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家鄉劇題材散文

家鄉劇題材散文

我的家鄉在遙遠的河南,是中國著名的戲曲之鄉。我從小就經常和家人壹起回那裏欣賞豫劇的優雅,感受豫劇文化的博大精深。

豫劇就像壹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植根於中原的沃土。在電影院,劇院,春節假期,廟會,以及其他重大活動中,家鄉的鄉親們總是對戲曲期待很久,並迷戀它。我父母是戲迷。受他們影響,我在各種場合看過很多豫劇。不過,最難忘的還是在鄉下的地方舞臺下看歌劇。那種場景和感覺永遠不會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讓人欲罷不能。

壹堆大小不壹的石頭,幾車從田角拉過來的碎土,幾根長鋼管,幾塊油布,搭建成家鄉的土舞臺。然後掛上紅綠相間的幕布,裝上音箱,於是人們三三兩兩擡著或高或低的板凳,互相邀伴,壹路擠坐在臺下。環顧四周,人們實際上是滿的,不亞於劇院院子裏的人。當開場的鑼鼓在那個舞臺上鏗鏘作響時,總有頭戴皇冠、身穿繡袍的皇帝老子或穿紅掛綠的丫鬟從後臺走出來。無論是穿著藍色戰靴的斯文蕭聲,還是手握銀槍,頭後插著壹面旗子,高喊“我是妳爺爺羅成”的威嚴少年,看著都像是壹個女人在小心翼翼地扮演,不禁暗暗叫好,這個女人打扮成男人。完全沒有女人味和做作感...夜深人靜,演員們的好聲音也在此時充分展現。“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此時已不為過。多年以後,遠離故土的遊子們,常常會想起那壹夜的戲和人,於是就明確了鄉音的概念...劇院的後臺是人們心中充滿神秘的地方,後臺的邊緣。大人小孩,還有收垃圾的也想看個究竟,於是就有看看臺的人不斷上去趕人,但往往都是趕這個趕那個。人可以趕走,但對戲曲的熱愛卻揮之不去。小小的舞臺,對人間喜怒哀樂的演繹,從那裏,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感受到了愛與悲與喜,也明確了真善美,假惡醜。

戲演完的時候是正午,涼風習習。雖然是早春,但還是有些寒意,人們並不感興趣。他們興致勃勃地聊起這個花旦和那個青衣的唱腔,還挺像戲班的師傅,說這戲真的很好看,看著真過癮,不時傳來咿咿呀呀的聲音...

看戲那天,心情如晴空夜空,塵埃如洗。總有壹種迷戀的感覺籠罩著它。這是家鄉戲。她像壹塊巨大的磁鐵,牢牢地吸引著遠方遊子的心,生活中的醜陋在她腦海中閃耀,永遠無法從記憶中抹去!遠離家鄉,看不到家鄉劇。想家的時候經常在電腦和電視上看上戲,卻從來沒有在地方舞臺下看戲的感覺。那種情調讓我的內心感到空虛和失落。

家鄉劇如潮水般溫暖著家鄉,如壹彎新月佇立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