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有哪些描寫聊城冠縣的詩詞?

有哪些描寫聊城冠縣的詩詞?

元好問(1190-1257 10 10月12) [1],字,號嶧山,山西秀榮(今山西忻州)人,人稱嶧山先生。金元時期的著名作家。著有《中州集》、《南關錄》、《人臣雜編》、《回憶筆記》、《續簡毅誌》等。

家庭背景

袁浩文自稱是唐代詩人袁捷的後代[2],祖父袁子熙曾是金代銅山令。他的父親袁德明隱居不仕。他以詩聞名,著有三卷《東言集》。

青少年智力

元好問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公元1190)。出生七個月後,他被叔叔葛源收養。四歲時跟隨母親張學習,接受了完善的教育。我五歲的時候,跟舅舅住在葉縣(今山東)。元好問七歲就被稱為神童[3]。十壹歲時,葛源遷居冀州,元好問隨叔父遷居。葛源聘請學士陸澤教授元好問。十四歲時,葛源再次遷居靈川,元好問靈川著名學者郝天廷[3][4]。

元好問十六歲時,到並州試。在路上,他遇到壹個捕鵝人,告訴他今天抓到壹只大雁,另壹只落網了。但掙脫網的鵝在落地後嚎啕大哭而死。元好問買了這兩只鵝,埋在河邊,寫了《秋艷詞》[5]。其中第壹句“問世間情為何物,教生死”至今仍在流行。

十八歲那年,元好問回鄉結婚,然後回到靈川。

可可場路

袁浩文跟隨郝天廷學習六年後,從二十歲開始四處遊歷,開始了他的“求官”生涯。從他十六歲開始嘗試開始,做官的念頭就壹直不變。二十壹歲時,他的叔叔葛源在龍城仁所因病去世。元好問結束了漂泊的生活,扶著靈柩回到了忻州。金宣宗二年(1214),蒙古軍攻陷秀榮城,元好問大哥被殺。當時25歲的元好問在鄰縣陽曲北部山區避難。真五四年(1216),元好問得到風聲,蒙古軍隊又要南下,家人要去河南避亂。這期間,元好問目睹戰亂,寫下了許多悲憤之作,包括《嵇山》、《琴臺》等。元好問二十歲開始在長安參加考試,壹直到二十八歲都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出好成績。二十八歲時,他到汴京謁見當時的禮部尚書趙秉文。後者對嵇山、琴臺大加贊賞,“以為近代無此作”。元好問在京城名聲大噪。[3][6][7]然而此時的元好問,由於仕途不順,已經流露出對科舉做官的煩惱和挫敗感。在此之前,他的詩歌雖然反映了他在旅行中所看到的苦難,但仍然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透露出巨大的抱負。二十八歲之後,他從做官的夢中醒來。此時已有“壹寸功名盡褪,十年長路夢回”(《崔氏舍勒人》)[8],“無端學術背靠背,如失相而悵然”(《雪後邀鄰與王贊子飲酒》)[9]等詩句顯露。

1218年春,元好問遷居嵩山,時年29歲。此時的袁浩文感到理想難以實現,思想處於低潮,但也給他提供了壹個開闊眼界的機會。他把註意力集中在更現實的事情上,開始謀生,關註農民生活,寫了壹系列貼近農民、反映農民感情的作品。與此同時,他的作品中開始出現對時政的影射。在元好問壹生的作品中,很少有以此為題材的詩歌,也出現在這壹時期。[10]

十年的官場隱居

32歲到42歲這十年,是元好問人生的第二階段。艱難的時代讓充滿愛國情懷的袁浩文無法完全放棄為官的理想[11]。被這種矛盾困擾,決定五年(1221),元好問進士紀,但當時的主考官趙秉文以過放、降職為由拒絕選擇。三年後,元好問在趙秉文和楊的勸說下,應選《弘詞》,選完後被召入國史所編。

在隨後的幾年裏,元好問實際上處於壹種做官和躲藏的狀態。他壹方面渴望做官改變時局,有所作為,另壹方面又逐漸認識到官場的黑暗,厭倦了復雜的政治鬥爭,這加深了元好問的思想矛盾。元好問在被國史所[12]編輯後不久就辭去了職務,離開了北京。後歷任鎮平(1226) [13]縣令、內鄉(1227) [14]縣令,因母親去世而去職。三年後(1231年)遷南陽郡[15]。不久,他被發配到汴京,任尚書得救了。這壹年,他的妻子張因病去世[16][17]。然而,對於袁浩文來說,天星(1232)接下來的壹年,卻是壹個多事之秋。三月和十二月,蒙古軍兩次圍攻汴京。這時,元好問被提升為尚書省左思。天星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兒也早逝[18]。5月,欣賞和支持他的趙秉文去世[16]。蒙古軍第二次圍城時,金愛宗率兵棄城突圍[19]。汴京城糧盡糧絕,米價暴漲,餓死多人,已經發展到吃人的地步[20][21]。1233年正月,鎮守城西總司令崔莉隨汴京城向蒙古軍投降,自稱鄭王[22][23]。

蒙古軍占領汴京後,崔莉認為自己救了北京數百萬百姓,要求元好問等文人立碑褒獎。元好問等文臣壹方面視崔莉為漢奸,不願落筆,另壹方面又怕受到崔莉的傷害,於是找來無官職的書生劉啟為其題詞[24]。在後來的回憶中,劉淇記錄了自己壹開始是堅持辭職的。後來元好問等人多次逼他代擬碑文,經元好問修改,刻成碑文[25]。後來,元好問給盧野楚材寫信,推薦了壹批知名的文士,請求後者保護。這兩件事讓袁浩文對他的“操守”產生了質疑,從此壹直困擾著他。4月29日,元好問作為晉朝官員被押解出汴京[26]。五月,元好問帶著朋友的小兒子白蒲,北渡黃河[27]。

這個國家開始閉關鎖國了。

愛宗天興二年(1233)秋,元好問被元政權長期關押在聊城(今山東)。天興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即1234年2月9日),愛宗自殺,統治者滅亡。兩年後(1235),元好問從聊城遷到關市(今山東冠縣),四年。金朝的滅亡,人民的悲慘,對未能救亡圖存的元好問打擊很大。此外,崔莉功勛碑的事也讓他後悔自責,由此引發的詆毀讓他情緒低落[28]。這壹時期,元好問經常借酒消愁。但這種悲涼壓抑的情緒也促成了元好問在詩歌上的成功。代表其思想和藝術最高成就的“悼亡詩”大多產生於這壹時期。

五十歲時,元好問回到了家鄉忻州。此時,他思想消沈,感到厭世。他甚至認為“更多的人被讀書誤導了”,要求後人學會種樹,不要學會讀書。他開始信奉吃喝玩樂的人生哲學,流露出宿命論。

但元好問在行動中也表現出積極的壹面。回到家鄉後,元好問開始四處奔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下大力氣編纂野史。他先編《中州集》,用詩記錄歷史,同時收集失傳的詩歌。他還寫了《南關錄》,記載了元氏縣先民的言行和統治者、大臣的事跡。元好問在聊城時就開始寫這兩部書,對後來的《金史》影響很大。後有《陳言行錄》和《雜錄》。元好問在家鄉建了“野史館”,可見他在歷史上的野心。此外,他還註意保護文學作品和文獻,使金朝的文學淵源不因國亡而中斷。主編《東坡樂府詩選》、《唐詩倡導》,致力於保存金代文化。

元好問晚年壹方面致力於金代歷史文化的保護,另壹方面開始辦館講學。他與張德惠、葉莉在豐龍山講學,學生眾多,被稱為“龍山三老人”[29]。六十三歲時,元好問、張德惠北上見忽必烈,勸其接受尊儒成功,並請其為“儒學大師”,促使其任用儒生治國[30]。

九月初四,元憲宗(1257,10,12),元好問死於獲鹿(今河北)[1],葬於舟山下山村(今山西忻州市忻府區西漳鄉韓嫣村)。

詩歌散文

元好問的藏書中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的金代文學作品。此外,還有《嶧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簡毅誌》四卷,《嶧山樂府》三卷,《嶧山先生樂府》五卷。清代光緒閱覽室有壹部再版的《袁壹山先生全集》。

他的詩蒼勁有力,散文博大,文字清晰,但他的缺點是“常常因循守舊”元好問的詩歌可以說是金元時期的代表。今天有1361首詩,內容豐富。清代劉熙載評論說:“金元山水詩是杜、漢、蘇、黃的勝利,具有綜合的意義。從文字上來說,可以說是兩宋成就的結合。”[31]

元好問的詩歌,按其風格變化,大致可分為初年、晉亡前後和晚年三個時期[32]。在他早期的詩歌中,保留了濃厚的宋詩色彩。隨著元好問生活經歷的豐富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他開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朝氣蓬勃、質樸無華、沈郁悲涼的詩風。唐入宋的金亡前後的詩,風格醇厚自然,重意境,避議論。他的悼亡詩最能體現他激越悲涼的風格。詩的內容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如《祁陽》、《仁臣十二月驅東再事》,陰郁悲涼,趕上老杜,堪稱壹代“詩史”。晚年的元好問詩風趨於成熟,語言更為簡單,感情更為深厚,消除了憤怒和激動。他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其詩風的轉變與其生活經歷密不可分[33]。

元好問的雜文繼承了唐宋八大家的傳統。它清新而富有活力,長短隨意,由所有人精心準備。它是金代文學批評的巨人,模仿杜甫六絕句的風格,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很大。他繼承了東坡的詩論,使他取淩雲諫壁之氣,性格剛強,拋開兒女情長。華嚴的南方文學是比較貶義的[34],北方文學是比較推崇的[35]。特別是受禪宗影響,提倡“自然、自得、超然”的風格。[36][37]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各種風格豪放婉約,應屬金代詞領域第壹人。散曲只有9首,以俗為雅,推陳出新,具有開創性。續《簡毅誌》是金代現存為數不多的筆記小說之壹。他編纂的《中州集》和《人臣雜本》多用於本版《金石》。

給…作註解

1.1.01.1郝靜撰寫的《嶧山先生墓誌銘》開頭就提到“嶧山先生於九月四日死於鹿家。”由此可見,元好問的死亡時間是丁四年舊歷九月初四。另外,根據丁思詞條中換算的公元年份,只有1197和1257更接近其生存時間。萬壹他死的年份真的是1197,怎麽幫元光二年(1223)死的劉寫劉的墓誌銘?所以可以確認他死於1257。

2.高橋幸紀源文嗥袁潔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3.0 3.1 3.2(元)《晉·藝文史》元德明子好問。

4.王世貞《偶談赤碑》說:“金與袁之間有兩個郝天廷,壹個是袁壹山的老師,壹個是他的弟子。”

5.元好問《義山新樂府觸魚序》卷壹:“義醜十九歲去試並州,說每捕鵝者曰:今得壹鵝,殺之,斷網者呻吟不能去,故投地而死。因為是我買的,所以葬在汾水河畔,我厭倦了石頭,所以叫它秋艷。同行的大多是詩,余也有《詞》。”

6.金世元·浩文傳

7.劉大姐,《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韓晶文化,1992年6月。第714頁

8.元好問《雷社人》

9.元好問《雪後招鄰居王贊子喝酒》

10.王嵎生,《論元好問的人生思想》,收錄於《元好問研究》

11.元好問《太原狀元樓宴集題序·太原龔氏》:“吾將奇人名臣,脫俗而責千年。”

12.元好問《出北京史館,被人告回嵩山侍候》:“我若不配做官,告妳龍就請。”

13.元好問《除夜》《壹山先生文集》第八卷。

14.元好問,長慶新倉,義山先生文集,卷32。

15.袁浩文《鄧州新倉錄》《義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16.16.0 16.1苗成,編年袁壹山。

17.元好問,孝女墓誌:“十三歲,虞受宛令,母張病。”

18.孝女阿秀墓銘:“邢凱仁臣三月卒。”

19.元好問《十二月開國大典後仁臣駕東》

20.劉啟《歸錢智》卷十壹《錄大梁》:“民無食,不能存。大米上升到22盎司銀。窮人常吃人,死人面。官員們每天都要開幾輛車出城,所有人都要連夜吃肉。士紳婦孺走在街上,民有食為子。”

21.《晉史》(卷壹壹五):“當時京外邊界不通,米漲到兩兩銀子。民不聊生,死之人面面相覷。許多士紳婦女在城裏乞討,甚至還有吃老婆的。”

22.劉啟《桂錢智》卷十壹,《錄大梁》

23.《晉史》(卷115),《女神傳》和《崔立川》。

24.炯凡。歷史的消融。致書坊出版集團。2009.ISBN 9789579663953。200-201頁。

25.劉啟《桂》卷十二,《崔錄》

26.袁浩文《圭司四月二十九日離京》

27.元好問《五月三日龜茲北渡》

28.元好問《送別李·》:“朔州六年,易謗山”,元壹山集。

29.《元史》卷壹六三《張德惠傳》:“與、李合封龍山,時名龍山三老雲。”

30.《元史》卷163《張德惠傳》:“仁子、德惠、袁宇朝覲北方,請世祖為儒學大師,世祖收下。”

31.劉熙載,《藝術、詞、曲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2.蔡厚世,《論元好問詩風的演變》,《文學遺產》,1990,第4期。

33.金世元·文嗥的傳記中寫道:“他的詩非凡而獨特,巧妙而美麗。五言高古,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獨具創新。歌曲慷慨而寧靜。”

34.如《中州集後》五首中有壹首寫道:“曹流在夏夜下豪情萬丈,江東謝雲尤高。從華而不實談詩,武弄得壹袍。”

35.如論詩詞絕句:“慷慨歌謠不傳,穹窿壹曲自然。中州英氣也去了陰山敕勒川。”贊美胡的《智利之歌》。

36.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吳楠圖書,1994八月ISBN 9571108889第280-292頁。

37.劉大姐,中國文學史。第715-717頁。

個人資料?郝蕾的個人資料?今晚派拉蒙新威的簡介?馮恩鶴的資料?個人資料_張個人資料?張金來的六歲兒童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