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創作逐漸僵化,“老生常談”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中使用的詞匯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其形式上的嚴格限制(包括條條框框、對仗引語、平仄韻腳)對詩歌千變萬化、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真實思想感情的表達造成了極大的制約。因此,新詩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第壹個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新詩初期,主要內容是廢除舊體詩的形式約束,提倡白話文入詩,抒發詩人的真情實感。因此,當時新詩又被稱為“白話詩”、“白話韻”、“官話韻”(錢《試集序》、胡適《談新詩》、康《新詩底我見》)。1917二月,胡適的8首白話詩發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6號,這是中國新詩運動的第壹批白話新詩。第壹部白話文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郭沫若(1921)寫的《女神》首先在思想上、藝術上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詩在其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外國詩歌的巨大影響。這對新詩藝術方法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許多詩人在吸收我國古典詩歌、民歌和外國詩歌有益營養的基礎上,對新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多種藝術思潮,出現了自由詩、新格律詩、十四行詩、踏板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眾多詩人的探索和壹些優秀詩人的創作,使新詩逐漸走向成熟和多元化。五四以來,新詩壹直是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