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
我知道當我死的時候,地球上的壹切都與我無關。但唯壹讓我心痛的是,沒能看到祖國統壹。
因此,當偉大的宋軍隊伍重新奪回中原的那壹天到來的時候,妳們舉行壹次主場宴請儀式,別忘了告訴我這個好消息!
詩詞翻譯:我知道,人死了,就什麽都沒有了。只是難過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壹。帝國軍奪回北境,在家祭祖的時候,別忘了告訴妳父親這件事。
陸遊(1125-1210),中國傑出的愛國詩人,以詞務著稱。縱觀他的壹生和他的九千多首詩歌,始終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最顯著的特點,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的崇高地位。
這首詩是陸遊的傑作。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女真貴族占領的中原疆域和人民,熱切盼望祖國統壹,所以特地寫下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多麽的執著、深沈、熱烈、真摯!難怪從南宋開始,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都會被它感動,尤其是在外敵入侵或者祖國分裂的時候,引起無數人的歌頌。
陸遊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時代。12世紀初,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陸遊出生後的第二年,晉國占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惠帝、秦帝被流放,國家滅亡於北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南逃,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政權時,不僅沒有努力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為丞相,打算下跪與晉人講和。紹興十二年(1142),交涉成功。趙構不要臉,自稱是郭旭的臣子,並承諾每年獻上25萬兩白銀和25萬匹絲綢,與晉人共標淮河。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成了金人的地盤,北方的廣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的小朝廷只是和平的壹隅,在敵人的威脅下茍延殘喘。後來趙佗、金在簽訂的《隆興和會》和寧、金簽訂的《凱西和會》,還是屈辱媾和。這種情況當然是絕大多數歷來反對民族壓迫的漢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這個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遊就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遊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前半年。由於童年時期逃離敵人的入侵,又受到家人和親戚的愛國言論的啟發,陸遊對當時嚴重的國難有著深刻的感受,所以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在心中種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從此,無論是在朝廷和地方做官,還是在川陜前線參軍,晚年在紹興老家生活,這顆種子都生根、發芽、幹枯、開花。雖然不斷地被風雨摧殘,但它也成長了,成長了,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清代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有壹段話,很概括。他說:
翁芳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先正後邪的序,所以他冷若冰霜。就《春秋》之義而言,無非是過者,故終身不變。入蜀後,在使臣王彥的庇護下,途經南鄭,拜見蜀、杜。他躊躇滿誌,真的很想吞手吞雲,他的詩十有五六是恢復的。出蜀後,仍是十之三四。七十年代以後,...沒有恢復名譽的野心。但正如其《感中原往事》所言,“乞東海洗湖沙”,《老馬遊記》所言,“中原旱蝗已衰,王師北伐發函。當它聽到鼓聲激昂,仍有可能贏得國家和趙巖”時,它仍然難以忘懷。彌留之際有“王師將定中原日於北,家祭不忘言”之說,讓鳥飛的野心可見壹斑。
當然,這裏所謂的“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定量地、表面地看;但也可以看出,陸遊的“蘇誌”是壹以貫之的,從小到大。特別是這首《秀兒》詩,是他生命盡頭爆發的愛國火花,也算是他壹生愛國思想和詩歌的總結。
歷代文人墨客,讀過《秀子》這首詩,無不為之動容。早在南宋,劉克莊就有壹句絕句說:
還不如死前看到魯的死狀,容易氣開。呂霄很慚愧,就把王師推薦到了洛陽!
這是在1234年金朝被蒙古滅後,南宋政府從淮西移兵至開封城,從開封分兵收復洛陽。劉壹激動,以為陸遊的後人會遵照他的遺願,把這個喜訊告訴乃翁。然而好景不長。以歌舞湖光山色和奸臣為主導的南宋小朝廷,連倒下的遊牧民族都抵擋不住,何況是“與張鈁為敵”的蒙古軍隊。多虧了愛國軍民,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維持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壹首《讀了陸放翁的詩》的詩,其意極其沈痛,後四句是:
青山滿愁,戰火滿天。來到太陽下,我看到了九州童。我怎麽能告訴妳家庭犧牲的事呢?
也就是說,陸遊死的時候,很遺憾沒有看到《九州同》。現在他的孫輩也看到了這種情況,但統壹中國的不是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怎麽能告訴家裏他老人家呢?上面提到的兩首詩,第壹首充滿了“然而我瘋狂地收拾我的書和詩”的激情,第二首表達了“亡國之聲哀思”的哀思。喜與悲都是由“秀子”這首詩引起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遊密切相關。
就我所見,對陸詩歌的其他評論不下30篇(請參閱孔同誌和我編的《陸遊研究資料集》),或有“三呼渡江”之意,或與杜甫的《忠君報國》壹脈相承,有的讀後唏噓哭泣,有的感同身受,發自內心。足見這首詩真摯感人!
但上述大部分人都是被這首詩感染,導致* * *唱衰,卻沒來得及對其內容做詳細分析。值得讀者參考和推薦的是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愛國詩》。在這篇文章中,他把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項:壹項是忠古,即忠某姓;其次,歌頌英勇殺敵的戰士;其次,同樣是對外星人的仇恨。並指出第三項以國籍為基礎,範圍更廣。他認為陸遊“壹直做官,但他的愛國熱情並不僅僅是為了趙家的名聲。他在西北參軍,壯大了敵人。為了民族和國家,他總有恢復中原的野心。”所以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子》詩,並對此作了具體分析:
《示子》這首詩是垂死之作,不說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是他的拿手好戲。這種詩只為和兒子說話,不流於表面。沒必要裝腔作勢。他可以說點別的。但他就說了這麽多。他認為這是最親密的事。詩裏說“萬物皆空”,壹切都可以放下;“可是我很難過,我看不到九州。”只有這個放不下。雖然他“死了”,“沒看到九州”,但他相信“王師”終有“北伐中原的壹天”,所以他告訴兒子“別忘了告訴他家祭的事”!教妳的兒子“永不忘記”,妳看到的是妳自己的執念。這是他愛國熱情的理想化;這種理想就是國家至上的信仰的雛形。.....在過去,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明凱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壹位深情的愛國者,新詩舊詩都寫得很好,所以他對陸遊詩歌的分析是深刻的。他從《秀子》這首詩中看到了陸遊的“愛國熱忱理想化”,換句話說,就是陸遊愛國思想的進步及其達到的高度。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進壹步說明和補充壹點:第壹,陸遊對祖國的熱愛與他愛民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包括他對“忍受死亡,希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和對“金幣輸給胡強”的南宋人民的同情和憐憫。其次是他對與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眷戀,如《三萬裏黃河》、《五千裏太華》、《兩京宮闕》等。而且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熱愛,是唯恐在外國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和同化,以至於“東方的孩子都在胡說八道”,甚至整個二代都是“羊和皮毛都留下來了”,改變了漢人的生活習慣,忘記了祖先的傳統(相關事例見《我的陸遊傳》第二部第四章)。這些是他“悲而不與九州”,渴望“北立中原”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對自己國家幾千年來鞏固下來的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祖國、人民和優良傳統的熱愛。這些都是陸遊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朱文聲稱:“也許他是過去唯壹壹個配稱愛國詩人的詩人”。雖然這個評價看似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還是要承認它很中肯,很公正。
表現兒童的詩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雖然距離陸遊寫下《秀兒》這首詩已經過去了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達的愛國熱情依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當壹只鳥快死的時候,它的歌聲也是悲傷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首詩中,“卻不能共見九州”的哀怨之聲,依然是對祖國統壹和回歸的認同的有力呼喚!
收復黃河南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美,盛唐大詩人,素有“詩聖”之稱。祖籍湖北襄陽,河南珙縣人。初唐詩人杜之孫。唐肅宗,官方左拾遺。入蜀後,經好友推薦,任劍南戒毒所參謀,並加派員外郎為校工部。因此,後人也稱他為杜士毅和杜工部。
內容:
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
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
當妳在白石唱歌的時候,妳必須沈醉在酒裏,在綠色的春日,那是我回家的開始。
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
度量:
○平勝●平勝⊙平克措△雲平▲雲韻
這本書的韻是:七陽;“三河七陽”能過嗎?
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
●●●⊙⊙●●,○⊙●●●⊙△
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
●⊙⊙●○○●,⊙⊙○○●●△
在綠色的春日,我開始回家,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
●●●○○⊙●,○○●●●○△
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
●⊙○●⊙○●,⊙●○○●●△
註意事項:
1.但是看:回頭看。
2.有什麽好擔心的?不再擔心。
3.翻滾:隨意翻滾。古詩詞和散文都寫在紙上。
4.青春壹句:寓意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歸鄉不寂寞。
5.也就是從兩句話來說:想象中的返鄉路線,即從峽東出發,經水路到達襄陽,再經陸路前往洛陽。
6.壩下:川東北巴江中部的峽谷。
7.巫峽:在四川省巫山縣東部,是長江三峽之壹。
8.襄陽:這個屬於湖北。
押韻翻譯:
突然在建南,傳來收復吉北的消息。
當我第壹次聽到悲喜交加的時候,我的衣服上都是淚水。
回頭看看老婆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哪裏?
隨便把詩集卷起來我都快瘋了!
白天,我會喝酒,大聲唱歌;
明媚的春光是我的伴侶,讓我可以啟程回家鄉。
好像從壩下過了巫峽;
很快到達襄陽,然後趕往洛陽。
贊賞: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作者52歲。寶應元年(762年)冬,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大獲全勝,收復洛陽、鄭(今河南鄭州)、邊(今河南開封)。起義軍首領薛嵩、張中之相繼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戰敗自縊,其部相繼投降田和李懷賢。現居子洲(今四川三臺)的杜甫聞訊,用激昂的筆墨寫下了這部名著。
在這首詩中,杜甫註:“我在東京”,詩的主題是表達突然聽到叛亂已平定,趕回故鄉的喜悅之情。“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奪回來了!”,快速上漲,恰恰說明了利好消息的突然性。“劍外”是詩人所在地,“冀北”是安史之亂的老巢,在今河北省東北部。詩人在劍外漂泊多年,努力準備品味,卻不可能回到故鄉,因為“濟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現在,“忽傳薊北”,
這就像突然響起的春雷,突然閃現的山洪,突然迸發的驚喜洪流,壹下子打開了壓抑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洶湧澎湃。“起初,我無法阻止眼淚從我的外套上流下來”是這種驚喜的情感洪流的第壹波。
“初聞”緊跟“驟傳”。“突傳”表現喜訊來得太突然,而“淚滿衣襟”形式生動,表現“初聞”瞬間突如其來的喜訊所激起的情感波瀾,是喜憂參半、悲喜交加的現實表現。“濟北”已經收了,戰爭就要結束了,幹坤的傷痕和李淵的苦難都將得到治愈。我個人流離失所,討厭其他苦日子,終於熬過來了。我怎麽能不開心呢!但是,痛定思痛之後,又忍不住難過,壓抑不住。然而,這場大災難終於像噩夢壹樣過去了。我可以回到我的家鄉,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所以我再次化悲痛為歡樂,在天堂。《第壹新聞》當時的心理變化和復雜感受,如果用散文來寫,需要大量的筆墨,而詩人只用“淚滿衣襟”壹詞來形容形象,就足以概括這壹切。
第二聯轉而為傳承,入定於“狂喜”,是驚喜的情感洪流的更高洪峰。“望妻”和“讀詩”是兩個連續的動作,有壹定的因果關系。當我悲喜交加的時候,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壹起受苦多年的妻子和孩子。“看著它”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很有意義。詩人似乎想對家人說些什麽,卻不知從何說起。其實沒必要說什麽。不知道多年來籠罩全家的陰霾去了哪裏。我的親人不再悲傷,而是笑逐顏開。親人的喜悅反過來增加自己的喜悅,他們不再無意伏案,於是卷起詩書,分享勝利的喜悅。
“在白石唱歌需要喝酒,在綠色的春天讓我回家”是進壹步表達“狂喜”的對聯。“懷特海”指出人到老年。老年人難得“唱歌”,不應“縱酒”;如今,我們不僅要“唱歌”,還要“縱酒”,這是“狂喜”的具體表現。這句話是在“瘋狂”的狀態下寫的,下壹句話是在“瘋狂”的思維下寫的。“青春”指的是春天。春天到了,在花鳥魚蟲中帶著妻兒“歸家”正是時候。想到這裏,怎能不“欣喜若狂”!
在尾聯上寫下“在那綠色的春日,我回家了”的幻想在飛翔,我在子洲,但我的心已轉瞬回到了故鄉。驚喜的情感洪流在洪峰後卷起,全詩結束。這幅對聯包含四個地名。“壩下”“巫下”“襄陽”“洛陽”都是對偶(句內對),前後對偶,形成整齊的地名對;而“從”和“從”的組合,就是壹對流動的鮮活的流水。再加上“穿”與“向”的動態以及兩個“峽”與兩個“陽”的重復,文風與基調迅雷不及掩耳,準確地表現了想象力的飛揚。試想壹下,四地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分別是壩下、巫峽、襄陽、洛陽。"從"、"穿"、"下車"、"向"這些詞壹出現,"從這座山回來,翻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來,再往北--到我自己的鎮上去!"出現,壹壹閃爍。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表現想象,又描繪現實。從“壩下”到“巫峽”,峽險狹,舟楫如梭,故用“穿”;出了巫峽到襄陽,往下遊開得快,所以用“俠”;從“襄陽”到“洛陽”,改了地,所以用“項”字,準確度很高。
這首詩,除了第壹個敘事話題,其他句子都是突然聽到勝利的消息後驚喜的表情。萬虎泉源,從胸口湧出,直沖而下。秋在《杜少陵集詳註》中引用的話說:“此詩充滿了歡樂和喜悅,而且壹波三折,沒有化妝。越簡單越真實。別人絕對不能開悟。”後世詩論家對這首詩評價很高,稱贊它是“老杜壹生中第壹首快詩”,“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