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讓人感慨的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最傑出的愛國將領和詩人都出現在這個朝代,這已經被傳為千古佳話。或許是應了中國的古話“國之難,顯忠臣,家之貧,生孝子”。
在南宋眾多愛國將領中,嶽飛無疑是中國軍人的精神領袖。他肩負著母親“精忠報國”的座右銘,走上了漫長的救國之路,但他的救國之路也是壹條悲涼之路。面對昏君這個奸臣,嶽飛那種“收拾舊山河,面向蒼穹”的激烈而強烈的感情,只能化作滿心的悲涼和深深的嘆息。在救國路上,他充滿了血淚,“知音少,斷弦誰來聽?”但是,歷史壹直記得這個失敗的英雄。壹代又壹代的男人以他為楷模,續寫著中國軍隊的靈魂。青山樂於埋葬忠骨,歷史也因此記住了朝臣秦檜。這個世界讓他永遠跪在英雄的墓前。這是漢奸跪在忠烈面前,小人跪在君子面前。
辛棄疾不僅是壹位愛國將領,也是壹位愛國詩人,他給後人留下的印象不亞於嶽飛。幾十年輾轉反側,被漢奸權臣排擠打壓,抗敵主張無法實現。後來加入義軍抗敵,屢遭陷害。真的是“欄桿拍了個遍,沒人會接,願意登。”南宋就像壹個重病的人。辛棄疾的熱情和對肝義的忠貞,只能化為“長江無盡滾滾”。辛棄疾這位老人慷慨悲嘆,“酒後看劍”,卻難“哭出英雄淚來”,其“吞萬裏如虎”的野心尤其是,“窮白發已生”,“誰* * *我,醉明月?”這是多麽的孤獨和悲傷啊!壯誌難酬的心結凝結成壹股英氣,魂繞中華。傳說辛棄疾死後,每晚在埋葬他的地方,“殺敵,殺敵!”呼,如果說他的諸多豪言壯語表現了壹個愛國詩人的情懷,那麽這個感人至深的傳說就是千古華夏子孫對這位英雄最好的記憶。
命運坎坷的智者詩人陸遊,將南宋的英雄報國夢演繹得淋漓盡致。昏君奸臣當道,忠義之士往往是天下難容的,比如屈原,嶽飛,陸遊。陸遊在詠梅表達了這種排斥:“已是黃昏,風雨更大。”和屈原壹樣,陸遊有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特有的超然物外的氣節。這壹句話,“我無意爭春。壹群羨慕,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體現了這位失意英雄的高尚品格。"盛年陸遊曾馳騁沙場,曰:"萬裏謀封侯,壹馬守涼州。“這是多麽英雄啊!可惜“心在天山,身在滄州老”。隱居殷珊後,老陸遊仍夢想著報國殺敵:“孤寨不自憐,猶念保家。“半夜臥聽風雨,鐵馬河夢。”得知離赴日不遠,陸遊又悲又怒,誌不老:“王師決定北上慶祝中原日,還不忘告訴我家祭的事。”可惜他的願望最後沒有實現,南宋在這些愛國英雄的英雄淚中消失了。
在這種愛國情懷的影響下,中國很多文人為這個懦弱的王朝擬定了天下英雄,金庸的《雕神三部曲》就是其中的代表。金庸在這三部小說中自由遊走,塑造了許多忠肝義膽的英雄,被稱為“英雄史詩”。在這些英雄形象中,馮曉是南宋時期最具悲劇情結的壹個。他有嶽飛的浩然之氣,有奪取三軍稱號的能力,但他也有嶽飛的痛苦和悲傷。這無疑與南宋英雄的命運是壹致的。
“亂世出英雄,國難顯忠臣。”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不止南宋,隋末唐初,漢初,中國的歷史向我們展示了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