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張誌平的印象

張誌平的印象

張誌平出生於文化底蘊深厚的南方城市上海,曾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他深受新舊海派和浙派畫風的影響,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的寫意,尤其對書院風格的主題畫有獨到的見解。他的作品不矯揉造作,不驚世駭俗,在平凡中見奇,在笨拙中藏聰明,在不動中求動,在千變萬化中保持寧靜。它的主要特點是鄉土氣息和書香氣息的自然融合。

張誌平關註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況,理解和同情那些不受幸運之神眷顧的人們。他的寫意人物畫多以農村生活和民族風情為題材。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意境的營造,都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概括。是畫家在現實生活中的真情流露,是對普通勞動者的贊歌。畫中的農民和村婦、兒童和少女、竹籬和瓦房、雞鴨牛羊,似乎都散發著田野泥土的氣息。在溫柔、慷慨、質樸和優雅中,隱含著悲傷、苦澀、無奈和沈重,呈現出壹種深思熟慮的美。

雖然張誌平在人物畫方面有著高超的寫實能力,但他正在向淡化素描的道路發展,試圖將西方素描的觀念轉化為中國畫觀察和表現方法的補充。我們不強調造型的堅固,而是追求空間的自由,把物體變成心智的意象,充分發揮水墨畫的隨意性和抽象性,以心造形,以意造形。它的構圖往往是隨意的,有意不符合以往的“慣例”,有時畫面被切割得非常“局促”,以便在這種不完整中尋求新的視覺體驗。這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

簡單是壹種極其可貴的品質。張誌平的大部分寫意畫都是水墨畫,色彩淡化,線條簡練,充分展現了中國畫線條超越造型的獨特節奏,使淺色與強線條* * *構建出壹種對立的和諧。

縱觀張誌平的繪畫,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反映了他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從形式語言來看,筆墨豐富多彩,節奏變化;從繪畫的角度看,它們生動而深情;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結合,給人以詩情畫意的享受。

張誌平的畫壹般屬於高高低低的範疇。他以文人畫為基礎,從傳統畫派“野逸”中引申出文人畫的審美現實意義

——寇明勛

與詩歌創作相比,畫家面對的是更加厚重的傳統。和張誌平的創造,試圖創新。他的人物畫素描,既是作品,又是文字,元素之間的人物看似若有所思,營造出特定的氛圍。美國當代著名畫家安德魯·懷斯說:我的畫在表現上是寫實的,但在本質上是抽象的。應該說,在張誌平的人物畫中,有壹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的感覺——細看,人們看似表情單壹,卻被周圍的景物深深打動。對細節的強調和呈現是他繪畫的另壹大特色。采風的時候,肩上背的大相機包,尼康專業數碼相機和大容量存儲盤,拍攝快門,對局部的關註,讓妳很難看出畫家在中國的身份,張誌平。應該說,中國畫忽略細節是必然的——意象中建構的圖式往往被放大。張誌平創作中對細節描寫的回歸是他的藝術特色之壹。在大寫意人物畫中,意境與小寫意作品相同,但線條體現了張誌平的獨特功力,張揚與克制相融,筆墨相融。在山水和花鳥創作中,張誌平筆法中的“硬氣”引人註目。在處理這類題材時,他直截了當,沒有復雜的方法,也沒有模仿古代的立場。可以說,他刻意回避了中國的繪畫技法,這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中的壹種程序和格式,體現了張誌平在藝術上非凡的勇氣

——唐海濤

我以為我跟了誌平哥三十多年,不是好朋友也是老朋友。

我知道張誌平剛剛恢復高考。聽說幾個知青聚在壹起畫石膏像。還有朱祖德、張誌平、劉士通、李忠...張話不多。他二十多歲畫過很多油畫和素描,給我的印象是入學前基礎很好。聽說他們幾個已經是建設兵團的美術創作骨幹了。因為我是知青,又有相同的愛好,以後就和他們成了朋友。

我留在了文化廳的文藝創作班,偶爾去大學看望壹下老朋友。在不同的大學裏,朱祖德學的是雕塑,劉世同和李忠選的是版畫,張誌平還在畫油畫。在我的記憶中,張誌平畫過壹幅以知青為主題的大型油畫,是知青埋葬同伴的場景。朱祖德很健談。我更經常去他家。如今朱祖德和劉世同已經過世,世事無常,無奈中只有悲傷。

茆萍的特點是腦子快,說話快,而上海人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小心謹慎。然而,誌平離開了上海,搬到了雲南高原。由於環境的刺激,他變得或多或少有些異類,無形中滲入了很多山野之氣,想改也改不了。

誌平高二的時候選了國畫,期間和我聊過。當時我對他的選擇有點驚訝。大學畢業後,和陳被分配到壹家小園林廣告公司工作。我去看過他們幾次。在甄莊,在檢閱臺的背面,為了完成公司的任務,我在高高的腳手架上畫巨幅的電影廣告片。那時,張誌平的口頭禪是“無聊”。有時,當我轉向他在林紓街的小屋時,我看到他站在壹張簡陋的書桌前,面對著中國傳統的山水畫,腳邊是壹堆景觀日班。回想當時,我心平氣和地看了壹遍,然後說:“張哥,墻上那幅小油畫還是挺有意思的。”我猜,門壹關,張哥壹定覺得“劉是個無聊的朋友”。

後來聽說誌平哥調回學校教書了,我很替他高興。八九十年代是現代藝術整體潮流進入中國的階段,但在展覽中很少見到他的作品。只是近幾年,因為不小心迷上了中國的傳統繪畫,才慢慢關註他的展品,仔細閱讀他畫室的作品。因為緣分是幸福的晚年又能在壹起,雖然審美取向不同,但大家都還在畫畫,畫畫比什麽都好。

在藝術實踐中,很多人靠懷疑或否定來發展或成就自己,也有人靠肯定和堅持來把握或完成自己,可能會殊途同歸。藝術史最終必須由作品來定義。

我喜歡現在的誌平哥,也許歲月的沈澱已經平息了我的憤怒。這個年紀,朝氣蓬勃,花鳥人物,渴望做夫妻。看他畫畫,穩重,從容,肯定,幹凈利落,有自己的方向。反復推敲,勾畫,提煉,再提交,真的很難得到壹個草稿。

在壹次談話中,他提到了自己的想法,人生太有限了,在有限的範圍內畫壹些某個領域的精品合理的作品就好了。他自嘲自己是個農民,憑他的體力和熱情,走進大山還是能有不錯的成績。我想這是他的道理。(全文有刪節)

——劉曉

我第壹次見到張誌平是他在第九屆全國美展《暖春》中獲得銅牌的時候。獲獎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我正好在中央美院讀書。和畫友聊起雲南的中國畫家,只能說老畫家中的周林、袁曉岑、王津元。談論中青年畫家會招致鄙夷。《暖春北京》獲獎展覽,真的有點說多了。

1993年,張誌平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進修班”。之後還在中國美院中國畫人物專業學習,讓我得以壹窺他的繪畫之路。作為中國的壹個畫家,他的人物、花鳥、山水都是長的,在作品之前,在文字之後,卻因為寫意人物畫而被歸為人物畫家。他在畫的開闔中看到野性,在剛強中看到稀疏;用筆贏得了南宋的神韻和浙派的回味。側翼見筆,中心轉。業務布局融合了潘天壽和任伯年的真意,尤其擅長插線配塊,疏密兼備,點畫精細,穩中求險,拙中見巧;天氣急緩,既緊張,又常見於閨繡,婉約童貞,動靜相間,頗有古風;題材往往以鄉土氣息進入文藝個性,風情畫的庸俗氣息被剔除。即使文人畫內涵不減,也不刻意裝腔作勢,故作文藝,凸顯了當前文人畫的創新之壹,可以說是接近於王津元傳統大寫意在雲南的某種精神的概括。

雲南人的氣質總是淳樸的。作為上海人,張誌平17歲去西雙版納農墾,在雲南生活了30多年。坡坎坎的人生經歷自然融進了雲南人的血液,他養成了隨和、隨和的習慣。他熟悉雲南民族畫家的狀態,會和不同的畫家交往,不分年齡,聊天開玩笑,不經意間往腦子裏灌點什麽,他就會壹頭紮進畫室。時至今日,他仍在努力鉆研深厚的藝術功底,精通筆墨,努力經營公平的生意。看他的畫,畫面布局和筆法看似很隨意,其實都是經過精心處理的。

張誌平十幾歲時經常去藝術展覽場所。據他說,每次有畫展,他都有喜歡畫畫的父親陪著。還有朵雲軒畫店,常年有很多名家名作,不比入住公司少。去西雙版納猛臘邊境時,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他在橡膠林邊搭了壹間小屋獨自生活,釋放任何個人愛好,不受幹擾地盡情享樂。統壹控制用電期間,每天晚上10點熄燈後點蠟燭,然後繼續看書畫畫。茫茫夜色中,燈火搖曳,就這樣過了八年,直到恢復高考離開,我的繪畫技巧也在這種環境中逐漸提高。我在大學的時候,只專攻商科,其他的不問。畢業時,我被分配到壹家廣告公司,經歷了三年毫無情趣的工作。“八五”之後,在中國藝術界湧動的前衛潮流中,張誌平無視潮流,只註重傳統。當然,他被推到了畫圈的邊緣。沈寂了近十年,大大小小的展覽都沒有什麽成果。事後看來,這壹時期的沈寂促使他深入體驗中國畫精神,並與劉國輝的“中國人物畫高級研修班”結緣,得到王津元的提拔,從而得以成為壹名學者。當妳強大的時候,妳無法擺脫它。繼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後,又在全國中國畫大展中獲得壹系列獎項,躍入國家級畫家行列。

張誌平只是在他的技巧成熟的時候。願他繼續長久保持平常心,壹路堅持努力,爭取走得更高更遠。(全文有刪節)

——邵培德

來源:易雲學院報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