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老鼠》是壹首有趣的兒童詩。小詩人懷著壹顆童心,寫出了壹只異於常人目光的老鼠:老鼠雖然想做壞事,但還是喜歡。小詩人希望他們改正缺點,愛幹凈,愛勞動,做事光明正大。如果妳改正了自己的缺點,還是可以和貓交朋友的。小詩人把老鼠當成朋友,不歧視有缺點的朋友。與老鼠和貓交朋友是孩子們的美好願望。讀這首詩,同學們壹定會感受到兒童詩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爸爸的鼾聲是壹首稚嫩的兒歌。小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爸爸的鼾聲”作為寫詩的主題,因為他覺得爸爸的鼾聲很有趣。這位小詩人擅長使用比喻。他認為父親的鼾聲“像山上的小火車”。爸爸的鼾聲停止了,他覺得火車好像已經到站了。全詩充滿了童趣和父子親情。讀這首詩,讓學生認識到打呼嚕也可以當詩,詩歌的主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善於發現和聯想,哪裏都有作詩的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哪裏有詩。
詩加“腰”是關於蘇小妹的題目,在“清風秀柳”和“淡月梅花”後加壹個字,表達詩的眼光。蘇東坡第壹句說“搖”,第二句說“映”,即“清風搖柳,月色映梅花”,小妹不屑,認為太平淡;黃山谷加為“清風細柳舞,月色藏梅花”,小姐姐還是搖頭。後來她唱道:“清風助柳,明月失梅花。”東坡沈思之後,不禁驚嘆。“福”字恰如其分地描繪了清風徐來、柳柳枝的柔美狀態,與“輕”“細”相得益彰。“福”字再次將風擬人化。月色幽幽,月下梅花朦朧。“失”字勾勒出月色與梅花交相輝映的景象。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特別註意用詞和用字的選擇,簡潔生動。蘇小妹加了“詩腰”,因為它在詩的中間,實際上是“詩眼”,因為它只用了壹個字,卻可以出神入化。讀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收集詩歌故事的興趣,也是為了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故事的趣味性,學會欣賞詩歌。
《詩中之秋》是臺灣作家桂回憶童年時代閱讀古詩詞的快樂時光,重點講述學生學習理解和欣賞古詩詞的方法。讀詩是感受意境。作者回憶起小時候讀秋天的詩。
風吹竹葉,紗窗外螢火蟲飛舞,真是詩情畫意。作者逐漸意識到,聯系生活讀古詩,通俗易懂;讀詩時,可以在腦海裏畫壹幅畫,進入詩的意境;比較不同的詩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感情;如果知道了詩人的人生經歷,就很容易和詩人的內心產生共鳴。這篇文章是根據作者讀詩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她引用的都是關於“秋”的古詩,其中有壹股清泉流淌,詩中彌漫著淡淡的思念。作者體會到了“秋”詩中蘊含的深情、友情、鄉愁。這篇文章教我們如何讀詩。
動詞 (verb的縮寫)相關鏈接
(壹)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文學的文體。起源於古代人民的勞動歌曲和民歌,最初是詩詞歌賦的總稱。起初並無詩與歌之分,只是將詩與樂舞合二為壹,統稱為詩。中國的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和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是由古希臘的荷馬和莎孚以及古羅馬的維吉爾和賀拉斯等詩人創作的。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壹種高度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充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語言簡潔生動,節奏鮮明,押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句子壹般都是成排的,講究結構形式之美。
中國現代詩人、文學批評家何其芳曾說:“詩歌是最強烈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情,而且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在精致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鮮明的節奏上,它的語言和散文是不壹樣的。”這個定義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征:壹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二是抒情表達,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力和幻想力;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達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在中國最早流行、至今仍經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方式是“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壹為風,二為賦,三為比,四為榮,五為雅,六為賦。”
六義中,“體、雅、贊”是指《詩經》中的詩的類型,“賦、比、興”是詩中的表現。
傅:是壹種直接表達事物的方式。宋代學者朱在《詩傳註》中說:“贈者必說之真。”比如《詩經》中的《葛覃》和《蛞蝓》就用了這種手法。
鮑比:這是壹種比喻的方式來描述事物和表達思想和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而畢葉是什麽?用附件蓋東西,威脅要把東西割掉。”朱說:“如果妳比較,妳可以比較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比如《詩經》的書,比如《貓》、《說書》,就是這麽寫的。
邢:是壹種托物興味的手法,就是用事物的開頭來達到描寫事物、抒發思想感情的地步,唐代孔在《毛詩正義》中說:“得道者興。就拿比喻來說,自己起個心,那些在詩詞散文中引用植物鳥獸來看意思的,都是快樂的。”朱更明確地指出:“如果妳感興趣,妳應該先說點別的,以引起妳正在念誦的詞。”比如《詩經》中的關雎、等文章就使用了“興”的表述。
這三種表現方法壹直流傳下來,經常綜合運用,相輔相成,對歷代詩歌創作影響很大。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從古至今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其運用也是靈活的,誇張的,重復的,重疊的,跳躍的等等。,很難描述。但是,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力不僅是詩歌的壹大特色,也是詩歌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在詩歌中,還有壹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簡單地表示“象征意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是靈魂的直接形象,應該引起重視。從現代的觀點來看,詩歌中意象的創造主要有三種方式:
1.比較壹下。劉勰在《文心雕龍》壹書中說:比喻是“或聲喻、或形喻、或心喻、或喻。”在我們之前列舉的詩歌中有很多例子。還有壹種比較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用物擬人或者用人擬人。前者就像徐誌摩的《告別劍橋》: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揮手,/向西邊天空的雲告別。/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把“雲”和“金柳”當人看。人們模仿事物,例如,愛情的《因為風》:...我的心靈/像妳窗前的燭光壹樣明亮/略帶曖昧/不可避免/因為風/...用我壹生的愛/點亮壹盞燈/我是壹團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把“我的心”比作燭光,把我比作壹盞燈。當然,歸根結底,本質還是“擬人化”。
2.誇張。就是把要描述的東西放大,就像電影裏的“大寫”和“特寫”鏡頭壹樣,來引起讀者的註意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如王倫》(《贈王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提到“深千尺”“三千尺”,雖非實情,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詩人。
讀者的激情不僅可以接受,而且令人信服,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但是,這種誇張壹定要有藝術性和美感,不能太荒誕,不能太真實,也不能太庸俗。比如有壹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壹袋棉花包著/卡車頭歪著/歪著,三尺高/像高射炮。”看完讓人覺得不真實,無法產生美好的感覺。
3.轉喻。就是拿這個東西代替那個東西。類似於類比,但又不壹樣。區別在於:類比壹般比較,比較的是具體可見的;而轉喻壹方面是具體的,壹方面是抽象的,它彌合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鴻溝,使詩歌的形象更加生動突出,引起讀者的聯想。這就是艾青說的“給思想插上翅膀,給感情穿上衣服,給聲音塗上色彩,讓逝去的都凝固。”
塑造詩歌的形象,不僅要用透視所取的素材來描繪畫面,還要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來多方面體現形象,做到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唱的是“池邊鳥駐樹,和尚推月下門”,但他也想到“和尚敲月下門”可以用。到底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於是用手做了個商議。沒想到,驢擋住了壹個大官的去路。這個人就是韓愈,壹位偉大的作家。當侍衛把賈導牽上馬時,賈如實相告。韓猶豫了很久,說還是敲門的好。因為有“敲”的聲音,所以在山中月夜有壹兩聲敲門聲,讓現場“活”起來,讓環境更加寂靜。楓橋旁的“烏梯”和“鐘”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裏的音樂描寫,“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壹盤玉裏”那壹段,非常生動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歌》:“還有那座礁石/外有倔強的傾聽/風、雨、浪的聲音/幽幽/晨曦/靈泉寺的晨鐘/宛如鼓山噴湧的春光/遙遠的歸來。
應該/微弱的光線敲落/幾顆稀疏的星星/並升起紅冠/雄壯的公雞啼叫/仿佛飄洋過海/啼叫照亮白晝/如潮。這首詩也寫得很好。因此,如果我們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技巧,將為詩歌創作開辟更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喻、誇張還是借代,都取決於詩人對客觀事物的敏銳觀察,自己的感受,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說,無論浪漫還是現實,都不是沒有想象力(幻想)的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想象力豐富,詩風瑰麗,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過“妳是什麽時候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的?”(《茅屋被秋風吹破》)和“她陰發帶霧香,玉肩月寒。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月夜》)等等。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根據韻律,詩歌可分為兩類:古詩和近體詩。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歌節奏的角度來劃分的。
(1)古典詩詞:包括古詩詞(唐以前的詩詞)、楚辭、樂府詩。《宋》、《歌行》、《語錄》、《屈》、《令》等古詩詞體裁中的詩詞也是古詩詞。古典詩詞不講對仗,押韻自如。古典詩歌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創造的壹種詩歌形式,以運用楚辭方言和音韻為特點,具有濃厚的楚色彩。東漢劉向主編的《楚辭》有十七卷,主要是屈原的作品,而屈原的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所以後人也稱之為“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原為漢武帝時期主管音樂的官職名稱,後成為詩體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員收集和創作的音樂歌曲簡稱樂府。魏晉唐及以後的詩人寫的詩,是準樂府,就成了樂府和準樂府,雖然不過癮。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曹操)。壹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有歌、行、引、曲、曲等。
(3)歌行體:是樂府詩的變體。漢魏以後以“宋”、“興”為題的樂府詩並不少。雖然名字不同,但兩者並沒有嚴格的區別。都是“宋”的意思。它們的音節和格律壹般是自由的,形式上是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後來,他們有了“歌行”的風格。在唐代,初唐詩人創作樂府詩,除了沿襲漢魏六朝樂府的舊題外,也有少數詩人另辟新題。雖改名為樂府,但不限音律,故稱新樂府。這種詩在李白和杜甫那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比如杜甫的《傷心的陳濤》、《哀將頭》、《壹車鋪兩為路》,還有白居易的很多作品,以樂府歌的形式出現,大多是三言七語的混合。
(2)近體詩:近體詩,相對於古典詩歌,又叫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格律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①壹種“絕句”,每句四句,簡稱五言,簡稱七言。
(2)壹種叫“格律詩”,每首詩八句,五字縮寫為五律,七字縮寫為七律,八句以上的叫排律(或長律)。
節奏很嚴格,有定句(除了排列),有句中定字,有定韻位(定韻位),有定字調(詩中每個字的定平調),有定聯(韻中間兩聯必須對)。舉個例子,
韻腳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每首詩有四聯八句,每句必須字數相同,可以是四聯或五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第壹句可以押也可以不押。如果編曲在固定節奏的基礎上擴展到十句以上,就叫編曲。除了首末對聯需要上下對句外,還有對句,稱為“範對”。再比如,絕句只是兩句四句的對句,又叫絕句、斷句、斷句,對排比、押韻、對偶性都有壹定的要求。
(3)詞:又稱石喻、長短句、屈子、屈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聲調有固定的框架,句子有固定的數字,詞有固定的聲調。字數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調(58字以下)。詞可分為單音和雙音,雙音分為兩段,其中詞的層次和數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單音只是壹段。壹個詞的壹段叫壹闕或壹篇,第壹段叫前闕、上闕、上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篇。
(4)屈:又名、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代,興盛於元代,風格與詞相近。特點:字數可以加襯字,多用口語。散曲包括詩和歌兩種。套數是連貫的壹套歌,少則兩首,多則幾十首。每壹組號都以第壹首曲子的曲子作為整套曲子的名稱,整套曲子必須是同壹個宮調。它沒有客人,但只有清唱劇。
2.按內容可分為送別詩、邊塞詩、田園詩、懷古詩(關於歷史的詩)、事詩、悼詩、遊詩和永遠在我心中的詩。
(1)懷舊詩。
壹般都是懷念古代的人和事。關於歷史的詩歌,往往是將史實與現實相扭曲,或是對個人經歷的惋惜,或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了他的個人經歷,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半年多來壹事無成。辛棄疾的《詠玉樂靜扣顧北亭懷古》表達了他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了社會現實。也有寫歷史的詩,只是冷靜理性地反映和評價歷史,或者只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經歷不在其中,詩人的感受只是畫外的聲音。比如劉禹錫的《武夷香》,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感。
(2)吟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以某壹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來描寫。思想上,往往是表達自己的意願。從物到人,從現實到虛無,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東晉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到了唐代,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擅長描寫自然風光、田園風光和舒適的隱居生活,具有雋永優美的詩境,清幽雅致的風格,清晰典雅的語言。
(4)戰爭詩。
從先秦時期就有邊塞和戰爭題材的詩歌,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然頻繁,統治者重視武術勝於文學,學者通過邀請邊疆法院比通過科舉考試更容易贏得聲譽和名聲。此外,盛唐時期,感情瑰麗的邊塞詩得到極大發展,形成了壹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
(5)旅行詩和永遠在我心中的詩。
古人長期的流放,長期的漂泊,或者長期的戍守邊關,總會引起強烈的思鄉和鄉愁,所以有很多這樣的詩句。他們或寫對壹次旅行的留戀,或寫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或寫對鄉愁的思念,或寫對閨房懷胎的思念。在寫作中,通過觸景生情、適時動情、以物傳情、因夢傳情,或者用絕妙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讓自己感覺受到了傷害。
欣賞這類詩歌,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範疇;抓住形象,構建畫面;抓住關鍵詞,欣賞藝術特色。
(6)送別詩。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親朋好友往往幾年難相見,所以古人特別註重離別。臨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行,折柳相送,有時還吟詩送別,因此離別成了古代文人永恒的主題。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送別詩中所寫的具體內容和思想傾向往往也不同。有的直接表達離別之情,有的通過吐槽胸中之氣或表達意願來表達,有的重在離別之痛而不恨,有的重在規勸、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方法也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基本的如下: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根據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來劃分的。
(1)敘事詩:詩歌包含比較完整的故事線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激昂的唱腔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化小說都屬於這壹類。古希臘荷馬的《赫裏亞特》、《奧德賽》等史詩;中國詩人李記的《王貴與李祥祥》等故事詩;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和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等詩化小說。
(2)歌詞:主要通過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舉個例子,
情歌、頌歌、挽歌、挽歌、田園詩、諷刺詩。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
當然,敘事和抒情並不是絕對分離的。敘事詩也是抒情的,但它的抒情性要求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往往敘述壹些生活片段,但不能鋪開,要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根據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來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壹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行數、字數(或音節)、聲調和押韻、詞語的對仗、句式的安排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如中國古詩中的“格律詩”、“絕句”、“歌”,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現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詩體。不受格律的限制,沒有固定的格式,講究自然和內在的節奏,用韻大致相似或不用韻。字數、行數、句式、聲調相對自由,語言相對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這種詩風也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流行起來。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滿哲理,講究自然的律動和音樂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韻,比如魯迅的《野草》。
(6)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說到“秋”,人們的第壹反應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眾所周知,元曲中關於“秋”的作品很多,最為傳神的是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父”,那麽白樸應該算是“秋之聖人”。這首歌的前兩句,白樸用筆如椽子,巧妙地將六組名詞並置,描繪出壹幅地天和諧的畫面:太陽在西,天邊滿是晚霞,斜照村莊;炊煙裊裊,老樹的枝椏紋絲不動,鴉樹的羽毛格外顯眼。
第二句是前兩句描述的大尺度風景的壹角。在這靜謐的秋景中,壹只大雁突然飛過地面。這種動態的突然出現,打破了靜態風景的印象,讓人動容。“壹點點”說明“洪飛”很遠,“陰影下”更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達秋天含義的壹句。首先,透視中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天的山和秋天的水,並有特征色——青綠;附近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子和花。白、紅、黃三色交相輝映,構成壹幅美麗的“秋畫”,渲染秋景,傳遞出濃濃的秋意。其次,整句沒有“秋”字,但“秋”無處不在,正所謂“無事,事事風流”!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縱觀全曲,其結構新穎獨特,即“安排靜景——中介洪飛動景——安排靜景”,規範而不死板;其次,構圖動靜結合,變化而非單調;再次,如果說這首歌前兩句中的秋景情不自禁的清幽冷峻,那麽第三句中,意境轉換,更為明朗、疏朗、和諧。這些都顯示了作者在提煉思想和構思技巧上的高超技巧。
(7)艾青《太陽的話》賞析
這是壹首讓人感到溫暖、明亮、明媚的抒情詩。詩的題目是《太陽之言》,實際上是借太陽之口表達了熱愛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聲。
全詩***4節。
在第壹節的開頭,作者用熱情的呼喚表達了太陽渴望進入小屋的心情。“妳”指的是人和人。“我”是“太陽”的意思因為人住的房子門窗都是關著的,壹整天都看不到太陽,所以太陽緊急呼喚,“打開妳的窗戶/門。”祈使句“讓我進去,讓我進去”的反復出現,表達了太陽渴望進入小屋的心情。
第二節,作者用四個句式結構相同的並列句,寫出了太陽賜予人們的美好事物。花束、芳香、光線、溫暖、露水,都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露”可以滋潤萬物,“香”和“香”可以提神,“光”可以使人感到明亮,“暖”可以使人驅走寒冷。
第三節再次使用祈使句,表達太陽渴望醒來,渴望看到光明,渴望看到美好的事物。
第四節在第三節的基礎上,進壹步深化了語義。太陽不僅要喚醒人們沈睡的雙眼,更要打開人們封閉的心靈,呼喚人們敞開心扉,迎接光明的到來。“讓我把花束、芬芳、光明/溫暖和露水鋪滿妳們心靈的空間”是指太陽不斷地給人以花束、芬芳、光明、溫暖和露水,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體到心靈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喚起人們追求光明、熱愛生活,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煥發光彩。
(八)古詩詞的應用
根據所提供的實際情況,用所學的詩詞填空。
1.期末寫評語時,老師會祝妳來年:(“上壹層樓。”)
2.小明整天都不在學習上。請用妳學過的詩詞勸他:(“年輕人不努力就難過。”)
3.當我們浪費糧食的時候,爺爺經常用唐代沈李的壹句詩來教導我們:(“誰知每壹粒中餐都是辛苦的。”)
有的時候,有些人在自己的環境裏看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就說明了這個淺顯的道理。
5.當我們想要回報母親的深情厚意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背誦孟郊的《流浪的兒子》(壹個心地善良的母親手中的線,為她任性的男孩的身體做衣服。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但壹寸長草有幾多情,報得三春暉。”)
6.當我們在外地度假時,我們經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山居假日思我山東兄弟》中的詩“身在異鄉”來表達我們對家人的懷念。
7.現在,人們經常用的任的名句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深情厚誼。
8.來到瀑布腳下,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水花四濺,不禁想起壹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昨晚有壹道數學題,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就在我(“疑惑無法挽回”)的時候,父親過來了,在他的壹點幫助下,我豁然開朗。真的是(“另壹個村莊前途光明”)。
10.爺爺七十大壽,大家都祝他:“幸福似東海,壽比南山”。爺爺嘆了口氣:(“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了。”)我趕緊制止了爺爺的話:“(‘霜葉紅於二月花’)。爺爺,妳的骨頭比年輕人的還結實。”爺爺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