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戴望舒是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的?

戴望舒是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的?

《我成》表達了詩人戴望舒對美好未來的深切呼喚,表現了詩人對勝利前景的堅定信念。

《我成》這首詩寫於5月31,1945。抗戰的最後幾年,黎明前的黑暗歲月,被無數人默默忍受,慢慢回憶,淡淡吐出。是壹首生命的贊歌,是詩人在苦難之後獲得的啟示。

原文:

如果生命的春天再次來臨,

所有的舊冰解凍時都發出很大的聲音,

然後我會再次看到燦爛的笑容,

再次聽到清晰的呼喚——這些遙遠的夢。

這些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

因為所有美好的事物永遠存在,

它們就像冰壹樣凝結,

總有壹天它會像花朵壹樣重新開放。

擴展數據

與《雨巷》的創作明顯受到中國古典詩歌和歐洲浪漫主義的影響不同,我成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悅、希望和堅定,在平凡中詮釋了壹切美好——融冰、疊笑、萬物復蘇、夢中春醒。

這首詩《偶然的成功》,靈感來自詩人不經意的淩空壹腳,寫成文字,從側面窺見詩人的人生態度。數不勝數的東西倒下了,正道歷經滄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偶然的轉折已經是另壹番模樣了。唯有靜水深,生命的真諦在潺潺流淌,從未停歇。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大致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

在他早期的詩歌作品中,多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流,情緒低沈,多愁善感的氛圍。在他的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中,收錄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愛情詩和悲傷詩。65438-0928年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雨巷》,標誌著詩人在新月派影響下由浪漫抒情向象征表達的轉折,戴望舒也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譽。?

現代書店65438-0933出版的《王叔草》,顯示了作者詩歌藝術的成熟..此時詩人生活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其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但是,詩人不再是藝術上或心理上的不成熟,也不再是走在別人的鞋子裏。而是努力開拓自己的詩歌創作領域,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1937抗戰爆發後,戴望舒的詩歌觀念和創作實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決心在敵人陰沈沈的氣候中奮鬥。用妳自己微弱的光做壹點照明工作。1939年元旦,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寫下了“新年快樂”。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人民鬥爭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態度,唱出了詩人心中真實而強烈的愛國情懷。

1942年,戴望舒被侵華日軍逮捕入獄後,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融為壹體,詩風發生變化。獄中題壁表達了詩人為民族解放慷慨赴正義的勇氣和信心;《我用斷掌》是詩人在鐵牢裏唱的壹首悲壯的《永恒的中國》。《天晴時》表現了詩人在漂泊多年後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總之,戴望舒後期的詩歌已經表現出超越個人情感的高層次內涵和旺盛生命力。

百度百科-歐誠(戴望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