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起源?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曲與唐詩宋詞壹道,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它題材廣泛,風格獨特,語言通俗優美,既有鄉愁的悲壯慷慨,又有邊塞的悲壯激情,還有《永遠在我心中》的浪漫典雅,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句。元曲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包括雜劇和散曲,後者指散曲。雜劇是戲劇,散曲與詩詞壹脈相承,是另壹種形式的詩。這裏說的元曲是指元散曲。其實現在流行的元曲選本,大部分都是散曲選本。散曲在元代被稱為“樂府”、“宋張慈”,這表明散曲是壹種音樂文學,是壹種歌辭。散曲是金元時期在北方歌謠和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新的詩歌形式。它生長繁榮的環境是金元時期的城鎮。其作者雖也有達官貴人,但多為中下層文人和民間藝人,歌者多為勾欄歌妓。因此,它具有強烈的街頭色彩,幾乎可以說是壹種市民文學。元散曲源於金元之際流行的“山歌俚曲”。經過文人的加工改良,吸收了傳統詩歌的滋養,更具抒情性和表現力。因此,代詞最終出現,成為壹種新的詩體。在藝術形式上比詩歌更自由靈活。用韻可以平仄,不避重韻,不加襯詞,甚至增減字數。它最大的特點是簡潔、直白、幽默、通俗易懂,所以說它低俗。散曲包括詩歌和套曲兩種主要形式。這首詩又名《葉兒》,是壹首單調;集合的數目也稱為松散集合和套曲。散曲是根據不同的曲調創作的。常用的曲調有鞏崢、呂中宮、路楠宮、呂西安宮、湟中宮、大石宮、雙調、上調、越調,合稱五宮四調,又稱九宮。每首曲子都有名字,如【山羊】、【山仙】、【落梅風】、【醉人東風】等。元代散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從金代末到元初,約七十年。前期創作中心在大都。這壹時期的詞人多為達官顯貴,詞風與詞相近。但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等著名戲劇家加入散曲創作隊伍後,他們灑脫、精辟、直白的風格推動了整個樂壇,開創了散曲創作的新局面。後期從大德到元末大約六十年。後期散曲的創作中心逐漸向江南轉移,出現了壹批以散曲創作為主的作家,如張可久、喬吉、關允石、徐在思等人。後期作品較多,雖然繼承了前期散曲的藝術特色,但散曲整體風格趨於清新淡雅,接近詞體風格,但脫離了市井文學。進入明代後,散曲創作整體走向下坡路。元代散曲風格多樣,主要分為豪放和綺麗兩大流派。大膽派以馬致遠為代表,美麗派首推張可久。前期豪放自然是主流,優美的作品也起了重要作用。後期以漂亮為主,大膽為輔。元曲題材廣泛,社會內容豐富,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寫景、詠史、嘆世、隱逸,以及描寫男女之情和永遠在我心中。這些作品在語言技巧、藝術境界、思想內涵等方面都達到了壹定的高度,成為這壹時期文學的典範,長期流傳至今。元代散曲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與唐詩宋詞相同的境界。在整體風格上,元曲更強調清新自然。所謂散曲,是自發的,是自然的,是巧而不雕的。元代散曲大家魯直的許多作品都是如此。比如他在《沈湎東風,秋景》中寫道:“懸於絕壁,妳將落回倚,齊飛落霞孤。四周是壹望無際的山,眼前是壹望無際的水。秋天西風滿天吹。夜很靜,雲帆的月影很低,把我帶進了瀟湘畫中。氣象恢弘,境界綺麗,令人深思。元曲中,大量的歌曲是用口語寫成的,有夾層,讀起來親切順口,如關允石的《落梅風》:“新秋至,人乍不同。殘月順長江流。優優畫船東去!我想了壹晚上。“這裏用的‘壹見鐘情’、‘向東走’、‘出發’這幾個詞是口語。馬致遠的《清江銀葉行二首》中有壹句寫道:“青蓑衣紫袍誰為妳?兩者都沒有幫助。即使妳是壹個漁夫,身處風暴之中,妳也可以找壹個穩定的地方閑坐。“還有很多口語。從元曲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散曲為元代地位急劇下降的中國人提供了壹個更自由、更充分地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它為他們提供了壹個適當的表達他們的世俗生活感受。我們可以從元曲不加掩飾的純真中觸摸到那些歷史人物的真實心跳,從而被感動。元曲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後的輝煌,被稱為元代最好的文學。元曲語言自然活潑,反映生活生動,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和市場氛圍。開放性強,自由度大,表現力強,藝術性高,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元曲和唐詩宋詞壹樣,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全盛時期,各領風騷,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元曲中大量使用口語甚至方言俗語,如春雪山河余音;它奔放,淋漓盡致,少了纏綿和婉約,曲調優美。是繼唐詩宋詞之後獨樹壹幟的。“山曲海”二字,“三百元曲”是從浩瀚的曲海中精選出來的精品。據統計,元散曲作家名篇多達200篇,作品40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