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度鎮不僅因當年的義和團而聞名,當地的特色小吃也為她增添了無盡的魅力,“劉度鍋巴”就是其中之壹。
劉度鎮位於靜海區西北65,438+00公裏處,在天津西南20多公裏處。這是壹個千年古鎮。據《靜海縣誌》記載,位於九河下端的劉度始建於宋遼對峙時期,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大興填海造地,逐漸成為集鎮。因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在此交匯,成為壹級,故名——劉度。這裏因為河水清澈甘甜,是守衛京津冀豫的水陸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水旱碼頭,商賈雲集之地。昔日水運船只穿梭往來,繁盛壹時。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就坐落在這個鎮上。20世紀初,壹場反帝愛國的農民階級運動席卷了中國大地。義和團著名領袖張德成、曹伏天等在此設壇聚眾,後率團赴天津打八國聯軍。相傳,“劉度鍋巴”的出現源於這個特殊的年份。
據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三四月間,山東義和團的壹個頭目來到鎮,與張德成商議“助清滅洋”的大事,便住進了鎮上義和街的王家。因為那幾天綠豆收成好,王家的女主人閑暇時就和這位山東義男聊起了綠豆的吃法。壹會兒說了孤家寡人的綠豆糕,壹會兒又說了山東的煎餅大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王家的女主人早早起來學做山東煎餅。她回憶說,山東伊勢連續試了幾次,最後混合了壹些面粉,才把所謂的“煎餅”端上桌。山東伊勢品嘗後說,雖然它不像山東煎餅,但它的味道很獨特,類似於山東鍋巴。張德成品嘗後覺得味道不錯,於是他把這種又圓又脆的小吃命名為“劉度鍋巴”。此後,王家在制作過程中逐漸加入了壹些當地特有的因素,並將制作方法傳授給親戚朋友和鄰居。隨著時間的推移,制作工藝不斷改進,吃法也日益新穎。久而久之,鍋巴成了當地著名的獨特小吃。
“獨流鍋巴”最初是用綠豆粉和面粉(澱粉)制作而成,以石磨為機器,以大鍋為炊具,每壹個制作環節都精益求精。從挑選綠豆、泡豆、磨豆到攤成鍋巴,至少需要五個步驟才能完成。首先篩選出顆粒飽滿、個頭均勻的優質綠豆,用石磨磨成兩半;之後將磨碎的綠豆用清水浸泡,去掉豆皮和雜質,使綠豆晶瑩剔透;用石磨將浸泡後的綠豆磨成豆漿;然後在青豆漿中加入面粉或面團粉,制成顏色透明、手感強的半成品;最後用柴火加熱大鐵鍋,舀起面糊,然後攤成均勻的、像紙壹樣的圓餅,放在蓋簾上冷卻。整個生產過程約需10小時。吃的時候,把圓形的煎餅切成長條,放在油裏炸壹下,用木耳、菠菜、大火炒壹下,撒上蒜末再出鍋,作為美味的小吃。
早期的“獨流果巴”成品為乳白色或略呈淡藍色,為何後來變成金黃色?傳言這種顏色的變化與清政府有直接關系。據傳,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壹月,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回京後,在xi安吃牛羊肉包子吃膩了壹年多的慈禧太後,立刻想換換口味。當地官員為了討好老佛爺,紛紛派兵在京城和直隸周邊搜尋當地特產向朝廷進貢,其中就包括新推出的“獨流鍋巴”。慈禧太後品嘗了“獨流鍋巴”後覺得特別爽口、暖胃,當即詢問了這種小吃的名稱和來源。她高興的時候,就把它圈起來,作為朝廷的貢品。由於“劉度鍋巴”被皇帝加封,在隨後的制作過程中添加了適量的黃色配料,產品的顏色由乳白色或微青色變為金黃色。
據歷史記載,“劉度鍋巴”是由劉度鎮的王家和尤家傳給他們祖先的。自100多年前問世以來,由於嚴格遵循傳統工藝,風味獨特,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壹直延續至今,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風味小吃。目前菜品已經發展到菠菜鍋巴、糖醋鍋巴、肉絲鍋巴、肉絲鍋巴等多個品種。因其貨真價實,質量好,價格低,很受顧客歡迎。它不僅成為了當地人的必備菜肴,也是當地美食“窮食富食”的典型代表。現已被靜海列入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寫於2017年9月26日。
薛宇森,男,漢族,筆名阿薛,1957,9月生於天津市靜海縣。我當過農民,放過牲畜,當過河工,當過村官。高考1979發布,1981正式參加工作。先有中專證書,再讀大學文憑。他服務基層36年,在三個鄉鎮工作過。曾任公社生產助理、公社黨委宣傳幹事、鄉政府辦公室主任、鄉黨委宣傳委員、鄉長助理、副鄉長、副鎮長、政府顧問。我從小就喜歡爬行和塗鴉。起初,偶爾會出現零星的文章和手稿片段。從1984開始,他們逐漸完善。散文、詩歌、小說、寓言、雜談等。紛紛見諸報端,漫畫作品被添油加醋,尤其是民間故事和幽默段子。已在天津日報、天津農民日報、今晚報、濱海時報、北京晚報、靜海文慧、中國漫畫、吉林婚育漫畫報、幽默與笑話、靜海作家網、海河網發表作品400余篇。現為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個人文集《九月的回憶》,主編《靜海CPPCC六十五年》(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