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典詩歌熱

古典詩歌熱

“我的胃裏有壹種詩意的精神”。說起孟漫,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首古詩。

沒有驚艷的外表,卻因為豐富的學識和謙和的風度,自2007年首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成為節目最年輕的主講人以來,孟漫壹次次走上央視舞臺,在國內掀起了壹個又壹個文化熱潮。

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舞臺上的萌漫魅力四射,俘獲無數粉絲。

1975,孟漫出生在河北省廊坊市,那是壹個崇尚讀書的時代,她很幸運的出生在壹個讀書人的家庭。

孟曼的父母都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文革期間,他們壹起當過鄉村教師。

在萌漫童年的記憶中,爸爸媽媽非常愛讀書學習。

鄉村教師工資很低,但爸爸媽媽還是願意把工資的壹半花在書本上,另壹半花在生活上。因為是書店的常客,所以書店的員工會主動來她家讓爸爸媽媽檢查,然後把書送過去。

她家最重要的家具不是流行的冰箱和彩電,而是書櫃。在打家具的時候,父親叫木匠打書架。那時候農村的木匠連書架是什麽都不知道。

現在,蒙曼有了自己的家,電視放在別人的客廳裏。她家是壹整面墻的書櫃,裏面全是東西。

書櫃仍然是她家最重要的家具。

當壹對父母由內而外散發出書生氣時,受益最大的是孩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萌漫從小就愛看書,家裏的書成了萌漫童年最好的陪伴。

“我很小的時候,周末的時候,我和哥哥會趴在窗前等爸爸去縣城,因為爸爸壹定會帶回兩樣東西——繪本和好吃的,我們會邊吃邊看。那是每周最期待的時刻。”

現在回憶起小時候的場景,孟漫還歷歷在目。

“家裏沒有玩具,只有書,眼裏只有文字。父母經常捧著書,我和弟弟自然就開始看書了。壹開始是看繪本,後來書越看越多。”

在央視《感謝我的家》節目中談到成長過程時,孟漫坦言,最感激的是父母。她稱父親是她的“晴天白玉柱”,母親是她的“海中紫金梁”。

說起和古典文學的聯系,更多的是受父親的影響。

雖然他畢業於外國語學校,但他的父親後來因為熱愛文學而成為了壹名語文老師。在孟漫的印象中,父親很“酷”。那時候父親教古代漢語,沒有課本,他總是背著我說話寫字。

喜歡古典詩詞的種子就在孟漫心裏種下了。

但精通古文的父親從來沒有刻意讓女兒讀古詩。

當蒙曼大約七八歲的時候,她和她的父親曾經去書店買書。孟漫選的是《清詩十八抄》。爸爸付了錢,卻在回家的路上對孟漫說“文學必秦漢,詩歌必盛唐”。清朝的詩可以讀,但不是最好的。

不幹涉,但會適當引導。這是父親對女兒學習的尊重,也是在為女兒培養壹顆真誠的詩意之心。

後來孟漫在喜馬拉雅電臺講唐詩的時候,我爸爸天天聽,有時候還會發表壹些看法。

有壹天,父親對孟漫說:“妳這首唐詩說得好。”

孟漫跟隨著聲音說:“嗯,好多人都說不錯。”

“別人說什麽都沒用,我說好就是好。”

還有壹次,爸爸對她說,“帶著我心中的暮色陰影,我已驅車行駛在樂遊墓群之中,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了”。為什麽不讀《駕到古韻》?但是發音是元,這個屬於十三元。如果不這樣押韻,全詩感覺都不對。"

孟漫跟爸爸解釋十三元韻難賭。現在小學課本都讀袁,喜馬拉雅工作人員說讀雲會給孩子造成困惑,而且太復雜,解釋不清楚,所以不強調。

爸爸說:“那不對。妳以後寫書的時候壹定要把這壹點說清楚。”

年過七旬的父親,時刻關註著女兒的成長。即使她的女兒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學者,他也不忘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她。

孟漫本科、碩士均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兩所大學的兩年時間,對萌漫來說是極其珍貴的。敏達給了她更多感性的東西,而北大豐富了她的知識,開闊了她的視野。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蒙曼回到民大教書,成為壹名歷史老師。

我的工作看似與唐詩關系不大,但唐詩在孟男心中卻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就工作而言,她側重於唐詩的解讀,更多的是出於職業需要。作為隋唐史研究者,唐詩以史料的形式存在於她的專業中。

唐朝留下的史料不多。除了以史書形式出現的傳統史料之外,唐詩是歷史研究的壹座富礦。唐詩繁榮昌盛,留下了許多反映社會生活的詩篇。

在豐富的唐詩中,研究唐代歷史是老壹輩史家對今天學者的道路,孟漫也不例外。

但她並不只是把學習唐詩作為壹項工作。孟漫在生活中把唐詩作為壹種精神的、審美的存在,這是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與其說她熱愛唐詩,不如說她壹直保持著壹顆詩意的心。

詩的心是什麽?

詩意的心是壹種敏感的情緒。是壹顆童心,除了活在混沌中,還有更強的美醜感,然後願意因為這種感覺去凈化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在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評委期間,蒙曼以詩詞典故發掘精妙幽默的評論,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尤其是她關於牛奶和奶油的比喻,精妙絕倫。

她把中國的古代文化比作牛奶,詩歌就是牛奶上面的奶油。它的節奏和語言是壹種美的本質,厚重而簡潔,讓我們每個人都清醒過來。

在她看來,現代人心靈的幹燥需要滋養。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最需要保持壹顆赤子之心。這個時候,詩歌或許為我們打開了壹個新的世界,讓我們有了壹個新的視角來看待生活,看到我們生活的滾動世界。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詩歌能使人不朽。

詩歌是傳統文化中的最大公約數,是真善美的公約數。

人們常常把詩歌和傳統文化聯系在壹起,所以很多人建議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詩歌的復古開始。

對於這個提議,孟漫是支持的,但同時也堅持自己的意見,那就是要前車之鑒,不能復古。

從傳統文化中取精華,找到與當代社會相聯系的部分,也就是把與現實和未來相結合的東西搬出來。

詩歌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接受不同的理解。壹千個人有壹千種理解,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詩歌為中國人心目中最美的東西奠定了基礎,任何壹種美都有相應的詩意情境來表達。

2018年初,孟漫發表四季詩。四季精選唐詩32首,講述唐詩中的文化典故和詩歌創作時的心境,與妳分享壹些精彩的唐詩。

繼四季詩之後,2018年底,蒙曼出版了最美唐詩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蒙曼最美唐詩:五味人生》。

這壹次,孟漫用人生五情來談詩。

為什麽取名《人生五味》?

孟漫在書的序言中寫道:詩是人寫的,也是為人寫的。人有五情,人活著。詩有五情,詩是永恒的。

五種情緒是什麽?

是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構成了我們人生最真實的色彩。

與人心相對應的,就是那些風風雨雨,與人息息相關。

孟漫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以喜、怒、哀、樂、怨這五種人生情感為切入點,從人生五味的獨特視角去體會唐詩中的五種情感,從而對我們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詩歌教學永遠不過時,適合任何人。

正如蒙曼所料:

“唐詩是融化在中國人血液裏的文化。讀者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感受到它的美好。如果現在是碎片化閱讀,讀唐詩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