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把“道”和“茶”聯系起來,把“茶道”作為壹個專門名詞的人,是唐代的詩人高僧皎然。他在《飲茶之歌》中寫道:“三飲可得道,何必當初”;他還說:“誰知道茶道是真的,只有丹秋如此。”丹秋子是古代傳說中的仙女。皎然和尚認為只有丹秋子這樣的神仙才能真正理解高深莫測的茶道。可見,在我國,茶道壹詞原本指的是通過喝茶來擺脫精神上的困擾,這也正是《周易》所說的。“玄學”指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問題。
壹千多年來,關於“道如何算”的話題壹直眾說紛紜,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種。
首先,唐代茶聖陸羽提出了“道德修養”的原始標準。他在與高僧道表、和尚品茶討論時寫了壹首詩《四兆》:“日月星辰為天象,草木山川為界標。把精力推給美是道德標準,活得悠閑是道德標準。”“四標”前兩句講的是自然現象,鋪墊,沒有深意;第三句,魯豫認為,能夠真正尊重和敬佩那些有真才實學或者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能夠在生活中做到美的人(按今天的話來說,能夠做到外表美、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人),才可以稱為高尚的人;第四句“逍遙寧靜”是“得道”的標準。“閑”就是在生活中永遠保持壹種空靜的心態。“空”是指頭腦中沒有充滿內在的欲望。“靜”是指心靈不被外在的紅塵所動搖,“趣靜”是指在生活中能品味孤獨,從容享受。能在閑適與獨處中生活的人,壹定會覺得“春有花,秋有月,夏有清風,冬有雪。如果妳不擔心妳自己的事業,生活將是壹個好季節”。在他的壹生中,“每壹天都是好日子”,所以可以稱之為道之人。
其次,周作人先生認為“茶道的理念,用通俗的話來說,可以稱為‘下班請假,苦中作樂’,在不完整的現實中享受壹種美與和諧,在壹瞬間體驗到永遠”。這種解釋最容易被公眾接受。但這句話看似簡單,做起來真的不容易。
第三,中國的茶道已經從壹個古老的傳統概念發展成為壹門新的學科。作為壹門學科,它必須有系統的理論體系。筆者認為中國茶道的四大真理是“和、靜、雅、真”。和諧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核心,寧靜是踐行中國茶道的必由之路,優雅是踐行中國茶道的身心體驗,真實是中國茶道的出發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無論如何解釋“茶道”,向茶學習是很多茶人的畢生追求。怎樣才能「得道」?有人說“茶即道”。對嗎?我覺得說“品茶為道”因人而異。真正懂道的高僧大德說茶即道,是他“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昏黃的燈光下”之後的頓悟;對於普通的愛茶者來說,說“茶即道”是壹種誤導。因為那樣的話,勢必會忽略品茶悟道必須道藝並重,心藝雙修。對於真正既愛茶又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千萬不要鼓吹“飲茶為道”。“茶是道”?劉奶奶喝茶解渴,妙玉喝茶顯擺,賈寶玉喝茶顯擺,西門慶喝茶顯擺淫蕩,壯士喝金馬,政客喝笑裏藏刀,奸商喝詭計。即使是和尚喝茶,也有人理解“吃茶!”還有人喝了“野狐禪”。所以我們強調,要想學會如何喝茶,不僅要註重品茶的實踐,更要註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和思考。在任何壹天,不管妳撿的是什麽茶(符合衛生標準的),妳都認為是好茶;有壹天,當妳放下茶杯,突然覺得天很藍,海很藍,到處都是荷花,妳就豁然開朗了。妳是壹個得到最美音樂的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