨大洞穴。背靠長江三峽西陵峽口,面向下勞溪。是湖北省著名的名勝古跡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名字的由來

相傳唐元和14 (819)年,白居易、白行健、元稹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同遊洞各寫了壹首詩,白居易在洞壁上寫下了《三遊洞序》,故名三遊洞。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宋代有三位著名作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也曾遊覽過該洞,每人在洞壁上題詩壹首,稱為“後三遊”。

景點介紹

三友洞,地勢險峻,形似天篷,冬暖夏涼,是壹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它是古代地下水沿巖面不斷溶解並崩塌形成的石灰巖洞。其地層地質時代為寒武紀,距今約5億至6億年。洞內巖石起伏,縱橫裂隙,形態各異。有三根形似正方形的鐘乳石柱,垂直平行,水平排列,將洞穴分隔成兩個相通的房間:前室開闊,詩滿墻壁;後屋僻靜,旁邊有耳洞,可以與外界相通。如果後房頂部空空如也,呈圓形,向其投擲石塊時會發出類似鐘聲的聲音,石塊落地時會發出類似鼓的聲響,故稱“天上鐘鼓”。

三遊洞景色奇妙,曾被古人稱為“夢鄉”。歷代路過夷陵(宜昌)的人,大多到此壹遊,以各種字體、詩詞、散文、壁畫、碑文等抒發情懷,鐫刻在石壁上。至今洞內外仍有40多處壁刻和碑文,如宋代歐陽修的碑文和明代再版的《三遊洞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三友洞前有壹條清澈見底的下勞溪,水石碰撞,珍珠濺玉。沿著洞旁的小路爬到山頂,可以看到西邊河流的雄姿;群山峻嶺間,長江像壹把鋒利的斧頭,劈開了壹條壹線通道,從西陵峽口傾瀉而下,咆哮著激流,沖開大門,從三遊洞旁經過,隨後水位趨平,江面豁然開朗,呈現出險象環生、險象環生的奇觀。

三遊洞不僅是著名的名勝古跡,也是重要的革命遺址。土地革命時期,這裏曾是鄂中、宜昌兩地縣委地下交通聯絡站。當時寺裏有壹些地下交警。解放後,65438+1 . 0958年3月,為了實現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造福子孫後代,周恩來沿著陡峭濕滑的小路親自參觀了三遊洞,並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指示。

順著陡峭險峻的小路,在山腰的懸崖下有壹個小水潭。細泉涓涓,芳草蔥蘢,竹葉青。這就是宜昌市的名勝——陸遊泉。宋代詩人陸遊於大道五年(公元1169)10月8日來到三遊洞時,在此池中取水泡茶,並在石壁上題詩壹首。後來人們稱之為“陸佑全”。

碑文和壁雕

三遊洞內外有許多碑刻和壁刻,具有歷史價值和書法欣賞價值,是非常珍貴的文物。

唐宋以來,白居易、元稹、白行健、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遊等歷代遊覽三遊洞的名人,以及曾在夷陵任職的官員,為三遊洞題詩或題字,* * *作壁雕、題字100余處。保存和發現的近60件,均為楷書、隸書、篆書、行草。如清代盧偉的隸書刻“範瑋琪”,陳建的長女桂英用小篆寫“湛合張炎”,巨壁上刻“賀張炎不頑,化工有秘形,開混沌,顯人間生死”。都是上品書法。

陸佑全

三友洞沿石階下降至下勞溪岸邊,崖腰處有壹方石井,為“陸遊泉”。

據地方誌記載,宋代愛國詩人陸遊途經夷陵遊覽三遊洞。他在下勞溪上方發現了壹池清澈的泉水。他拿水煎茶,又香又甜。贊嘆過後,他留下壹句詩:“不是名泉不有味。”這就是陸佑全的由來。

張飛擂鼓臺

在三遊洞西陵山山頂,面對大江,有壹個圓柱形的石峰,上面有壹個小平臺,都是著名的“張古臺”。據地方誌記載,三國時期蜀漢驍勇善戰的張飛,曾任益都縣(今宜昌)知府,曾在此擊鼓練兵。猛將張飛的新月畫像,背靠幽深的峽谷,面向長江,雙目圓睜,虎須巨臂跳動,似聽隆隆鼓聲,再現了這壹古代名將的英氣,遊客紛紛拍照留念。擂鼓臺是遊客最喜歡的景點。

習之館

三遊洞頂上有壹座重檐三折、金瓦壹柱的亭子,由三個呈“品”字形的亭子組成,這就是“習之亭”。

習之亭始建於宋代,是周霞(今宜昌)知府朱清基為方便船工和商旅人士休息,在江邊修建的。景祐四年(1037),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曾專門為此亭撰寫《周霞到西亭的故事》,使之成為宋代周霞三景之壹。

巴楚勒宮

巴楚音樂宮展出的巴楚樂器“八音”齊全,樂舞形象婉約。古色古香的舞臺上,身著古典民族服飾的表演者(表演者)再現15類97件巴楚樂器,演奏楚曲巴樂,混編巴歌楚舞。妳會聽著悠揚的音樂,仿佛聽到了屈子高唱《國喪》,聽到了趙君離開家鄉。在濃郁的民族舞蹈氛圍中,妳能感受到龍舟賽中濺起的浪花和橘茶飄香的豐收喜悅。於是,添加了對宜昌的熱愛,對三峽的熱愛,對中國的奉獻。

世界中國印章石雕園

1995年3月,國務院三峽辦在北京召開“三峽石雕協調會”,石雕工程正式開工。65438+1996年4月第壹期石雕工程(被組委會命名為“三峽石雕第壹景”)基本完工。它包括兩部分:印章雕刻和莫言雕刻。印章和繪畫的作者是國內外知名的中國畫家。例如,在三峽大壩17公裏處的天柱山懸崖上,雕刻了葉、、吳作人、等144人的283件作品,其中127枚印章雕刻在大壩中間的石頭上,風格各異。精美的篆刻,借勢而石,渾然天成,把畫家的普通章放大成篆刻,是我國歷史上的新舉措。李鵬同誌曾稱贊這些藝術作品“內容健康,品格高尚”。為了保護這些藝術瑰寶,經宜昌市文化局批準,將篆刻石刻移至三遊洞,並打造成“世界中華民族印章石刻園”,供遊客觀賞。

中國極光角石園

中國震旦紀角巖俗稱三峽石筍,震旦紀在中國古代就有命名。因為它的化石看起來像竹筍,所以俗稱石筍。這種化石只在中國三峽地區發現。他是壹種兇猛的食肉無脊椎動物,生活在4.4億年前的海洋中。由於地殼的運動變化,他被埋藏在堅硬的石灰巖中,成為海洋無脊椎軟體動物化石,屬於頭足類鸚鵡亞目,是我國古生代奧陶紀的重要化石之壹,數量稀少,特別珍貴。

當地習俗和慣例

“哭嫁”土家族姑娘“哭嫁”不是出嫁姑娘壹個人的傷心哭泣,而是公婆外戚的“群體性”哭泣。根據婚姻的討論要點,有20多個部分,每次哭都有人陪。對於哭,土家族姑娘不僅哭的時間長,而且程序嚴格,很有“儀式感”。

“跳喪”是土家族悼念死者的壹種獨特形式。他們用歌聲哭泣,用歡樂哀悼,用舞蹈徹夜不眠。

宜昌地區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巴楚以能歌善舞著稱,流傳至今的“哭嫁”“跳喪”是其中的兩大藝術奇葩,還有中國式的“詠嘆調”——哭嫁歌的玉壺和冰心。真誠誠懇;土家族“迪斯科”——大膽、清新、活潑的喪舞,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巴山舞最終從“喪舞”中脫穎而出,成為集體育、舞蹈、音樂於壹體的大眾健身舞蹈,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歷史背景

1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在位時,在皇帝面前做諫官,由於性情忠厚,得罪了朝中的宦官和大臣。同事元稹被太監柳時元鞭打。唐憲宗春歷沒有指責柳時元,而是把元稹貶到通州(今四川達川市),白居易三次上書為他辯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上書國事,揭發朝廷謀殺宰相吳而遭迫害,被貶為江州(江西九江)司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在江州(重慶忠縣)被司馬刺殺,其弟白行健同僚走馬上任與元稹恰巧在西陵峽相遇。

是元稹建議的:“我們很難相遇,很難得到我們的風景...請給每首古曲二十韻,寫在石壁上”,白居易為其作序。序言的最後寫著“我們三個人開始,所以是三路洞”。三遊洞因唐代詩人白居易發現而得名。宋代著名作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葉衡、陸遊;明代著名作家王士禎、劉憶如、龔紹仁、盧先邦以及民國文人先後來此,留下了豐富的詩詞歌賦。摩崖石刻,當年三遊洞有以楷、隸、篆、行、曹等各種形式書寫的詩詞歌賦、摩崖石刻、碑文100余件。後來由於連年湮沒,風雨侵蝕和“文革”期間的損失,宋代以來仍有60余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史料。

2南宋考宗幹道第五年十月八日(公元1169),陸遊隨軍而居,入蜀時經過夷陵。.....綁好船,和哲人、見證者壹起爬三友洞。走兩裏路,腳都摸不到。.....“在三友洞。陸遊看到黃庭堅、歐陽修等文人的題詞,感慨萬千。玩得開心之後,他拿了池裏的泉水去泡茶。水很奇怪,茶很好喝。小池傍山傍溪,陸遊流連。池旁的巖壁上留下了“三遊洞前巖下池煎茶”的標題。從此,這個不知名的泉被世人稱為“陸遊泉”。

博學多才的宋慶於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被任命為周霞知府,對夷陵縣進行了壹系列的民間改革和街道、城門的整修。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宜昌的草堂改造成瓦房,景祐三年(公元1036)。宋清基在夷陵西塞門外的江津建了壹座亭子,取名“習之”。他邀請了今年5月被貶為夷陵縣令的文學家歐陽修為亭題書《周霞習之亭》,由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題寫。該亭因歐陽修而聞名,後被列為習之夷陵三景之壹。

據《三國誌》記載,東漢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攻打赤壁。打敗曹駿後,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左右,發兵南下攻打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縣。“先主立江南,與其守將軍,不如飛。”為了守衛三峽關卡,張飛曾經在西嶺山頂敲鑼打鼓,日夜操演兵馬。

梁元帝年間(公元553年),梁洪河在夏口建“七勝城”,南朝元五年(公元573年)征江陵,在夏口建“安祿城”,以備蜀國入侵。西陵山下老溪平臺至今仍有六處軍事基地和城市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