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來,九裏湖形成了祈夢的習俗,被古人稱為“睡”,成為旅遊文化中的壹個奇特現象。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壹些人對這種祈夢的習俗長期秘而不宣,視之為迷信之類。實際上,這種習俗的形成和存在是人們對自然之美的崇拜和對生命真諦的探求,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
九裏湖靜如仙境。不管妳是高官還是普通人,來這裏住壹晚都會發現壹個奇妙的夢。“眾生皆無夢,夢獨在此更幽”,足見九裏湖與祈夢習俗的必然聯系。
由於歷代名人都來九裏湖祈夢,大量的祈夢詩代代相傳,其影響極大地促進了祈夢習俗的形成和發展。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習俗和儀式,如齋戒、凈身、品茶、焚香、賞景、尋夢、解夢、釋夢、許願等。尤其是夢的解析,更是值得研究。從古至今,夢都是由深諳世事的道士或和尚來解讀的。以九仙之名解釋夢的內容,給人以引導、解惑、安慰,其實是壹種心理暗示或心理治療。
夢源於環境,環境因夢而陌生。九裏湖祈夢習俗與九裏湖旅遊業相互促進,* * *孕育* * *輝煌。如今,九裏湖已成為福建著名景點,遊客普遍按照習俗入住祈福圓夢,增加了旅遊消費,成為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壹條規律。
九裏湖祈夢習俗涉及歷史、文化、旅遊、民俗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具有傳承、民俗、學術等重要價值。,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征。長期以來,由於誤解,這壹習俗因為沒有得到提倡而日漸式微。應該科學認定,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九裏湖祈夢習俗在九裏湖景區流傳千年,成為九裏湖旅遊文化中的壹個奇特現象。這壹習俗,隨著九裏湖眾多九仙祠的出現,覆蓋了整個普仙境,影響海內外。
九裏湖祈夢的習俗起源於唐代,盛於宋代,盛於明清。翻閱相關史料,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研究。可以看到宋代、黃的《通誌》、《八閩通誌》、《西安誌》、《興化府誌》,明代黃、、方應舒、柯,清代、民國徐李九等。歷數歷代詩詞,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鄭、,宋代的蔡襄、、徐鐸、,元代的、、,明代的季崢、葉高祥、陳景邦、黃宗昭、陳潛、羅倫,清代的吳昆、石彥天、陳龍光、陳巨祿,近代的郭峰。
唐貞元學者姬旭在《遊九裏湖》詩中說:“山人走後,夢醒客早。”晚唐詩人、古史家鄭也在同壹首詩中寫道:“我到這裏來,不是為了夢邯鄲,而是為了和鄭普風喝酒聊天。”這裏可以看出,唐代九裏湖就出現了祈夢的習俗。
宋代是九裏湖祈夢習俗盛行的時期。仙遊嵇寺欽差大臣陳數所著《論夢》壹書,論及九裏湖祈夢之奇。宋代《仙溪錄》記載:“神祗(九仙)主事者尤靈,是興福、張泉、全荃的士大夫,在殿中齋戒,祈求無盡的夢。”這說明當時九裏湖祈夢的習俗在福建文人中很有吸引力。宋代興化縣令梁璐在《九天蠶土豆記》中說:“今遊九裏湖者,皆以寺(龍芝寺)為宴飲之所,寺中僧人不堪重負。”龍脊寺,位於距九裏湖約1km的院前村西北角,建於唐代。唐昭宗賜名“隆基院”。原有九座規模較大的寺廟。宋朝明寺大學士蔡襄,當年遊完九裏湖後留宿寺中,寫下了這首詩:“壹僧九十五歲,行百年。”可見宋代九裏湖祈夢的遊客很多。
元朝統治者齊魯在《遊九裏湖》詩中說:“我願借壹枕,傳十年役後仙氣。”壹句話,九裏湖祈夢習俗形成的原因窮盡。
到了明朝,九裏湖祈夢的氛圍更差了。明朝高級大臣季崢在他的《仙夢辯》中這樣描述:“從蒲布到福建,世人癡迷;士大夫遊此地,皆以書信來。”這說明這個習俗已經超越了福建,影響了當時的世界。因此,江蘇的周、顧大典,浙江的王弼,江西的狀元,江南的才子,江蘇的徐霞客,紛紛來到這裏,探幽尋夢,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季崢也離開了壹個會議在石南,蓬萊,九裏湖,他感謝錢鐘書的野生興趣尋找神仙。“湖光含萬般夢,魂隨天地流”的碑刻,高度概括了九裏湖風光和夢境的無窮魅力。在歷代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九裏湖祈夢習俗的歌唱,比如“九裏湖有人為夢而戰”、“遊人夜禱夢勤”、“天下車馬皆因夢”、“無動於衷,夢卻明”。明、嘉、清時期,為了減輕來九裏湖祈福圓夢的遊客壓力,直接指揮者李元陽專門主張在九裏湖九仙廟東北修建應縣府,興化知府蔡善基主張在附近修建聚熙府。
清代,九裏湖祈夢的習俗吸引了無數遊客。從陳巨祿在乾隆年間所作的《九天蠶土豆賦》詩中可以窺見壹斑:“桃花在,春色在北,隨煙霞開合,古今皆驚。只有風景和認識的路,相信凡塵,但不要匆忙...至於管枕,提醒大家,世間多夢,照圖臥遊。”這裏“力爭臥遊如畫”生動地描述了人們按照既定的習俗,為了祈福圓夢,爭相遊覽九裏湖。“睡”成了九裏湖之旅的特色,祈夢成了九裏湖之旅的終極目標。
民國時期,連國民政府官員嚴家淦、李宗仁也曾前往九裏湖祈福圓夢。張大千、徐悲鴻等著名藝術家也先後來過九裏湖,可見影響之深遠。
新中國成立後,九裏湖祈夢的習俗逐漸式微,尤其是文革時期,幾乎被禁止。但當地的莆仙人仍堅持到九裏湖尋夢,遊客也從未間斷,保持著這種習俗。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思想被禁錮,九裏湖祈夢習俗的復興推動了九裏湖景區的建設。這壹現象在現代著名詩人蔡其蛟的詩中可以得到印證:“啊,九裏湖,妳的景色多麽奇特。在過去,妳是壹個謎,說誰在這裏升天,神仙留下了腳印,這裏的小廟可以在夢中顯示人們的命運。千百年來,萬人的鞋底把妳的山路打磨得閃閃發光,只求妳給壹夜的夢,在雕像前昏暗的光影裏……”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九裏湖的祈夢習俗,將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疇,近年來,九裏湖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包括建設祈夢樓,編纂出版《九裏湖》、《九裏湖傳說》、《九裏湖百夢》、《童話》等書籍,收集整理有關祈夢習俗的相關資料,設立“祈夢樓”。九裏湖祈夢的習俗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可見其強大的生命力。這壹習俗的基本內容包括齋戒、飲茶、燒香、賞景、尋夢、解夢、釋夢、許願,這就有了既定的規則。整個程序包含九種內容,也就是說九是最高的數字。
第壹,快。在古代,凡是要在九裏湖祈夢的人,壹般都要齋戒三天,以示誠意和虔誠,大概意思就是“誠意為靈”。如明代檢討學士黃曰:“吾誠願借枕傳仙氣。”因為人要尋夢,要看頭腦和精神。從人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有壹定依據的。
第二,清洗。遊客到達九裏湖後,在九裏湖用清水洗臉、洗身體,去除汙垢,感到神清氣爽,心情舒暢。這與九裏湖的水含有大量礦物質有關。明代學者陳謙寫道:“青山多雨水涼,塵埃靜夢清。”九裏湖古建築更衣亭,是為人們打掃、洗漱而建的。
第三,品茶。九裏湖海拔600多米,雲霧繚繞。遊客在酒仙祠茶室享受“茶、茶、好茶”的待遇,既能解渴,又能增加精神。
第四,燒香。遊客先點燃三柱香,在九仙廟前祭拜九仙。他還向範的同姓致敬,獻上壹只白雞,並祈求他所祈求的事情。據說範後又老又聾。在古代,遊客必須用杯子挖他的耳朵,才能讓他清楚地聽到祈禱。在祈夢殿住下後,焚香祈福九仙,以示圓夢。
第五,欣賞風景。臨睡前,遊客們悠閑地坐在酒仙寺的前椅上,觀賞九裏湖美麗的夜景。月映清湖,風吹瀑,香襲人。那種仙境般的美,讓人感受到了自然和天賦,人性回歸了本來的本性,忘記了所有的侮辱。明代學者徐霞客在《遊九裏湖日記》中有詳細描述:“夜坐廟前,新月掛峰。俯視平湖,目光明亮,靜謐幽靜,時而觸雷。是在夜禱夢殿。”
第六,尋夢。臨睡前,雙手合十,心情抑郁。靜下心來後,穿上衣服躺下,漸漸入睡,在寂靜的聲音中尋找自己的夢想。
七、釋夢。老話說,妳白天想,晚上做夢。每個遊客懷著壹顆虔誠的心壹路做夢是很自然的,壹夜之間就會有夢。夢裏的情節,不管多復雜,多簡單,都要記住。早上醒來的時候,妳應該去問寺廟裏的解夢人。
據史書記載,九裏湖解夢的作用古往今來都在變化。唐朝是和尚,宋元明清,現在是道士。據記載,九裏湖歷代著名的解夢大師有明朝萬歷年間的道士蘇慶華、明朝嘉慶年間的顧嵐道士、清朝乾隆年間的山愷道士、清朝光緒年間的景訊道士和現在的方丈釋慧星。無論道家釋夢,解夢者都是知識淵博的人,他們對世界有著清晰的洞察,向前來求夢的人請教,結合夢境展現精妙的答案,引導人,安慰人,鼓勵人,通過心理暗示,心理醫療,藥物治療等手段,給人壹個滿意合理的答案。這種例子比比皆是,而且是美談。以下是壹些例子:
唐伯虎,明代江南才子,博學多才,屢試不爽。後來聽人說九裏湖祈求夢的功效,所以壹路為了夢而來。結果只夢見自己背著壹車墨水,四處遊蕩。醒來後,我覺得這輩子沒希望了。書讀多了恐怕也沒用。解夢的時候,道士先試了試自己的書法,然後安慰他說:“妳會以筆墨名滿天下的。”後來,伯虎真的成了書畫大家,名揚後世。明二年,他特地在蘇州桃花寺旁建了壹座夢亭以示紀念,祝枝山為其題詞《夢亭》。
明代莆田學生陳景邦年輕時,常常害怕自己出不了名,就去九裏湖祈福圓夢。夢裏看到墻上寫著壹行字,“功名無心。”陳經邦很失望。在解夢的時候,道士看出他是個聰明的年輕人,鼓勵他說:“好夢!當妳努力學習的時候,妳就會實現妳的夢想。”陳經邦大惑不解。在夢中,他表示無意“成名”。他為什麽還在學習?道士讓他寫壹個“想”字,叫他用手捂住下面的“心”,神秘地說:“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兩個人相視壹笑。意思是他的名氣很重要。陳景邦牢記道長的教誨,努力工作,壹年不上桌,讀書時只用春卷和炒麥吃飯。果然,他是嘉慶年間的壹個學者,後來他是禮部大臣和宗申的壹個佛教僧侶。
前年,有壹個吳軍人患了壹種病,被醫院診斷為不治之癥。絕望中去九裏湖為夢想祈福。我夢見壹個老人指著桌上的碗對他說:“妳只能吃壹個月。”。他醒來後想跳湖自盡,但解夢後覺得決定生死為時未晚。慧星大師先詢問了他的病情,然後寫了壹個秘方,告訴他:“這個藥妳只能吃壹個月,身體就會好起來,就像妳夢裏看到的那樣。”果然,服藥壹個月後,吳軍病好了,去九裏湖許願。
以上事例說明了九裏湖解夢人的智慧,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生活,這是九裏湖祈夢習俗進步因素和經久不衰的秘密。
八,壹個夢。釋夢是指夢者根據解夢者的指導,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某種願望的過程。比如升學,升職,結婚,健康,財富等等。願望實現後,要準備禮物和香燭,在九裏湖許願。
九、願望。天職是夢者實現某種願望或祈禱的壹種感謝儀式。壹般要準備三祭五果,香燭鞭炮,感謝九裏湖的九仙和夢想家。買得起的也捐金、銀、錢、絲。據記載,九裏湖的很多古建築都是有意願的捐贈人捐贈的。比如宋十四年(公元1187),朱端學就願意捐錢重修九仙廟。宋三年(公元1207年),和尚謝壹德也願意捐資修建和仙宮。在明鄭德丙子年(公元1516),宋善昌也希望捐贈玉皇樓。清朝康熙年間,廈門人林瑞碧願意捐款重修九仙廟。1986仙遊華僑也願意捐款重建應縣公館等等。九裏湖景區的建設資金大部分來自於有意願者的捐贈。經過1000多年的流傳和演變,九裏湖的祈夢儀式沿襲了古老的制度,基本保持完好。它有以下四個特點:
首先,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九裏湖的夢俗是中國夢文化長河中壹條獨特的支流。它在繼承漢民族原有的占夢祈願活動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壹種獨特的民間祈夢文化活動。根據現有資料,九裏湖可能是中國漢族居住區祈夢習俗的發源地。
第二,有壹個專職的孟思申時。何氏九仙,為夢者所崇拜,是我國民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的夢神,也是歷史上唯壹被認定為國家崇拜的夢神。特別是歷代高僧勞道作為解夢人,以其深厚的修養和醫術,幫助人們解惑解難,安慰和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生活,追求理想,具有壹定的積極因素。
第三,有完整的祈夢節目。九裏湖流傳的壹整套祈夢民俗活動的節目,是以九仙之名濟世,具有壹定的進步因素,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這壹習俗沿用至今,堪稱研究中國祈夢民俗的“活化石”。
四是文化影響深遠。九裏湖祈夢的習俗已經傳承了幾千年。歷代名人留下了大量以夢文化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如詩歌、散文、傳說、故事等,在全國獨樹壹幟。九裏湖的祈夢習俗在莆仙、閩南乃至東南亞的民俗文化中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也是全國罕見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文化形態。開發和保護九裏湖的祈夢習俗具有以下價值:
1,歷史值。九裏湖祈夢習俗,俗稱“乞夢”,雅稱“臥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繼承漢民族原有的占夢祈福活動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祈夢習俗,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2.學術價值。九裏湖的祈夢習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形成了壹套相對穩定的祈夢節目,成為壹種傳統的民俗文化,對於發掘和研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實用價值。
發掘和保護九裏湖祈夢習俗,對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九裏湖祈夢習俗文化資源的研究和發掘,將極大地拓展旅遊文化的內涵,突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對促進九裏湖景區的開發建設和發展當地經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九裏湖祈福萌萌的習俗源遠流長,影響了旅居國外的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成為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多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來九裏湖研究祈夢習俗,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民俗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文革”期間,“九裏湖祈夢”這壹古老的民間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危機。新時期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和保護意識的增強,九裏湖祈夢習俗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被視為遊客在九裏湖旅遊的壹種特殊體驗。由於從事解夢簽的人數逐漸減少,後繼乏人,九裏湖祈夢習俗的發展和傳承仍處於瀕危狀態,制約著九裏湖景區旅遊業的發展和壯大。保護性搶救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列入國家級非物質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