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面廣。唐後期,諸侯割據,宦官掌權,黨爭嚴重,社會動蕩。杜牧從小就有濟世救民的誌向,但由於官場險惡,仕途坎坷,他的誌向很難得到回報。長期的幕僚生活和朝野不穩定的升遷讓他感觸良多。杜牧的詩歌從內容和主題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壹類是關心天下,愛國愛民。這些不多。如他25歲時寫下的《感懷詩》,充滿了敘述和議論,用蒼勁有力的筆觸,感嘆安史之亂以來割據和速征造成的國弱民貧的深重災難,贊美太宗李世民順應民心以德治國的成功,肯定憲宗春歷武力平叛之舉, 並希望朝廷盡壹切努力治理國家,平息戰爭,實現安定團結。 同時也表達了壯誌難酬的郁悶心情。詩中“夷狄日開,李淵更憔悴”這幾個字簡潔明了,精準動人。再如《翟軍杜祖》、《江蝗》、《早雁》、《歷代文帝三十二韻》。
第二類,評論歷史,借古諷今的詩。這是杜牧詩歌中最引人註目的地方。壹般來說,這類詩有兩種:壹種是論歷史的作品,以七大奇觀為代表,如赤壁、提烏江亭、提上山四號廟、春申君等。杜牧十分註重研究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和經濟軍事問題,所以在史詩中常有新穎獨到的評論。二是借古諷今。針對晚唐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現實,詩人用歷史上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加以諷刺。歷史人物伏羲、秦始皇、楊迪和陳後主,尤其是唐玄宗,都是詩人作品中的批評對象。如“郭芹箏樓”和“郭華清宮三絕居”。
第三類,寫景抒情,寫物詩。這樣的作品不少。如登樂園、江南春天、博秦淮、山行、清明等等。
第四類,關於女性的詩。如《桃花庵》、《月亮》等詩,同情被楚王俘虜而終身沈默的夫人,被漢武帝拋棄而幽禁於冷宮的陳皇後。在《金谷園》和《宮家人》中,他哀嘆被逼跳樓的綠珠和像囚犯壹樣的宮女。在長篇敘事詩《杜秋娘的詩》和《張的詩》中,他用對比法寫下了杜秋娘和張兩位女性坎坷的人生變遷,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宮廷鬥爭和社會變遷。
第五類,表達感情的獎勵。等傳話給韓綽這個揚州知府。
杜牧在《紀念詩》中說:“壹首詩是苦心寫成的,它在中間。”他高度贊揚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杜麗之廣,漢之灰。細看四君子,與古人爭強梁”(《送小侄阿依上冬至日》)。杜牧才華橫溢,善於吸收前人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洪說得好:“杜與韓、劉、元、白同時,但其散文不同於韓、劉,其詩歌不同於元、白。傅能的詩文都與其他四家不同,所以可以特立獨行”(見《北江詩話》)。
前人對杜牧的詩有過這樣的評價,如“俊朗”、“瀟灑”、“剛健”、“豪邁”、“激昂”、“清淡秀美”、“瑰麗絢爛、典雅秀麗”。李商隱曾寫過壹首詩,表達對杜牧的關心和傾倒:“高樓溫潤感風雨,短翅不如群英。”故意傷春說再見,杜思勛是世上唯壹。”(杜思訓)。含蓄而準確地將杜牧詩歌豪放爽朗、清新淡雅的藝術特色與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懷和傷春傷己的柔情交織在壹起。
杜牧不僅善用具象手法和抒情對象,而且善用線描手法直接講故事。他不僅擅長徐庶對人物故事的描寫,而且善於快速真實地捕捉景物的動態變化和自己的瞬間感受;既註重敘述與討論的結合,又註重場景的交融;經常使用對比手法,詩歌中巧妙地運用數字。杜牧詩歌的語言風格豐富多彩,清新自然。它既明亮、美麗、帥氣,又含蓄、委婉,既浪漫、美麗,又優雅。正如全王祖所說,“杜牧之才,乃唐長卿之後第壹人!”(《亭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