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兩個問題。妳認為詩歌怎麽樣?2。寫壹些關於詩歌文化的資料。

兩個問題。妳認為詩歌怎麽樣?2。寫壹些關於詩歌文化的資料。

1.我個人認為詩歌是壹個很好的文學載體。很喜歡,簡單卻包含很多。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情緒非常豐富。

2.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詩歌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巫術,巫術的獨特表現就是歌舞儀式。在中國的古籍中,順帝時期恰好有壹場“打石打石”,所有動物都以唱九韶的速度跳舞。”(《竹書·通誌·順帝元年》)昨日,葛人,三人操牛尾,腳踩宋。"(《魯春秋·古樂》)“情動於中,形於言。詞不達意,所以哀嘆它,哀嘆不足,所以永遠唱下去,永遠唱下去,不知所措地跳下去。”(尚波《毛詩正義序》)破竹而續竹,飛土而食其肉。"(《越絕書》)等等。這恰恰說明中國的詩歌文化始於古代。魯迅的《外語談》自稱是“於航於航”派,意為鼓吹“勞動創造”理論。這是用來口頭創作的,還不錯。世界上許多民族也經歷了漫長的史詩階段,如古希臘的希利亞特、奧德賽、古印度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德的尼伯龍根之歌、古俄的伊戈爾遠征、中國的藏族和蒙古族的格薩爾王等商朝的民智不開放,人神混雜,生活和社會的壹切都靠占蔔決定。占蔔的結果需要記錄下來,這就是甲骨文祭祀的由來。占蔔預言的儀式往往伴隨著歌舞,會影響神諭的音樂性,這可能是中國詩歌的起源。詩歌文化按照產生的時間可以分為古代詩歌文化和現代詩歌文化。詩在周公之禮開始時具有特殊的意義。”《李周》說:“教詩六首,曰‘風’、‘賦’、‘比’、‘興’、‘雅’、‘頌’。以劉德為基礎,以六法為聲音。但到了東周,“禮崩樂壞”,頌詩成為政治、外交或禮儀中重要活動的表現形式之壹。這樣的例子在《左傳》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用來評論,以臣諫君,引為公理常識,不勝枚舉。

先秦時期,上層階級,無論相互唱和、禮尚往來,還是外交活動,都以詩歌的形式表達;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直接表達,而是用詩歌的語言間接表達,所以需要聽者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理解能力。這在客觀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詩歌的發展,使得作為先秦主要文化載體的上層文化圈的詩歌文化日益繁榮。

先秦另壹個傳統是騷賦,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騷賦原本是壹種長詩,奇特瑰麗的想象,真實奔放的感情,成為漢代文人創作的主流風格,從此與詩歌分道揚鑣。

漢朝的文化政策是“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春秋故事》是第壹個。所以中國人和儒家都強調“以大義說話”,“以待足兆”。每壹次從政治意義上解讀《詩經》,後世文字獄的理論基礎都是在這裏產生的。據說漢武帝曾經和大臣們講和,題目是《百良體》,但形式並無新意,內容也毫無意義。所以有漢朝,沒有值得壹提的詩歌創作。

正是這個時期的民歌,也就是所謂的“漢魏樂府”,真正繼承了《詩品·國風》中的“民間自然音律之聲”。與“古歌”壹樣,也出現了壹些形式工整、文字優美的民歌,如描寫牛郎織女神話的《送別牛郎》。至於敘事歌謠,如《陌上桑》,曲折曲折,人物鮮明,語言明快凝練,開創了後世四大著名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木蘭詞》、《琵琶行》、《長恨歌》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