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州文化,輝煌的中州文化和歷史名人,中州文學

中州文化,輝煌的中州文化和歷史名人,中州文學

中州文化,輝煌的中州文化和歷史名人,中州文學

(1)先秦秦漢詩文。自古以來,生活在中原地區勤勞智慧的人們,不斷創作出優美動人的詩篇。《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基本屬於音樂歌曲。所有的作品都被周王室派來的壹位名叫“行人”的詩歌收藏家收藏。《漢書·食糧史》記載:“孟春月,群居之人散,行人搖木鐸至道上收詩獻師,使帝聞。”可見《詩經》是從各諸侯國收集的民歌集。

《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是十五國之風,收錄了十五個諸侯國的詩歌,共壹百六十篇。在這160首詩中,有109首是今天河南的諸侯國中州的詩。包括十壹個周南,十四個趙南,十九個畢峰,十個畢峰和四個畢峰。其中《商賦》四首,采自宋國中州(今河南省商丘市)。《雅》中的壹些詩也發源於中原。保守地說,305首《詩經》中有近壹半出自中州。可以說,中州大地自古以來就是詩的故鄉。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滿足爭霸或兼並戰爭的需要,廣泛地尋求和使用學者為其服務。於是眾多學者紛紛出現,代表某壹階級或階層的利益,遊說發言,撰寫文章,以雜文、議論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許多優秀的雜文和議論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當時的中州大地,是散文作家和議論文作家聚集的地方。

老子,河南省鹿邑縣人,曾在周朝做過藏守(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寫了八十壹部《道德經》,這是第壹部有記錄的散文。莊子,宋代(今河南省民權縣)蒙古族,著有《莊子》三十三篇。語言生動優美和諧,節奏明快清新。充滿了浪漫的情調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莊子的散文如畫,引人入勝。它是先秦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韓非寫的五十五篇議論文,說理透徹,論證精確,不得不令人信服,有壹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堪稱中國說理論證的集大成之作。李四,河南上蔡縣人,也是壹個傑作。

西漢賈誼,今河南洛陽市人,是當時壹位才華橫溢的詞作家、政論家。著有《新論》十卷本,代表作《郭芹論》和《調曲傅園》都是我國著名的雜文。《論秦》運用了渲染、誇張、排比、襯托等寫作手法。文章脈絡清晰,首尾呼應,氣勢磅礴,語言鏗鏘,在散文史上影響深遠。西漢另壹位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晁錯,出生於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他的《歸俗書》是漢文帝的背誦。《疏論》在陳述重農重谷的重要性時,是壹篇層次深刻、論述嚴謹、說理透徹、語言流暢、中心突出的名篇。

先秦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產生了大量的詩文名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詩人杜甫及其故居。杜甫出生於河南省珙縣。杜甫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另壹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被稱為“杜麗”。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杜麗的文章如日中天。”元稹曰:“自詩人以來,無壹人如子之美。”千百年來,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是晉代歷史學家、軍事家杜預的後代。杜聿生於京兆淩渡(今陜西省Xi南郊),所以杜甫自稱“全是淩渡的學生”、“淩渡的野老頭”。因為他當過“校部員外郎”,所以又被稱為“杜工部”。杜甫第八祖隨金元帝遷襄陽。唐朝武則天時,杜甫的曾祖父杜被任命為珙縣知府,於是杜舉家遷往珙縣。杜甫的祖父杜·沈燕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深得皇後的尊敬,並被授予作家和飲食部外交大臣等職。皇後死後,中宗繼位,杜因與皇後龐琛勾結,被流放到鳳州(今越南)。杜甫的父親杜憲是壹個低級官員。杜甫出生在河南省珙縣東門南窯灣村。五歲時失去了母親。因為父親在奉天縣,所以寄養在姑姑家。

杜甫從小就好學。年輕時,懷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然而他壹次又壹次的嘗試,家裏壹貧如洗,經常陷入貧困無助的境地。他靠賣藥和幫助朋友謀生。為了發展,他在長安生活了十年,卻沒能如願。杜甫生活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經歷了盛世,安史之亂後,目睹了唐代“朱門酒肉臭,路上屍骨凍死”的黑暗現象,寫下了著名的“三官”(李新安、、潼關李)和“三別”(新婚、老人之死)。他通過送禮得到壹個官員,有壹次壹個官員去左邊撿遺體。但很快就棄官了。759年,唐肅宗甘源第三年,年近五十歲的杜甫遷居成都。在老朋友高師和表哥王司馬的幫助下,他在成都以西30英裏的浣花溪建了壹座草堂。在這裏,他寫出了著名的《秋風破草堂》。詩中“安得千萬樓,天下窮皆樂,風雨不動。”唉,房子突然出現在我面前,光是凍死我壹個人就夠了”,這句話成為千古名句,體現了詩人無私高尚的思想境界。在唐代宗,53歲的杜甫聽到忠臣收復了黃河南北,他的家鄉也從安史之亂中收復了,他很高興地寫下了壹首詩“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詩雲:

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

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

在綠色的春日,我開始回家,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

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

正當杜甫準備回鄉的時候,他的好朋友嚴武被任命為我們的特使到劍南東部和淅川。嚴武請杜甫做我部參謀,他被任命為工部校勘員外郎。但嚴武在四川去世壹年多,杜甫此前因不習慣幕府生活而棄職,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公元765年,杜甫54歲,隨家人離開成都,沿長江向東航行,到坦洲為魏之進刺史。沒想到,到了坦洲,魏誌進病死了。杜甫無奈,以船為家。他經常沒有食物,又窮又病。第二年,這位偉大的詩人死在湘江的壹條船上。

杜甫去世四十三年後,他的孫子杜也斯遵照先人的遺願,將杜甫的遺骨安葬在家鄉。杜扶柩過荊州時,請著名詩人、荊州刺史元稹為其先人寫墓誌銘。元稹的毛筆上寫著:“嗣說他勇敢,但是他病了,不能葬,所以死了。他命令他的孩子要有遺產,遺產很差,他經不起喪。他清理乞丐,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死四十余年,再為先輩之誌而死,亦難矣。”從墓誌銘中可以看出,杜甫的後代依然貧窮,無法養活自己。《萊陽縣誌》說:“元、鐘年間,其孫遷居鞏縣,以此為誌。”

杜甫最終葬於故土,其墓位於珙縣西康店村邙山腳下。墓高11米,寬15米,呈方形。他的兩個兒子文綜和宗武的墳墓也在附近。宋人徐洲在杜甫墓前掛詩壹首:淩渡詩人墓,倚北邙頂。

我從別人那裏學來的,我相信高名望的歷史。

猿聲悲,樹寒煙。

只有文章在燭天。

清朝乾隆年間,後人在杜甫墓前豎立了“唐少陵先生墓”的墓碑,康熙十九年重修了杜少陵的墓碑。現在墓前種有松柏花草。景色秀麗、莊嚴、寧靜,表達了中州人民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敬仰之情。

珙縣老城北門往東壹百米左右,有壹座筆架山,山腳下平臺上的小院就是杜甫故居。庭院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靠近筆架山。約11米深的東西向磚洞有洞,杜甫誕生於此。現在它已經完全翻新,供人們參觀和欣賞。

杜甫壹生漂泊,在貧窮和苦難中掙紮。幸運的是,正是悲慘的生活拉近了他與下層社會的距離,使他的詩歌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疾苦和社會矛盾,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所以人們稱之為“詩史”。杜甫的詩波瀾壯闊,山川壯闊,充滿了文字,充滿了神,所以也被尊為“詩人”。他的詩歌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文學傳統,達到了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樹立了壹座豐碑。

(3)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及其故鄉。韓愈,字溯,今河南省孟縣人。到了唐代,昌黎(今遼寧省大淩河、小淩河流域)的韓姓是暫姓,韓愈也自稱昌黎,所以後人也稱之為韓昌黎。韓愈三歲喪父,隨被貶官的堂兄韓暉去了嶺南。她表姐去世後,她表姐把她撫養成人。韓愈深知學習不易,於是發奮讀書。他每天寫幾千字的筆記。精通六經、百家爭鳴之後,壹舉考上了進士。

在唐德宗,因為韓愈的正直,他做了壹個上書督辦的建議。他看到皇宮市場是個滋擾(“皇宮市場”),就是100多名太監充當皇宮市場的使者,上街為皇宮采購。宮城鬧得猖狂無法無天,橫行霸道,低價收購,甚至哄搶),於是上疏彈劾,要求罷市。結果得罪了權貴,被貶陽山令。

在唐憲宗時,韓愈因在平淮西有功,被提升為知止專利與刑部侍郎。憲宗信佛,欲迎佛骨於禁。韓愈諫曰:“佛是蠻人,佛骨是爛物。我們要“用這根骨頭去付水火,永遠擺脫不了根,擺脫不了世人的懷疑,擺脫不了上壹代的迷茫。”(《新唐書·韓愈傳》)治理天下必須以儒家為基礎。憲宗大怒,降職韓愈為潮州刺史,後調任園洲刺史。在時,稱韓愈為國子,荊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824),韓愈卒,時年五十七歲,史稱韓文公。

韓愈是中國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博學多才,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早春出水部張十八員外》雲:“天街瀟瀟酥,草色遠近。最重要的好處是壹年之春,勝於煙柳。”全詩清新別致,觀察細膩,對初春景色的表達精煉準確。

韓愈力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壹,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提倡散文。他的散文《老師的筆記》《對學問的理解》《原道》《原毀》等,筆觸蒼勁,氣勢磅礴,語言鏗鏘有力,立意高遠,寓意深刻。韓愈被認為是自司馬遷以來最優秀的散文家。

韓愈的壹生,文學成就卓著。他極力宣傳夜校,為其教授文章。當時有許多人,如賈島、劉壹等,被稱為“韓門弟子”。他經常有困難?孤獨,得到人們的贊美。他壹生反對佛教和衰老,提倡儒家思想,批判時代弊端。因為他好惡分明,文章蒼勁有力,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韓愈雖然過世千年,但家鄉的人民始終沒有忘記這位文學巨匠,並建祠紀念他的成就和對文學的貢獻。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縣城西六公裏的韓莊村北山坡上。寺內有三個門房,山前有亭臺臺階。走過山門,有壹座碑樓,碑身巨大,詳細記載了韓愈的生平事跡。碑樓北面有三個清代風格的飯堂,堂內有韓愈石像。韓愈墓高約七米,四周古松柏樹掩映,濃蔭蔽日。韓愈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旅遊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