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初年,盧本中撰寫了《江西詩社宗派圖》。(詳見謝思危《呂本中與江西派圖》(文獻遺產,第3期,1985),他把以黃庭堅、陳師道為首的詩派命名為“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歌流派。
宋末,方回稱杜甫為江西詩派之祖,黃庭堅、、陳為詩派之“派”,提出江西詩派“壹祖三派”說,形成詩派。這個學派主張黃庭堅的化鐵為金,劫胎換骨說。而且詩派成員多受黃庭堅影響,詩歌創作風格以吟誦書齋生活為主,註重文字的推敲技巧。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後,詩歌氛圍趨於固化。經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點已基本定型,黃、陳的嚴格創作為青年詩人提供了規則和規範,而嚴酷的政治形勢又使詩人的心態由外向內更加內斂。因此,吟詠書房生活、推敲筆法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如其來的靖康事件打破了詩歌沈悶的氣氛。東北崛起的金國於宣和七年(1125)滅遼,次年攻占汴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為金的疆域。短短兩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詩人安靜的學習生活被金兵的鐵馬胡佳徹底打破,整個詩壇為之震動,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也因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金兵圍攻汴京時,盧本忠在城中。他首先用詩歌記錄了這壹事件。《守城者》描寫了抗金將士的英勇抵抗,《叛亂後的弄堂》作品描繪了百姓飽受戰亂之苦的悲慘境遇,《城市編年史》控訴敵人燒殺搶掠。金兵敗退後,呂本中寫了29首兵變後自娛自樂的雜詩來表達自己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