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時期的曹植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沒有經歷過攻擊和迫害,所以這壹階段的作品主要是慷慨激昂的、“狂傲的”和“才華橫溢的”。
從漢獻帝建安,到魏文帝的黃初年?196-226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在曹石父子的倡導下,漢代樂府詩中"感悲喜,因事而起"的現實主義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壹群久別重逢,目睹艱辛,又願意正視現實的詩人,不僅把社會真相寫進了筆端,還註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壹時期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除了反映戰爭和人民苦難的,就是表達為國立功的理想和抱負的篇章。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曹操的《歸雖然壽》和曹植的《白馬篇》。如果說《鬼吹燈》是壹位“隱居顏老”的“壯士之歌”,那麽《白馬》則是壹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詩中刻畫了壹個精於武功,忠君報國的白馬英雄形象。
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個兒子子劍。生於亂世,自幼隨父征戰四方。“南極光禿禿的,東臨大海,西望玉門,北留玄塞。”自東漢末年割據以來,致力於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壹直是時代的最強音。這種時代的呼喚,再加上曹操“晚年為烈士”的遠大誌向的熏陶,培養了曹植“精忠報國、利民”的理想,在他心中鑄造了壹個兼具愛國美德和愛國才華的英雄形象。晉代文學家元好問說,真正的詩應該是詩人的“心繪”。可以說,《白馬篇》是曹植的“心繪與心聲”,寄托了詩人為國出力的願望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