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是如何演變的?

古詩詞是如何演變的?

古詩詞本義“古詩詞”是指古代文人所寫的詩詞。魏晉南北朝前後,出現了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這些五言詩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統稱為“古詩”。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古到今,有幾千萬首詩,除了因為各種原因失傳的,保存下來的依然浩如煙海。詩歌和任何事物壹樣,有壹個萌芽、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葛覃》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是公認的原始社會詩,是二言詩的開端。《詩經·遊篇》是壹首三言律詩的開頭,即“搖蒼鷺,蒼鷺飛,囫圇吞棗,醉歸故裏”。《易經》是四言詩《包桑》的開頭。甲骨文“西來雨,東來雨,北來雨,南來雨”。《詩經》是六言詩“伯母思其金(三田字之上,其下),伯母思其郁”的開頭。《詩經》中的鹿鳴以七言律詩“我有目的地喝酒,我帶著壹顆樂言客人的心”開始,《詩經》中的八言律詩“我不敢幫助我的朋友逃跑”是在十月之交。《詩經·昊天有天命》以壹句九字詩開頭,“二後,吾將不敢為王。”杜甫的詩“少年未成名即老”也是壹首九言詩。李白十言詩的開頭,“黃帝在景山鑄鼎煉丹砂,煉丹砂成飛龍於太清家”。意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非壹人所作。我高比率的拋棄了妻子,朋友們都很有錢,我在國外流浪,我感受到了壹種死亡感和新生事物。或寓言,或明示,或重復。開頭無奇思妙想,句句驚心動魄,西京古詩詞皆在其下。”晉宋時期,這些“古體詩”被視為五言詩的典範。陸機曾經逐句模仿其中的12。東晉的陶淵明,宋代的鮑照等。,都有研究“古體詩”技巧和風格的“準古體詩”。梁代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對“古體詩”的藝術特征和價值進行了理論概括和評價,對其作者、時代和源流進行了探討,並普遍認定為漢代作品。同時,蕭統的《文選》和陳的《許翎魚臺新詩》從詩歌的分類上界定了“古體詩”的範圍:凡是沒有明確標題的作品,都被作者稱為“雜體詩”,被佚名者稱為“古體詩”。因此,在梁、陳之後,“古詩詞”已經形成了壹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特殊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曲相同,指的是漢代無名所寫的五言詩,發展成為壹種具有“古體詩”藝術特征的詩體。《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占有代表地位,這個標題也成為了壹個話題名稱。古詩詞體,又稱古風。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可見唐詩有多重要!

唐以前的古體詩風,是壹種不講究格律,沒有字數和句子數限制的詩風。唐代以後,由於近體詩的出現,詩人為了區分古體詩和新興格律詩,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體詩的寫法,並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制,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格局。其結果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風,變成了介於格律詩和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典詩詞的字數和行數;

古典詩詞沒有固定的詩句,沒有固定的風格。所有的古詩都是按照詩中的字數來分類的。四言古詩簡稱四言古詩;五言古詩簡稱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言古詩。四言詩早在《詩經》中就被人們采用了。但到了唐代逐漸衰落,很少有人寫了。所以古詩詞還是用五言七語來表示。

五言古詩是古詩詞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典詩歌的主流,這是因為它起源晚。所以七言體受七言近體詩影響很大。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用詞工整的古詩。還有壹種古詩詞用詞雜,字裏行間長短不壹,參差不齊。

該詞包括以下內容:時間上,指1840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從格律的角度來看,古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人發明的,也叫長短句。古詩詞也叫古體詩或古風;現代詩也叫現代詩。

古代風格的詩歌

古典詩歌是按照古代詩體寫的。在唐人眼裏,從《詩經》到南北朝時期的庾信,壹切都是古老的。所以所謂古體詩風,並沒有壹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寫的古詩詞有壹點是壹致的,那就是不被現代詩的節奏所束縛。壹種格律詩,在唐初開始形成,對字數、用韻、對仗都有嚴格的規定,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相對於古詩而言的。唐代及以後的詩人仍然寫古典詩歌。我們可以說。凡是不受近體格律束縛的,都是古詩。古典詩詞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現代詩分為絕句和律詩。

“現代風格”詩歌

現代詩分為格律詩和絕句。格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子的數量。有四首絕句和八首押韻詩。格律詩* * *八句,壹兩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駢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絕句也叫“切句”。四行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對立的,但它們必須互相對立。絕句和絕句都有偶數的要求。八句以上的格律詩叫編曲。

以下是壹些經典詩詞:

古詩詞常識:

1.押韻:韻文句末押韻詞,如李白《靜夜思》前的月色,莫非早已有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又沈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光與霜之地是韻。

2.押韻:詩歌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的《靜夜思》用昂韻。

3.格律詩的結構:* *八句,以壹兩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駢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4.古代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來看,古詩詞的四個字壹般是二和二;五個字是二、二、壹;這七個字符是二,二,二,壹,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時因表意需要而出現特殊情況,如:勢拉|五嶽|蓋|赤城,這就成了。

二二壹二。

5.因為古詩詞裏沒有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後人加上的),所以壹行就是壹句。淺談古詩詞的風格——兼論中學教材中的兩種詩歌風格

中國古代詩歌有多種風格,對古代詩歌的分類和稱謂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詩,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和古體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和古歌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自古以來,人們就壹致認可它們在表現內容、表現手法、表現風格上的差異,並為它們確立了名稱。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五首詩》第二題“討論與實踐”中說:“茅屋被秋風吹破”和“壹曲雪中送別田——書記吳回家”都是形式自由、語言通順、風格奔放的“唱法”詩。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談談這兩首詩的異同。"

九年級(壹)知識作文《如何讀書》中說:“杜甫《石渠官》格律寬,謂之古風……”

這裏的名字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把杜甫的《草堂》稱為“七言古詩”,而岑參的《白雪歌》則被稱為“七言宋體”。編輯也清楚地看到了兩首詩的不同,於是產生了這個問題。雖然杜甫的三官三別都是五言律詩,但人們習慣上稱石昊官員為“新樂府”,而不是“古風”。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必要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風格做壹個簡要的回顧。

中國最早的詩體是四字體的《詩經》,後來出現了以屈原的《離騷》(又稱“騷體詩”)為代表的“楚辭體”,用連詞“之”和語氣詞“xi”拉長了句式,如“列文帝後裔Xi”(離騷)、“他媽的吳歌西穿著犀牛甲”。所以《詩經》《楚辭》成了中國詩歌的源頭。

到了漢代,出現了專門收集各種詩詞歌賦的機構——樂府,它收集的最有影響的就是民間詩詞,也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活潑,形式主要是五個字。比如八年級(壹)課本上的長歌行和高中課本上的《長城窯洞飲馬》、《十五參軍》,就是正宗的《漢樂府》。漢代樂府民歌的內容和風格影響了當時及後世文人的詩歌創作。到東漢末年,出現了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促進了古詩體的發展。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漢樂府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兩種主要形式。

壹種是“古樂府”(也叫“老樂府”),是文人用模擬創作的。它借用《漢樂府》的書名,寫出新的內容,就像“舊瓶新酒”,如曹操的《走出廈門》(第七部)、楊炯的《從軍》、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這些詩的特點是,雖然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內容是新的,而且與原題目有關,如“參軍”與軍務有關,“雁門太守”與邊塞有關。文人擬樂府的內容由漢代樂府的敘事性向抒情性轉變。在形式和技法上,借鑒了其俗與雅,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樂府》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形式。古詩七言樂府,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曹丕的《葛炎行》,直到南朝齊梁時期的鮑照,才寫出了《擬難行》(18)等。樂府詩是可以唱的,七言樂府體是以吟誦為主。從內容和篇幅上來說,壹般都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它可以自由變換韻律,使其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恢宏,感情豐富多彩。這種詩體適合承載較大的思想內容,表達熱烈的感情。它既具有古代樂府通俗活潑的特點,又以表達文人的心聲為主。其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雜詞文采飛揚,讀起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歌行體”。

另壹種主要是借鑒《漢樂府》的敘事為主、現實主義的內容特點和樸實通俗的表達特點,用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註。它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名,而是根據事件內容的不同而命名。所謂“事關性命,無以復加。”唐代杜甫關心國家大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專門描寫唐代軍國主義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車店》(高中)、《三官》(潼關官、新安官、石壕官)、《三別》(三別),這些詩在本質上主要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在形式上與五言詩有相似之處。後來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自己的詩歌反映社會現實的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重視,大力提倡杜甫、元結的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以“新樂府”,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過不少“新樂府”,形式上有五七句。比如白居易的《看割麥》(第九部),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靈措,都是敘事性的,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中答》說:“古詩詞樂府,漢魏以來有分。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次借舊題新義。至少淩不攻老題,比如《三官》《三別》,真的是樂府。”(《清代詩話續》,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簡要指出新樂府詩的特點。

文人學《漢樂府》還有壹種情況,主要是把樂府詩的特點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不同於以往五言古體詩的特點,代表作品是李白的《古風》(58首)。從形式上看,“古風”與五言古詩無異,只是抒情內容和方式不同。清代趙執信的《音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典詩詞的區別時,他說:“聲與情有極大的差別,在這裏需要半分以上的思想才能體會到。”(清史華1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聲與情”是指內容、情感、神韻的不同。《甌北詩話》進壹步指出:“丐幫樂府更致力於女性的思想,紫羅蘭比樂府更深沈,所以也更能感召夫妻送別受傷者。然而,它們都是含蓄而古老的...它們簡短而有意義,直接留下了民族風格的遺產。少陵無此味。”可見,杜甫的“新樂府”與李白的“古風”是不同的,雖然都受到“漢樂府”的影響。在唐詩集中,直接貼上“古風”標簽的很少。《古風》、《五言古風》、《新樂府》形式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不存在“寬格律”的問題。

七言宋體發展到唐代,也有兩種情況。因為“格律詩”出現在唐代(也叫“近體詩”,以區別於以前不講格律詩的“古體詩”),壹類是刻意將格律詩的壹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另壹類是刻意回避。傳統上,人們把前壹類稱為“七言宋體”,後壹類稱為“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詩”)。

初唐壹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梁壯美詩風的基礎上,試圖將七言律詩的句式和對仗引入演唱風格,產生了陸的《古意長安》、羅的《宮上詩》、張的《春江花月夜》等名篇,篇幅壯闊,氣勢磅礴,散句中夾雜著格律和對仗,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盛唐時期,高適、等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如高適的《行》、岑的《白雪歌送別田務吳歸》(八回)、《奔馬河歌送別西征將軍馮》(九回)。這些詩歌充分發揮了“初唐體”的特點,內容豐富瑰麗,感情奔放,意象瑰麗,手法多樣,語言獨特。中唐時期,白居易等人將敘事元素融入到這種文體中,寫出了《長恨歌》、《琵琶記》等名篇。七言絕句有了新的發展。直到清初,吳(號梅村)以這種詩風寫出了《袁媛曲》、《何勇宮詞》、《小石清門曲》、《聽女道士卞玉靜彈琴》等名篇。他以詩贊史,形式上更註重技巧,用詞豐富多彩,形成了華美多變的藝術風格,優美動人,膾炙人口,甚至七言歌行。到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以這種風格寫出了《頤和園詞》等詩歌。

另壹方面,杜甫、韓愈等詩人有意識地避開七言樂府體格律詩的句法句式,以體現古雅古樸的風格特征,多采用散句,多采用“三級”、“三級”結尾(如“三毛”、“長林頂”、“沈池”、“嘆息”)。從內容和風格上看,這類詩歌往往以現實題材和深沈沈郁的感情為基調,不同於前壹類歌曲濃郁的浪漫色彩。但它講究內容的宏大,氣勢情感的豪放激越,結構轉折的多變,符合七言體的整體特征。如杜甫的《秋風破草堂》(八回),李益的《夜去天壇看海》,韓愈的《山巖》,呂通的《月蝕詩》中的《中秋贈張》和《恒山寺停,我題此詩於門樓》,以及《提筆勸送新茶》等,都具有這樣的特點,習慣上稱之為“七言古風”。

關於七言絕句和七言古詩的區別,有很多討論。在劉熙載的詩歌中,這兩種類型的特征被區分為:“古體七首,可稱古體近二體。貼近身體,平行、和諧、美觀、綿;古風簡約、別扭、單薄、有活力。壹個帥,壹個肌肉發達。這就是齊梁和韓偉的區別,也就是初唐和盛唐不同的原因。”(續《清詩話》第2436頁)這裏的“古”是指類似“秋風破草堂歌”的七言古體,繼承了漢魏古詩質樸、充實的特點;“金”是指由“初唐體”發展而來的七言絕唱體,繼承了齊梁時期的巧美特征。可以說,這是漢魏六朝七言樂府詩這棵大樹上兩種不同風味的果實。

以上大概就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概況,它和唐代格律嚴謹的現代詩歌壹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形態。

《潤吾》壹書中有很多經典詩詞。古詩詞就是這樣的。

淺談古詩詞的詩體——兼論中學教材中的兩種詩體

中國古代詩歌有多種風格,對古代詩歌的分類和稱謂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詩,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和古體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和古歌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自古以來,人們就壹致認可它們在表現內容、表現手法、表現風格上的差異,並為它們確立了名稱。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五首詩》第二題“討論與實踐”中說:“茅屋被秋風吹破”和“壹曲雪中送別田——書記吳回家”都是形式自由、語言通順、風格奔放的“唱法”詩。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談談這兩首詩的異同。"

九年級(壹)知識作文《如何讀書》中說:“杜甫《石渠官》格律寬,謂之古風……”

這裏的名字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把杜甫的《草堂》稱為“七言古詩”,而岑參的《白雪歌》則被稱為“七言宋體”。編輯也清楚地看到了兩首詩的不同,於是產生了這個問題。雖然杜甫的三官三別都是五言律詩,但人們習慣上稱石昊官員為“新樂府”,而不是“古風”。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必要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風格做壹個簡要的回顧。

中國最早的詩體是四字體的《詩經》,後來出現了以屈原的《離騷》(又稱“騷體詩”)為代表的“楚辭體”,用連詞“之”和語氣詞“xi”拉長了句式,如“列文帝後裔Xi”(離騷)、“他媽的吳歌西穿著犀牛甲”。所以《詩經》《楚辭》成了中國詩歌的源頭。

到了漢代,出現了專門收集各種詩詞歌賦的機構——樂府,它收集的最有影響的就是民間詩詞,也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活潑,形式主要是五個字。比如八年級(壹)課本上的長歌行和高中課本上的《長城窯洞飲馬》、《十五參軍》,就是正宗的《漢樂府》。漢代樂府民歌的內容和風格影響了當時及後世文人的詩歌創作。到東漢末年,出現了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促進了古詩體的發展。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漢樂府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兩種主要形式。

壹種是“古樂府”(也叫“老樂府”),是文人用模擬創作的。它借用《漢樂府》的書名,寫出新的內容,就像“舊瓶新酒”,如曹操的《走出廈門》(第七部)、楊炯的《從軍》、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這些詩的特點是,雖然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內容是新的,而且與原題目有關,如“參軍”與軍務有關,“雁門太守”與邊塞有關。文人擬樂府的內容由漢代樂府的敘事性向抒情性轉變。在形式和技法上,借鑒了其俗與雅,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樂府》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形式。古詩七言樂府,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曹丕的《葛炎行》,直到南朝齊梁時期的鮑照,才寫出了《擬難行》(18)等。樂府詩是可以唱的,七言樂府體是以吟誦為主。從內容和篇幅上來說,壹般都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它可以自由變換韻律,使其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恢宏,感情豐富多彩。這種詩體適合承載較大的思想內容,表達熱烈的感情。它既具有古代樂府通俗活潑的特點,又以表達文人的心聲為主。其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雜詞文采飛揚,讀起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歌行體”。

另壹種主要是借鑒《漢樂府》的敘事為主、現實主義的內容特點和樸實通俗的表達特點,用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註。它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名,而是根據事件內容的不同而命名。所謂“事關性命,無以復加。”唐代杜甫關心國家大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專門描寫唐代軍國主義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車店》(高中)、《三官》(潼關官、新安官、石壕官)、《三別》(三別),這些詩在本質上主要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在形式上與五言詩有相似之處。後來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自己的詩歌反映社會現實的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重視,大力提倡杜甫、元結的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以“新樂府”,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過不少“新樂府”,形式上有五七句。比如白居易的《看割麥》(第九部),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靈措,都是敘事性的,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中答》說:“古詩詞樂府,漢魏以來有分。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次借舊題新義。至少淩不攻老題,比如《三官》《三別》,真的是樂府。”(《清代詩話續》,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簡要指出新樂府詩的特點。

文人學《漢樂府》還有壹種情況,主要是把樂府詩的特點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不同於以往五言古體詩的特點,代表作品是李白的《古風》(58首)。從形式上看,“古風”與五言古詩無異,只是抒情內容和方式不同。清代趙執信的《音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典詩詞的區別時,他說:“聲與情有極大的差別,在這裏需要半分以上的思想才能體會到。”(清史華1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聲與情”是指內容、情感、神韻的不同。《甌北詩話》進壹步指出:“丐幫樂府更致力於女性的思想,紫羅蘭比樂府更深沈,所以也更能感召夫妻送別受傷者。然而,它們都是含蓄而古老的...它們簡短而有意義,直接留下了民族風格的遺產。少陵無此味。”可見,杜甫的“新樂府”與李白的“古風”是不同的,雖然都受到“漢樂府”的影響。在唐詩集中,直接貼上“古風”標簽的很少。《古風》、《五言古風》、《新樂府》形式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不存在“寬格律”的問題。

七言宋體發展到唐代,也有兩種情況。因為“格律詩”出現在唐代(也叫“近體詩”,以區別於以前不講格律詩的“古體詩”),壹類是刻意將格律詩的壹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另壹類是刻意回避。傳統上,人們把前壹類稱為“七言宋體”,後壹類稱為“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詩”)。

初唐壹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梁壯美詩風的基礎上,試圖將七言律詩的句式和對仗引入演唱風格,產生了陸的《古意長安》、羅的《宮上詩》、張的《春江花月夜》等名篇,篇幅壯闊,氣勢磅礴,散句中夾雜著格律和對仗,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盛唐時期,高適、等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如高適的《行》、岑的《白雪歌送別田務吳歸》(八回)、《奔馬河歌送別西征將軍馮》(九回)。這些詩歌充分發揮了“初唐體”的特點,內容豐富瑰麗,感情奔放,意象瑰麗,手法多樣,語言獨特。中唐時期,白居易等人將敘事元素融入到這種文體中,寫出了《長恨歌》、《琵琶記》等名篇。七言絕句有了新的發展。直到清初,吳(號梅村)以這種詩風寫出了《袁媛曲》、《何勇宮詞》、《小石清門曲》、《聽女道士卞玉靜彈琴》等名篇。他以詩贊史,形式上更註重技巧,用詞豐富多彩,形成了華美多變的藝術風格,優美動人,膾炙人口,甚至七言歌行。到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以這種風格寫出了《頤和園詞》等詩歌。

另壹方面,杜甫、韓愈等詩人有意識地避開七言樂府體格律詩的句法句式,以體現古雅古樸的風格特征,多采用散句,多采用“三級”、“三級”結尾(如“三毛”、“長林頂”、“沈池”、“嘆息”)。從內容和風格上看,這類詩歌往往以現實題材和深沈沈郁的感情為基調,不同於前壹類歌曲濃郁的浪漫色彩。但它講究內容的宏大,氣勢情感的豪放激越,結構轉折的多變,符合七言體的整體特征。如杜甫的《秋風破草堂》(八回),李益的《夜去天壇看海》,韓愈的《山巖》,呂通的《月蝕詩》中的《中秋贈張》和《恒山寺停,我題此詩於門樓》,以及《提筆勸送新茶》等,都具有這樣的特點,習慣上稱之為“七言古風”。

關於七言絕句和七言古詩的區別,有很多討論。在劉熙載的詩歌中,這兩種類型的特征被區分為:“古體七首,可稱古體近二體。貼近身體,平行、和諧、美觀、綿;古風簡約、別扭、單薄、有活力。壹個帥,壹個肌肉發達。這就是齊梁和韓偉的區別,也就是初唐和盛唐不同的原因。”(續《清詩話》第2436頁)這裏的“古”是指類似“秋風破草堂歌”的七言古體,繼承了漢魏古詩質樸、充實的特點;“金”是指由“初唐體”發展而來的七言絕唱體,繼承了齊梁時期的巧美特征。可以說,這是漢魏六朝七言樂府詩這棵大樹上兩種不同風味的果實。

以上大概就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概況,它和唐代格律嚴謹的現代詩歌壹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形態。

《潤吾》壹書中有很多經典詩詞。古詩詞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