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孩子參加詩詞散文模仿活動的準備有哪些方面?

孩子參加詩詞散文模仿活動的準備有哪些方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為幼兒創造想說話、敢說話、喜歡說話、有機會說話並得到積極回應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嘗試對簡單的事物或過程進行解釋和描述,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詩歌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幼兒口語的重要工具之壹。詩歌具有意境優美、語言精煉、想象力豐富、節奏押韻等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得孩子們的喜愛。如何充分發揮詩歌教學的重要作用,幫助孩子在學習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創設適宜的語言環境,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使其學習超越文本,進壹步升華創新意識?近年來,我在中大班開展了詩歌模仿教學活動的研究和探討,即在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和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為兒童創設壹系列活動環境,引導兒童主動學習和理解詩歌,引導兒童從詩歌的內在規律中感知和把握詩歌, 並調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性地運用他們的語言能力,在活動環境中開展詩歌模仿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發展了孩子。

壹、創造良好的詩歌模仿活動環境,激發孩子對詩歌模仿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求知的開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年齡小,有具體的思維形象,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壹定要充分把握這壹特點,從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入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機械地記憶壹些優美的詞語。所以,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1.改變教育的策略,嘗試引導孩子走向自然。培養孩子說話的欲望,必須從孩子的生活經歷入手。如果春天來了,我們就帶孩子去大自然,讓他們在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當秋天來臨時,我們會帶著孩子去田野、果園等地欣賞秋天的自然美景。在孩子的感覺器官得到滿足的同時,教師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讓孩子積累感性知識。在孩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孩子情不自禁地驚呼“春天真美,我愛春天”、“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紅柿子像燈籠龍”、“黃澄澄大米”,從而萌發孩子想說、敢說、愛說的欲望。

2.創造各種角落讓孩子看和說。區角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開展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為孩子創設各種圖片、書籍等區域,在圖片角擺放壹些反映孩子生活興趣、四季特點、自然變化、社會現象的圖片,剪貼壹些畫報、雜誌的圖片給孩子欣賞,讓孩子看中學、看中學、看中學、看中學、看中學,既能拓展孩子的視野,又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為幼兒創造的植角、育角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因此,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啟發孩子模仿詩歌,激發孩子模仿詩歌興趣的必要條件。

二、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掌握模仿詩歌的方法。

教師在臨摹詩歌前,首先要充分挖掘詩歌教材可臨摹的壹面和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安排詩歌的容量和難度,讓每個孩子盡可能體驗臨摹詩歌的樂趣。

1.學習、欣賞和體驗活動。學習、欣賞和體驗是詩歌模仿活動的前提條件。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多媒體等形式學習詩歌,體驗詩歌的意境。比如兒童詩《月亮》,在反復看圖賞詩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與孩子討論:小鳥、青蛙、寶寶分別在哪裏看到月亮的?他們感覺如何?為什麽這麽說?.....這樣,孩子在理解作品的同時,借助生動的畫面和教師運用啟發性的提問,反復聽詩,讓孩子對詩和作品的內容有進壹步的理解。

2.分析模仿作品的語言結構。在孩子臨摹詩歌之前,老師壹定要引導孩子反復欣賞作品,逐步理解作品的內容和結構,理解作品的格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分析模仿作品的結構。比如《春天在哪裏》這首詩,第壹句問春天在哪裏,第二句回答,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展現春天的美景,第六句告訴妳看到春天的美景後要快樂地歌唱,最後壹句重復第二句。通過老師的分析,孩子們很快掌握了詩歌的結構和格式。

第三,引導孩子逐步拓展思維,學會模仿詩歌

模仿詩是原有經驗和新經驗之間的雙向遷移,拓展思維,調動孩子所有的知識和經驗參與模仿,實現這種遷移。我們的主要方法是:

環境渲染方法。《幼兒園教育大綱》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當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思維的基礎是感知。孩子只有多看、多感受,才能獲得多種感官刺激,激發思維能力,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才有表達的內容,產生用語言表達的欲望。所以環境的渲染為孩子學習模仿詩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比如《夏夜》這首詩,老師布置了壹些荷葉露珠、天空星辰、夏夜的嬰兒床和嬰兒等畫面。,激發孩子想象露珠的夢是綠色的,星星的夢是明亮的,嬰兒的夢是甜蜜的。

2.材料提示法。教師可以借助於某壹幅圖片或材料臨摹《綠色世界》這首詩,比如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顏色的眼鏡(或透明彩紙),讓孩子戴上藍色眼鏡就能編出《藍色世界》,戴上紅色眼鏡就能編出《紅色世界》。再比如“秋果多”這首詩。我們給孩子提供盤子,各種水果,還有壹張水果小圖。當孩子們看到實物和圖片時,他們可以根據詩歌的格式快速復制和編輯新的詩歌。

3.情境表演法。情境表演法是教師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緊扣教學內容,設計壹個與現實生活相似的情境進行表演。情景表演直觀、生動、有趣,能引起幼兒的觀察興趣和模仿欲望,說明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詩歌《張小花》,老師根據詩歌內容提前進行情境表演,讓孩子欣賞,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讓孩子舉壹反三,做出不同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