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元曲的定義
元曲,又稱於次、樂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體現了自己獨特的特點,與唐詩、宋詞齊名。元曲雖然有固定的網格格式,但並不死板。定格中加入了交錯字符,也可以在壹些曲牌中加入句子。用韻上,連字都允許通過,比押韻絕句、宋詞靈活。所以,同壹個“曲牌”的兩首歌,有時會出現字數不同的情況,就是這個原因(同壹個曲牌裏,字數最少的那首就是標準幀)。
二,元曲的出現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每壹代指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歌,統稱壹代文學。而後世不能成功。”正所謂“時代變,質變”,“文化之變與世界有關,興衰與時序有關”。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今中外無壹例外。
元曲之所以成為壹代文學,與元蒙貴族入主中原後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忽必烈在元世祖去世,宋朝統壹中國後,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鬥爭壹直存在。元朝統治者對漢族知識分子進行政治上的武力鎮壓,中斷了長達78年的科舉制度,使知識分子的地位降到了比妓女還低。
所以元代有“壹官二官三僧四醫六工七妓九士十乞丐”的說法。知識分子排在倒數第九,可想而知地位有多卑微。同時,元蒙統治者借助儒家思想和宗教禁錮麻痹民眾的思想意識,以鞏固統治,使中國文化學術衰落。另壹方面,元代城市經濟特別發達,外來文化輸入,作為統治者的蒙古族向來愛歌舞,所以以戲曲為代表的市井文學大發展,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詩歌為主的正統文學地位。此後,古文和詩詞逐漸式微。這是因為詩文為統治者所排斥,詩文作者多為官僚,脫離大眾,脫離生活,受諸多思想束縛,所以寫不出反映社會現象的作品,而雜劇作家生活在下層社會,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受封建禮教和朱成理學的影響較少,所以可以自由創作。然後,詩歌作家在政治上不受尊重,抑郁思想普遍存在。有的作家不滿現實,懷念宋朝,有的向往隱居山林等等。
這壹切使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裂變。所謂的“學而優則仕”之路被堵死了,讀書人追求的是聽覺、聽覺、聲音、食欲的愉悅。或成為“書友會才子”與演員交往,或遁入林泉,縱情山水,過著隱世的生活。
這是元代文人從憤世嫉俗、唉聲嘆氣、隱居到嬉鬧的特殊文化心態。這種心態與市民化的文化土壤相結合,催生了元曲的出現,元曲具有高度的通俗性和雜、諧、直等藝術特征。
三、元曲的類型
根據近代許多學者的研究,元曲可分為散曲和雜劇兩大類。
(壹)散曲分為兩種類型:全詩和套數。
“小令”源於《小令》壹詩,但到了元代,其意義發生了變化。顏淵南誌安在《論歌唱》中說:“寫文章者,謂之樂府,末有幾套名,季短時喚子,市短時喚子,歌清。”這裏的“詩”指的是市井民謠。直到元末,“小令”不再專指民歌,而明確成為壹種不同於套數的散曲體裁。《小令》有“只有壹段旋律”,指壹段旋律押韻到底;有“復章”,指的是同壹個曲子重復幾遍;有壹種風格叫“有旋律”,是壹個曲調與另壹個或兩個旋律相連的風格,最多可以連三個曲調;有壹種是“問答式”,即用幾種不同的曲調交錯表達壹個事件,使用第壹人稱敘述者的問答式。套數就是把幾首屬於同壹個宮調的零散歌曲連接成壹套歌曲。它是以“集”為單位計數的歌曲,不同於以“枝”為單位計數的歌曲的“詩”,故稱“集數”“集數”,又稱套曲、散集、大令,由宋代大曲、宮調發展而來。
集合數量有三個特征:
1是由同壹個宮調中的幾個曲子組成的。
2.每首歌都有相同的押韻,但必須押韻到底。歌中的行間並不平坦均勻,大多充斥著方言俚語。
3.通常結尾會有“第壹首歌”,結尾會有“尾聲”。
(2)雜劇,是金末元初蒙古時期在中國北方產生的壹種新劇種。
它是以北方歌曲演唱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戲曲形式,是在金和腔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多種唱詞和技法而發展起來的。劇本的體裁壹般是:每個聲部打六折,每個聲部由同壹個宮調的幾個曲調組成,必要時加壹個“楔子”。角色有鄭迪、鄭丹、主唱等。壹部雜劇,基本上是由壹個人物唱到最後,這個人物就是結尾或者結局。最後的主唱叫“最終版”,最後的主唱叫“最終版”。創作和演出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後遷至杭州,並傳播到其他地方。從金末到元初,元雜劇作家約有128人,其中以關漢卿、王實甫等著名。
第四,元曲術語
學習元曲,必須要背壹些元曲的基本術語。不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不會理解。所以元曲愛好者需要花些時間去了解,以後我們再談元曲,秋風也不會再解釋了。
樂府--詩體之名。指樂府官員向民間征集的詩歌,包括文人所作。比如樂府《新邊陽春白雪》、《雲莊退隱小樂府》、《張小山北曲連樂府》都把散曲稱為“樂府”。
傳說——壹是唐宋人用文言文寫的短篇小說;二是指明清戲曲的壹種形式,以唱南曲為主;三指元雜劇,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鐘思成的《鬼錄》,陶的《輟耕錄》。
北曲——宋元時期北方戲曲和散曲中各種曲調的總稱。北曲起源於唐宋時期的大曲、宋詞、朱功調等傳統音樂藝術,吸收了金元時期流行的民間音樂,包括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民歌的曲調。聲韻以周德清《中原之韻》為藍本,分為平仄和上聲四個聲調,無入聲。清人編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譜》中共有北曲曲牌581件。
南曲-宋元時期南方戲曲和散曲中各種曲調的總稱,相對於北曲而言。南曲源於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民間曲調,其韻以南方語音(主要在江浙壹帶)為主,有四聲。清人編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公譜》中共有南曲65,438+0,530首(含本集)。
南北結合是中國傳統戲劇和散曲的術語,是壹種將南曲和北曲結合在壹起的風格。
宮調——中國古代音樂有十二種節奏,即十二個半音階;樂有七音,即宮、商、角、變征、征、羽、變宮。其中任何壹個都可以構成壹個“模式”。任何以宮為主的調式都叫“宮”,其他調式都叫“調”。
呂西安宮——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宮調之壹,或稱呂西安調。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記載,有865,438+0首北曲,294首南曲(含集)屬於仙調。元雜劇的第壹折多采用呂西安宮套曲。
路楠宮——中國古代戲曲的音樂術語,宮廷曲調之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譜》記載,路楠曲33首,南曲178首(含集)。此外,元雜劇第二折多以路楠歌曲為套曲。
呂中宮,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是宮廷曲調之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譜》記載,呂中曲共有56首,南曲(含集)有144首。
黃鐘宮,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是宮廷曲調之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記載,黃鐘宮所屬曲牌55件,南曲116件(含館藏)。
鞏崢,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是宮廷曲調之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記載,主宮所屬曲牌43件(題寫為高拱),南曲120件(含館藏)。
大石調是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是宮廷曲調之壹。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譜》的記載,北方有48首屬於大石角的曲子,南方有160首曲子(含本集)。
時辰調——中國古代戲曲的音樂術語,宮廷調之壹。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記載,北曲29首,南曲74首(含集)。
壹般與調有關——中國古代戲曲的音樂術語,宮廷調之壹。《九宮大成南北慈宮譜》改為皇中宮。壹般涉及曲調的套曲,使用的時間較少,大多在鞏崢和呂中宮套曲的後面,作為套曲的結尾。
雙調是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是宮調的壹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記載,北宋113首,南宋81首(含集)。元雜劇的後十折多采用雙音。
上腔--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也是鑼腔的壹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譜》記載,尚調的北曲有41首,南曲(含選本)有163首。
越調是中國古代戲曲的壹個音樂術語,是宮調的壹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記載,月調45件,南曲110件(含館藏)。
曲牌-曲子的名字。有壹定的曲調和唱法;字數、句法、押韻都基本固定,可以根據曲牌填新歌詞。從韻體上看,曲牌是這種文體的格律譜。曲牌類似於詞牌,但比詞牌復雜,後面我們會深入解釋。
套數——也叫“套曲”。在戲曲和散曲中(蕭陵除外),多種曲調前後相連,有始有終,形成壹套,稱為“套數”。散曲的套數也叫“散曲”。曲牌的排列順序大致是有規律的。
散曲體之壹的小令。制短,元人也稱之為“葉兒”。壹般把壹首樂曲看作壹個獨立的單元,但也有例外。如“挑調”、“取曲”、“收曲”、“重來”、“換頭”等都是該詩的特殊形式。
從頭開始--散曲中的壹種特殊小曲形式。任何人把同壹個曲子填幾遍或者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壹開始就用不同的韻腳和相同的句法,就叫“重復”
散曲詩的壹種特殊形式。詩以壹個調為限,但也可以兩個或三個調為壹個單位,兩個調之間的旋律必須相連,故名“取調”。
什麽文章-戲曲和散曲術語。在北方音樂中連續使用同壹個音卡時,後面的歌曲中不再標註音卡名稱,而簡稱為“瑤片”或“瑤”;同樣的情況在南曲中,它被寫成“錢強”。
戲曲散曲後記。套曲中最後壹首歌的總稱。
沙尾-曲牌的名稱。北曲的黃鐘宮、鞏崢宮、南呂宮、呂中宮、大石吊都有尾巴,也叫尾跟、尾跟。
羞恥-曲子的名字。“沙”就是“沙之”的意思。北宋、黃鐘宮、宮、宮、上調、越調等都有“沙”曲。,而且字數互不相同,都用在套曲的結尾,最後壹首歌結束前或結尾前。
歌圩——曲牌之名,隸屬於北曲路楠宮。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記載,其字數為七、七、七、二、二、七(六句),是路楠宮“結局”的壹種格式,其作用是將套曲的前後部分分開,在轉折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字法-歌詞和歌曲的語言。樂譜中指定的固定字數和樂譜。除了正字法之外添加的字叫做行間字。
附加句-戲曲語言。據吳梅《南北詞簡譜》,《漢宮秋》第三次妥協“<梅花酒> * * *共二十句,加句數多於定格規定數。
隔行詞——除了曲調中指定的詞之外,句子中添加的詞稱為“穿插詞”。
曲雲-中國傳統戲曲的語言。曲雲不同於詩韻和韻腳。韻基本上是詩韻的變體。北曲用的是當時北方方言的音韻,沒有入聲,但是分為三個聲調,但是根據演唱的需要,有些地方要分陰陽,分上下。音樂比詩歌更密集,幾乎每壹句都押韻,不管是壹首詩還是壹組數字,到最後都是押韻,中間沒有押韻變化。音樂不避重韻,同韻的詞可以出現在同壹首歌裏。
中國戲曲和散曲術語。壹般認為是作品中的精彩、精辟或優美。
關目-中國傳統戲劇的術語。劇本的結構,關鍵情節的安排和構思,都表現出劇本情節的新穎來吸引觀眾。
管子-中國傳統戲曲術語。指故事。現代曲藝中的“管子”壹詞,是指為吸引觀眾而制造的懸念,來源於元雜劇中的“管子”壹詞。
折疊-中國傳統戲曲術語。元雜劇劇本結構中的壹段,壹般分為四折,每折由同壹個宮調中的幾個曲子組成,必須押韻到底,不能變。這壹成語的形成與元雜劇的戲劇結構和情節發展的需要有關,也與各種宮調的聲音和情感有關。
中國傳統戲曲術語。元雜劇在六折之外加上的獨立段,大多放在第壹折之前,作為情節的開頭,有的放在折與折之間,起到銜接和過渡的作用。
正題——中國戲曲名詞。在元雜劇劇本的最後,對整個情節節的對仗進行了總結。壹兩副對聯。對仗的最後壹句是戲的全稱,全稱的前半部分或後半部分是戲名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