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恨晚》。李商隱十五六歲時,被家人送到漁洋山學道。其間,他與漁洋山女道士宋華陽相識相戀,但他們的感情無法為外人所知,而作者心中又湧動著不可抗拒的愛情浪潮,只能以詩記情,隱去話題,從而使他的詩既朦朧婉約又深情。李商隱的大部分無題詩都是關於他們的愛情故事。這首詩就是其中之壹。
這首詩的完整原文如下:
我遇見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從我們分開以後,時間變得更長了,東風起了,百花齊放。
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
早晨,她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發雲在變化,然而她卻用她的晚歌勇敢地面對月光的寒冷。
去彭山的路不多,哦,藍鳥,聽著!-把她說的帶給我!。
翻譯成現代漢語如下:
相見難,離別更難,更何況在這個東風弱花雕零的晚春。
春蠶到死也不吐絲,蠟燭燒成灰也能滴幹眼淚壹樣的蠟油。
早上打扮好照鏡子,只擔心頭發的雲朵變色,臉不在。漫漫長夜我壹個人睡不著,壹定要感受冷月的侵略。
蓬萊山離這裏不算太遠,但是沒有路可以過。請像青鳥壹樣的信使勤勤懇懇地拜訪我。
這首詩自始至終充滿了痛苦、失望、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的每壹副對聯都是這種情緒狀態的反映,但每副對聯的具體意境又各不相同。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復表現了貫穿全詩的復雜情感,同時又以它們緊密的聯系縱向反映了以這種復雜情感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種連續的、含蓄的、深刻的抒情,成功地再現了我心中的深情。
李商隱此前詩歌創作的第壹、三、四、五句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詩人受到前人創作的啟發,繼承和借鑒。但他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高度的創造性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將原本簡單的表現手段,轉化為更加曲折生動,以反映更豐富、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事實上,他已經脫去了舊的痕跡,成為壹個新的創造。由此可見,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和對意境、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成功的重要條件。
我認識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分手後的時間更長了。我說,那時壹山的處境很困難。離開徐州到長安後,他想去國子監,向令狐毛解釋,此時,他要找熟人走後門。令狐陶升官後,為避嫌而拒絕見客,使壹山尷尬,難相見,不願離去,於是有了這句名句。
而東風已起百花已盡,壹山當時已經很老了,東風無力挽救花兒雕零,反映出他無法留住青春。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去,每個夜晚,蠟燭會流幹它們的燭芯。這句名言是獻給所有為理想奮鬥壹生的人的。
早晨她在鏡子裏看到她的頭發-雲變化,但她敢用她的晚歌來回應上面的句子,青春很難停留,雲是灰色的,蠟炬成灰,月光很冷。
去彭山沒有多條路,哦,藍鳥,聽著!-把她說的帶給我!。最後壹句起死回生,從“快死了”“化為灰燼”的深深絕望,到“沒有多條路”。可見作者還是有希望的,拒絕不了。
從現在來看,不難看出這首詩也是寫給令狐毛的。希望他看到後能感受到他的感受,希望他覺得自己並沒有絕望,而是繼續等待這根救命稻草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