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從最早的春節到最後的茶,壹共二十四朵。《紅樓夢》中丫鬟麝月高舉花簽:“山茶花時”,意為贏得青春的榮光,把春天送回家。
茶之後,夏天有荷花石榴,秋天有桂花菊花,冬天有寒梅,等等。這些都是人花,四季花開,雕謝。祖先們用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天幹地支揭示了時間的秘密。
佛家說彼岸有花,花開壹千年,落壹千年,葉與花永不相見。現在不是花季,佛走過就會開花,因為妳是知音。《牡丹亭》試演的時候,有很久沒開的玉蘭樹,絲竹之弦壹奏,樹都開了花。
自然才是真正的規律。時間是無情的。太陽、月亮、河流、太陽、月亮和河流都是時間的象征。子曰:“天說甚麽?當妳在四點的時候,壹切都誕生了。天空是什麽?”“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聖先賢說:“壹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這說明了時間的唯壹性,也就是生命的唯壹性。
然而,時間可以帶走我們的親人,卻帶不走我們的親情;可以帶走我們的朋友,但帶不走我們的友誼;可以帶走我們的青春,卻帶不走我們的回憶。
“夢斷香消四十年,申元柳老不吹棉。此身為山貢,猶懸。”真情可以穿越時空,成為各種有情無情的壹部分。通過前世後世的因緣,四季輪回,生生不息。
真正的詩是超越時間的,有自己的生命,能與日月星辰輝映,能與天地抗衡;真正的詩歌,在時間流動的此岸和彼岸,永遠鮮活地綻放在詩歌的花園裏。
四季循環,花開花落,柳暗花明,雨雪霏霏,氣象萬千。每天都是新的,自然其實是活的,是有情的。
世界文明四季花開,唯有中華文明和中國的詩歌是線性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順浪求源,振葉求根。中國文學的源頭在《詩經》。《詩經》是人類文學的童年和青春期,是中國詩歌的根。
二
詩經,古稱“詩”或“詩三百”,是以前人們生活的鄉村田野裏的百花。它有聲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精神,有現實生活。
"夜晚過去了,牛羊也下來了。"碾碎夕陽,直如現在;"關關雉鳩,在河洲."雞鳴聲猶在耳。
孟子曰:“存在於人者,不善眼。”《詩經》裏有壹瞥愛情,穿越時空,流傳至今。後來中國的文學中,對愛情的巧妙描寫多集中在調情上,這是《詩經》的傳統。
《紅樓夢》中,曹雪芹描寫林黛玉的容貌,只突出了她的眉毛:“兩彎如蹙眉,壹雙眼睛在流淚。”
清代朱彜尊描寫妻妹:“青娥俯視群山”,刻畫了壹個眉目含羞的嬌弱少婦。明代王實甫《西廂記》寫張生眼中的崔鶯鶯:“如何待她如秋波?”
南宋李清照寫小女孩的心:“養眼只叫人猜”。北宋秦觀稱贊蘇軾的妃子朝雲:“美如春園,目如晨光。”
唐代楊貴妃的“她若惟轉頭壹笑,有百符咒鑄,六宮粉黛褪為無”感動了多才多藝的唐玄宗。西漢時,李延年的妹妹“先憂城後憂國”,吸引了才華橫溢的漢武帝。
戰國屈原改寫《九歌少誡》:“滿屋美女,忽與余獨處。”人神之間愛的傳遞也離不開眼神交流。
從《紅樓夢》逆流而上,是兩岸春,兩岸夾花,野草遍地,此岸花開,彼岸花開,四季花開。
“有壹個人很美,年輕有風度。”女子眼神清澈,目光飛揚,環顧四周,美麗迷人,傳遞著相見恨晚的無限深情。
“微笑著期待吧。”它具有殺傷力和穿透力,歷經千年仍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詩經》到《紅樓夢》時期是中國農業文明時期,這壹時期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的時期。
三
地球是已知宇宙中唯壹有生命的星球,孕育著人類從未有過的精華。人是自然的壹部分,由自然規律決定和支配;同時也是壹種精神存在,由道德法則決定和支配。所以,人成為宇宙中唯壹沒有對等物的存在,所以他在天地之間是孤獨的。
寂寞,我渴望壹個知音。正如《詩經》所說,“讓它歌唱,求它友善的聲音。”《史記》說:“同明朝拍照,求同類。”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鑒賞。當俞伯牙彈鋼琴時,他心裏想到了群山。鐘子期說:“好,我跟泰山壹樣高!”心裏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像條河!”鐘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不會有知心朋友了,所以他壹生都不彈鋼琴了。
《詩經》描寫了那種無可奈何、高不可攀的孤獨,表現了渴望壹個知己、知彼不可為的情懷,也為後人開辟了無限的寫作途徑。比如“白露即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南方有樹,不用想了。韓有壹個漂泊的姑娘,妳不能不考慮。”“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如浮雲,思之。”“我多情,卻無可救藥。”“了解我的叫我擔心,不了解我的叫我想要的。天道長啊!這是誰?”
春秋時期,越女送太子過河時,曾唱道:“山上有樹,木上有枝。我喜歡妳,我不知道。”《九歌·香夫人》也說:“元有哀樂,李有哀樂,蘭有哀樂,但思念兒子,不敢言。”
在秦國取得政治上的勝利,統壹中國的前夕,荊軻為感謝燕太子丹的恩情,渡西刺秦:“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楚漢之爭即將告壹段落的時候,西楚霸王項羽忍不住問蒼天:“我不死,能做什麽?”
《古詩十九首》中的織女星、牛郎星“水滿,脈無言。”初唐時,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柳宗元中唐貶謫柳州:“春風無限香,不可隨意采蘋果花。”
南宋辛棄疾:“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人在燈火闌珊處。”劉克莊吟誦海棠:“蝴蝶輕,小腥紅。如果上天不愛花,為什麽它們設計得如此巧妙?早上看到樹上開花,晚上就沒剩下多少了。道是神明惜花,雨洗風。”
晉末元初,元好問“朱仙余音在,只是當時心孤。”明末清初朱彜尊:“* * *眠聽秋雨,小者輕寒。”
曹青雪琴:“壹個是元朗仙帕,壹個是無瑕玉。如果說沒有奇怪的緣分,這輩子還會遇到他?妳說有緣千奇百怪,心裏怎麽會空空如也?”《紅樓夢》裏,賈寶玉第壹次見林黛玉時說:“這個妹妹我見過。”人生能遇到知己,怎麽能不喜歡呢?林黛玉含淚而死,賈寶玉“迎著山間晶瑩雪,念念不忘人間孤林。”
“相見恨晚,合我意。”人生有壹個知己足矣,如伯牙子期,寶玉黛玉,難遇。古代文人墨客,英雄豪傑,遇知己,遇才子,是永遠的痛。所以南朝劉勰感嘆:“知己難知!知音難,知真難。每次遇到知己,都是千載難逢的事!”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在魯身上卻很少見:“妳賣了,我請客賈。”他帶著學生到處走,總是念叨:“什麽草不黃,什麽時候不行。誰不會操作四方?”
司馬遷寫史記,從軒轅黃帝到漢武帝,都有他自己的不滿。那時候,沒有知音。他已經知道自己要到後世才能得到* * *宋,所以“藏名山傳於人。”
李商隱生於唐朝,在嶽父和恩師之間徘徊。他“愛慕虛榮,才華橫溢,卻從不敞開心扉。”王安石在北宋“新黨”與“舊黨”的黨爭中引用孟子作為精神支柱:“可能是世態太迂腐,孤獨者得安慰。”
嶽飛百戰百勝,欲迎回二帝,收復中原。然而他有壹天連著12個金牌中隊:“要把心交給姚琴,斷弦誰聽?”辛棄疾“歲強旗捧千人”,南渡之後,渴望重返沙場,但機遇“但願永遠不要來,煙雨低了”。“有時候想想辛苦的地方,也不知道是誰把欄桿弄壞的。”
本來可以回天立地開創壹番事業的英雄,往往很難得到回報。
四
宇宙中有引力,地球也有離心力和向心力。人是自然的壹部分,也有離心力和向心力。這種尋找知音的孤獨,源於人性。
人的內心總有壹種向往和追求的感覺,向往彼岸,追求完美,實現理想。孔子說:“如果妳期待什麽,它就會發生。”心臟還在。佛祖舍命餵虎,蘇格拉底飲毒而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都知道自己做不到。就像月球逃離地球,地球逃離太陽壹樣,也是人類的壹種宿命。
人是二元的,是可能的動物。生命雖然寶貴,卻可以被拋棄。荊軻渡河西去,慷慨赴死;項羽不肯渡河,自殺了,知道自己做不到,是個失敗的英雄。金死後,元好問決心自己修復金的歷史,為理想奔走,全然不顧世俗的道德判斷:“十歲藏何處?”悲傷的畫面是畫不出來的。"
還有人心中回歸本體的向心力。人壹出生就離開母親,成人告別童年,遊子離開家鄉,個體離開群體。在哲學意義上,人們離開本體,渴望回歸本體。
人作為個體,差異很大,與之相連的是靈魂和生命感。孔子說,我要仁,我是仁者。蘇格拉底說,認識妳自己。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性不求外;真如佛性不朽,在綠草的細雨中,在千山,在萬水。儒釋道和西方哲學家都認為自己有佛性,此心也是壹。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壹棵樹可以展翅高飛,落葉歸根。對本源的追求,能讓人回歸內心,“這份安心,就是我的故鄉。”人的離心力和向心力相互作用,形成壹種創造的力量。
李商隱“總記江湖白發,欲歸天地入舟”;範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如果妳遠離江湖,妳會擔心妳的丈夫。“朱彜尊的“* * *睡在阿格聽秋雨,小人對自己的冷漠不關心”都體現了這種張力,反映了詩人內心的道德和情感的緊張。
從《詩經》到《紅樓夢》,中國文人的傳統是體現這種張力結構的中庸文化:窮人獨善其身,富人濟世;用了就可以,放棄了就可以藏起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詩經》中所謂的“溫柔敦厚”,“樂而不淫,悲而不傷”,“表情止於禮”,最能體現這種張力。
五
中國傳統文化信奉“天人合壹”,人與自然是“相通”的。雖然時隔兩三千年,但在情感體驗上,我們與《詩經》時代的祖先是相通的。
人不同於鳥獸草木,但有生命,和* * *壹樣,有生命感。正如陸機所說,“悲葉落在金秋,喜葉落在香春。”
所以寶玉見了燕子會哭,見了花會癡迷。是“多愁善感”,即沒有親情就沒有壹切,到處都沒有親情。這是孔子“詩能繁盛”的哲學基礎,是壹個人壹生中二、二、三、三生的無限感動。
“興”是壹種直觀的聯想,推己及人,體貼入微。正如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在送葬者身邊吃飯,吃不飽。”寶玉壹生心思“善解人意”。
全息生物學認為,整個有機體是由部分組成的,包含了整體的所有信息。整體生活在永恒中,永恒意味著沒有時間。這是孔子“詩能繁盛”的物質基礎。
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整體,是相對的。作為個體,他們攜帶著完整的基因,擁有完整的根。能感知到時間作為壹部分的流動,也能感知到時間作為壹個整體的無情,感受到明月的深情,楊柳的情愫,壹草壹木的童心。
“興”的創作手法是中國詩歌所獨有的,它切入天堂的階梯。“興”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橋梁,是從體驗此岸到超越彼岸的壹葉扁舟。彼岸永遠達不到,但有了興之翼、興之橋、興之舟、興之梯,也能壹窺彼岸的百花園。
自然有情,自然無情。大自然成就壹個人需要幾十億年,毀滅壹個人只需要壹瞬間。有什麽不好?原因是什麽?這種感覺是長期的,是發自內心的,內心是孤獨寂寞的。有時候壹道閃光,上帝的影子就在那道閃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