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全唐詩》中的偽好詩舉隅

《全唐詩》中的偽好詩舉隅

當然,學習知識需要辨別真假,我也積極從事了很久。文學品鑒要講究藝術精湛,道理大家都懂。這兩個看似理所當然,其實各做各的事,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壹個學術大師去解釋唐詩,他所欣賞的只是壹首假詩,必然會留下笑柄。另壹方面,說到好詩,宋人壹下子記不住名字,就叫唐詩,沒人懷疑。恰好現代人發明了古籍全文檢索,遇到了我這樣的所謂考證派學者,壹個個發現,有壹半是宋詩。當時沒有全文檢索,編者都是迫於皇帝的命令,所以見識有限。凡是前人有壹本書的,都當作唐詩收入,自然產生了很多問題,當然也給後人留下了發現問題、發表論文的機會。其實所有的唐詩都不壹定好,所有的偽詩都不壹定不好。如果稍微換個位置,不難發現,偽詩中不乏好詩,只是在流傳過程中遇到了壹些與作者無關的突發情況。換句話說,壹首詩在沒有自身優勢的情況下,能從宋代甚至明代順利融入唐代嗎?前幾年臺北辦了壹個明清假蘇州片特展,名為“假好東西”,確實是個好主意。在這裏,我們來談談唐詩中的偽好詩。

壹、驪山遊客“翠微宮的稱號”翠微寺就是翠微宮,有幾十個亭臺樓閣。

天子沒來,和尚又去,樵夫落了壹棵松。

詩見全唐詩,卷七八四。詩的出處應該是《詩話》和《袁譚》:“翠微寺在驪山之巔,舊已離宮。唐太宗在此避暑,後殿也廢棄不用。有遊客問雲(詩)。”《袁譚》是黃堅根據著名學者楊儀晚年所說的話而寫的壹篇筆記。原著不存在,很多書都是宋代引用的。今天,李玉民有壹個匯編。晚年楊儀在宋真宗末年,到宋朝才五六十年。所以後人懷疑這首關於唐朝歷史的詩出自唐朝也是可以理解的。宋元時期,也有唐代著名詩人流傳。如《詩話》引《集》為吳詩,題“峰上翠微寺”,而雷邊昌寫劉禹錫詩,題“翠微寺之感”,但兩部集均無此詩,應屬誤傳。更可靠的記載是南宋周的《清波別誌》卷二:“有絕句:‘褪舊宮中,牡丹紅,無人來看。宮女們已經白發蒼蒼,爭論著唐玄宗的盛況。洪的謂語充滿了意義和無限的韻味。小時候還得過壹首詩:‘翠微寺是翠微宮,有幾十個亭臺樓閣。皇帝不來,和尚死,樵夫落壹松。“是張裕所為,思想不減。”洪就是洪麥。他在《容齋隨筆》中稱贊元稹的詩《宮》,回味無窮。周認為此詩言簡意賅,便得知此詩的作者是張裕。張宇,又名張宇,出生於成都附近的郫縣。他多次引用科舉考試中的第壹次。仁宗因事上書,授校書郎,後退位而死。《宋史》流傳於458卷。

翠微宮,位於長安城東臨潼驪山上,為唐太宗所建。據說建成不久,唐太宗有幸住在這裏,以“廣相思”壹句為楚梁作詩(《玉海》卷二十九)。唐太宗留存下來的詩有《秋翠微宮》,前兩句說“秋光凝翠嶺,吹離宮外涼”。是居住和休息的好地方,視野也很開闊。在雲的盡頭,他“仰望世俗塵埃之外的白雲”,他覺得自己心情很好,遠離世俗,回歸自然。不到200年前,劉禹錫寫下《翠微寺感》:“吾君往日幸,離宮開雲。朱祁迎夏,梁旋來避暑。湯和蛋糕送給壹個上尉,冰冰送給人才。長髯不見,玉坐地上飄。”皇宮已經改成寺廟了,皇室肯定是不會再來了。他只是覺得唐太宗曾經坐過的玉座已經塵封不再繁華,廟裏還有香。唐朝末年,有名的和尚崔偉沒有上過學,所以他可能駐紮在這個寺廟裏。自從劉禹錫寫詩和張玉靜在這裏學習以來,兩百年過去了。唐末之亂後,關中數次被兵攻。以前城裏的方形宮殿院落都被燒毀了,翠微寺也維護不了了。張宇看到的只是壹片荒涼。

詩歌直白簡單。原來是皇家宮殿,規模宏偉,亭臺樓閣層層疊疊,何等繁華。後來皇室不來了,就施舍給寺廟做功德,持續了很久。可是現在,皇帝早就不來了,寺廟不知怎麽的也維護不了了,和尚也不見了。目前比較荒涼,但還是有些人氣的。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松樹。這棵松樹是皇家寺廟的古松,也許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皇家的東西,人近有罪。唐·顏倩《長陵》詩說:“聽說英主舉三尺,卻見壹愚盜。”說了同樣的話。跌宕起伏何等迅猛,剛聽說國主舉龍泉三尺平定天下,突然就有人公然到漢高祖長陵取土。張裕的詩,講述了太平盛世與衰亡的故事,不加討論,發人深省,蒼涼太平中有柴火人的大動作。洪邁認為與元稹的《宮女已白發,辯玄宗盛況》壹歌相提並論,頗有見地。

二、隱士“答人”偶爾來到松樹下,枕著高高的枕頭和石頭睡覺。

山裏沒有歷法,不知道寒氣過去是幾月。

《全唐詩》第784卷收此詩,不分作者時代。其出處應是引自《詩話總龜》卷十八《古今詩話》的雲:“過於隱逸者,不知其源也。好事者不問姓名,不答,留詩壹首,獨雲(壹首詩)。”在我看來,比較可靠的記載是南宋書局編的《王狀元東坡先生詩類註》卷四《贈梁道人》,《池陽集》引滕宗良《隱逸詩序》:“驪山有舊詩,無名,故為好歌。最近有人傳《山居書》這首詩。”滕宗良就是範仲淹在嶽陽樓上開始說的“騰於四年春降守巴陵郡”的滕。當他住在宋仁宗時,他的《隱士之詩》的序言並不完整。根據本節引用的片段,我們知道這位自稱太隱者的隱士,居住在今天濟南附近的歷山,其生活時間與滕有聯系,可能年代更久遠,但絕對不可能。詩的原標題也應該是《山居書》。

中國古代就有敬而遠之的傳統。皇室雖然需要各級官員來維持政權的運轉,給他們優厚的待遇,但也承認官場骯臟,做官混在紅塵中。遠離紅塵,鄙視世俗,當然也不會得到任何相關的待遇。古人認為這是最高尚的,常常加以表彰,並以此為盛會,招募隱士做官。出家或者修行,也相當於隱士。唐代明瓚和尚的《樂道歌》最後壹句說:“世界之長,不及群山。松樹遮日,碧溪長流。躺在藤蔓下,拿個石枕。山雲為幕,夜月為鉤。不上皇帝,不羨諸侯。生死無憂,何必煩惱?隱藏的月亮是看不見的,我常常只喜歡它。沒有法律,就沒有生活。我無所坐,春草綠。”寫出隱士遠離塵世,親近自然,不為世事所委屈,不愁生死,完全超脫塵世的感覺。這位泰上隱士的五行詩,正是對樂道格最凝練的總結。生活是任意的,妳不必要求什麽,更不用關心世界的變化。妳想做什麽都可以。偶爾會來到樹下,枕著石頭睡覺。這只是壹種安慰。我不需要理由,也沒有時間限制。山裏沒有日歷日,當然也不在乎天氣的冷暖,時間的流逝,自然無憂。這才是真正隱士的感覺。詩很簡單,但真的是壹個無欲無求的真隱士的態度。

三、淩湖亭《漳州相思鋪》誰命名相思這條河,塞遠車馬多。

我們只應收集遠古時代人們的眼淚,灑在空川上,作為過眼煙波。

《全唐詩》收錄了這首詩,334卷是令狐楚的壹首詩,題為《相思河》;卷七七八作令狐詩,不載其事跡。事實上,令狐亭是宋代的壹位詩人,畢的《西臺集》(卷十二)和龔的墓誌銘中都有這個字。宋仁宗天盛做了五年的秀才。歷任冀州武官、延安法官、彭州法官。移監浙江,遷江東道,官至元外郎、誌丹太守。嘉祐三年(1058),卒年67歲。更早記載此詩的張《累行錄》(宋·事實園卷三十八):“漳州東有水,名相思河,岸邊有驛站,亦名相思鋪。令狐題以詩(詩)為題。”兗州毗鄰延安,他的詩是他在延安當法官期間寫的。傳為令狐楚,因為令狐亭不是以壹首詩命名,而令狐楚是唐代著名學者,因同姓而被誤解。

漳州有壹條河叫相思河,河岸上有壹個郵局叫相思鋪,觸動了詩人的興趣。他說這是堵車的主幹道,來往的車馬很多。雖然目的不同,但誰不能有離別相思的痛苦?在這條河裏,不知道流過多少人的眼淚。河流能把人們的眼淚帶回故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詩人以“灑入空川為失波”結尾。他雖然有同情心,但也無可奈何。

四、杜昌華清宮遊江南數十裏,小星殘月入華清。

葛源上西風奔騰,所有人都聽到了楊作宇的聲音。

《全唐詩》731卷收此詩,作者事跡不考。傳中說“唐末人”,附後。南宋周弼編的《三體唐詩》是該書中的第壹篇,也就是說它是唐代最好的壹首詩。再往前,胡載的《苕溪漁隱從化前集》會收錄在《唐人雜記》裏,說明是根據西青詩。再看西青詩話卷。上面寫著“有才子,善其名而不工於字之間,有不說話而以文名驚其口。”錄下這首《近傳》詩和方澤的《武昌阻風》。《西清詩品》的作者蔡太澤是權臣蔡京的兒子,該書成書於杜南初年。所謂“近傳”,是南北宋之間的事。胡仔的理解有點偏頗,周碧推得更遠壹點,所以認定為唐詩。其實這首詩是在華清宮刻石的,明人也看到了。明代朱在《江上談》卷二中錄詩四首,授權寄秦風等人提某獄務,杜昌寫後記,稱杜昌“遷秦風自河北,元豐三年九月二十七日過華清”。《江上談》中記載的前兩句是“十六程到東別家山,曉月到華清”,應該是作者的原詩。杜昌《宋史》已流傳於卷330。他是濰州人。晉升壹級後,他擔任大使。元年知青州,次年知雲州。第二年崇寧從徐州遷到知止鎮。崇寧末,從龍圖閣學士處得知河陽軍,享年79歲。應該說這首詩是壹首歌詩,所以應該沒有疑問。

作者家在魏州,今河南新鄉,因奉命辦理秦豐(今陜甘邊區)公務而入關。華清宮位於臨潼驪山腳下,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宮殿。作者在公務中途趕去悼念古跡,有很多感觸要說。詩的最後兩句引起討論,蘊含無限悲傷。袁超亭是歷山著名的道觀。唐玄宗曾數次造訪,天寶七年,被告知老子曾來此亭,改稱勝勝亭。長陽宮是漢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昆(今周至)。離驪山很遠,在這裏只是寫意。關於作者比較忙,淩晨到達臨潼,天氣惡劣,風雨交加。把它寫在壹首詩裏,引起了“多少塔風雨”的無限傷感。詩歌很流暢,寫場景和故事的時候畫面感很強。感悟通過畫面傳播,無需討論,引發無限聯想。

從明代見到的石刻上的詩詞到西清的詩詞語錄,文字大相徑庭,明顯經過了打磨。作者不是江南人,所以“行江南數十裏”似乎不是作者自己改變的。當然,修訂版在藝術上更加精致成熟。

動詞 (verb的縮寫)方澤《武昌擋風》江上春風留客舟,無盡思念向東流。

而妳整天悠閑地來到水邊,無盡的思鄉之情和屬於像河水壹樣貪婪地看著花朵而被遺忘的滿心惆悵。

這首詩的流傳軌跡和杜昌引用的是壹樣的,但和杜昌不同的是,毫無疑問有明人所見的石刻和官傳。關於方澤生平的資料比較零散。根據《濮陽比什》卷三、《徐子治通鑒》卷二六七、《山谷詩話》卷十八、嘉靖《邵武賦誌》卷四,大致可以拼出他的生平:龔玥,莆田人。熙寧八年,任大理寺官,撤江西道,升昌平。元佑認識邵武五年了。傅園元年,他是吏部大夫。找萬州。建中郭靖官員鄂州與黃庭堅合唱。這樣就和《西青詩話》裏提到的“近傳”壹致了。

詩歌是作者晚年的作品,細節難以還原。更有可能是知道萬州或者關鄂州放出來的時候寫的。鄂州在武昌附近,作者家在閩中。回家的第壹條路是沿河。也許他很久沒有回家了,也許家裏有急事,他渴望盡快回家。然而,由於河上的風,很難按照預定的行程,所以我們只能留下來。詩人解釋說這是春風,並故意留下來。最後兩句中的“君”應該是指春風,大風不停,我每天都在接近水面來壹趟,仿佛與風有約。雖然對家的思念如箭在弦,想想都不可理喻,但春風和春花在迷人的春光中給了自己無盡的安慰,忘卻了煩惱。詩寫的很隨意,卻很浪漫,給人壹種各有所獲的感覺,贏得了詩人溫柔的旨歸。

六、唐顏倩《采桑女》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只沾烏鴉嘴。

侵犯晨晨的女孩是誰?挽著長長的手臂,哭得像下雨。

去年的初眠,此時,今年春天的落葉姍姍來遲。

擔心在門外聽到徐莉的聲音,管家收集了二月的新絲綢。

詩作見於《全唐詩》(671卷),明代更早的《流明詩集》(671卷)。這首詩收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出版的《唐詩精選》中,並收錄在上海所有版本的《唐詩鑒賞詞典》中。在藝術上比較直白,但就寫階級剝削而言,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合適之作。

直覺上來說,這首詩是有疑問的。聶鐘毅的《傷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莊稼秋谷”,是壹首著名的詩,而這首詩的最後壹句似乎有依仗或抄襲之嫌。但就唐和聶的生平而言,基本上是同壹個時代的人,很難說是誰抄的。

然而,關於唐·顏倩的《鹿門詩》卻存在諸多疑點。唐代的鄭儀、五代的薛廷覺、宋初的楊儀都編過唐集,但都沒有保存下來。明代出版的《流明詩集》有三卷,裏面的書很多。據說朱的《益畫室讀書錄》卷五《藝苑集義稿》,此集“誤收作品,詩六十二首,同三十卷”。現代鄭虔《唐六記》(東吳文史雜誌,第壹輯,1976),曹遜《唐詩中所謂孟浩然父子》(中國文史叢刊,第3期,1983),王兆鵬《唐詩偽四十辨》。朱序曾見《易稿》,今已不存,以致今人見戴詩不及朱。現代人要重新編輯唐的全部詩作,唯壹的辦法就是為他在明初以前的可靠詩作尋找書證。今知詩約90首,誤廢詩約40首。還有50多首詩只能懷疑其真實性。這首《采桑姑娘》就是其中之壹。

仔細閱讀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非常仔細地觀察了南方采桑人的生活。春風之初,蠶寶寶從卵中孵化出來,小如螞蟻,桑葉剛剛開始開花。今年倒春寒,桑葉比往年開得晚。如果在以前,最早的蠶已經長成蠶了。政府不管及時不及時。到時候強制蠶家交新絲,挨家挨戶敲門催過了。蠶女無法抗拒管家,只能早起晚睡。即便如此,他們也無能為力。“捧著壹長條淚如雨下”,進退不得,痛苦絕望。這首詩也是宋元之際詩壇的壹首好詩,很少見到真實反映江南蠶桑婦女生活的作品。

七、戴樹倫《稚川山水題》松下毛婷五月涼,汀沙雲樹晚黑。

在路上,升起無邊的鄉愁,青山綠水仿佛就是自己的家鄉。

初版《唐詩鑒賞詞典》收錄了戴樹倫的五首詩,其中只有《除了睡在石崗上》和《三閭寺》是真跡,其余三首都是偽作。這三首具體是:《蘭溪謳歌》:“涼月垂眉柳灣,越照鏡。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灘。”它是明初汪廣洋的“蘭溪三曲”之壹。見王《風池吟稿》卷十;《蘇溪亭》:“蘇溪亭上草長,誰倚東風十二停?燕春晚不歸,壹場煙雨杏花寒。”這也是汪廣洋的壹首詩。見《鳳池吟稿》卷十;另壹個是《稚川山水》。葛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青年四川,但葛洪生活的時代有山水畫嗎?如果說寫芝川的風景,偏偏芝川是道教五祖的仙都,不應該是這樣的山村風景來寫。現代熊飛《戴樹倫詩歌雜文》(《唐都學刊》第1994期第3期)被認為是明初劉崧的詩。見劉著《差翁詩集》第7卷。智川就是羅智川,元明時期的畫家。傑斯、乃賢、林弼都寫過他的畫。有了這樣的考證,似乎就沒有討論其真偽的必要了。

那麽,明初人的詩為什麽會進入整個唐詩,屬於戴樹倫呢?原因是明中葉以後,在前七子“詩必盛唐”口號的倡導下,明人寫詩普遍向唐人取經,書店也順勢抓取可靠的唐集,順便偽造唐集牟利,戴樹倫詩集兩卷發行。《全唐詩》是壹部真假詩合集,詩三百首,有壹半是假的。現代蔣殷《戴樹倫詩集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壹版1993,2008年更新)廣泛搜集古籍記載,基本弄清了戴戟的真偽,供讀者參考。

事實上,明朝人花了很大力氣才鑄造了戴戟。比如上面引用的兩首《蘭溪謳歌》和《蘇溪亭》,確實是好詩,被很多現代唐詩選本收錄,比如今年新出的《李唐詩分類鑒賞》。最後壹個例子《芝川山水》,是壹首有圖的詩,詩中正在毛婷歇息的行人感受著風景的美麗和舒適,送走了思鄉之情。《唐詩鑒賞詞典》的周嘯天為這首詩寫了壹篇文章:“這裏的風景不多筆墨,別有壹番外國風味。頗似元代山水畫的簡筆畫,真有‘迫在眉睫前不可置’之趣。”熊飛考證,證實這是壹首以元人寫意山水為題材的詩,周讀詩感覺還不錯。

八、何公詩有客問,如何看待人生。

但是把這方寸土地省下來,留給子子孫孫。

詩見全唐詩,卷七九五,只引用最後兩句。宋代理學家師洋在《龜山集》卷26《仙翁詩跋》中記錄了這首詩的全部內容,這是今天所記錄的。

後兩句在宋代廣為流傳,作者也傳承了許多不同之處。如《說吧》卷四十九引於文寶《唾玉集》為賀,卷四十六引《歷年真仙鏡》為賀,卷十八引東坡《詩話》、賦《禁酒求墨竹韻》為馮導五代詩,卷二十引賦《馮導五代詩》。更有書證稱何公或何稅司,此處不列。陳師道《後山俗人文集》卷十九《水部傳》說,他姓何,中進士時自稱郎。宋真宗閉目打坐,他在道觀左側拋布,獻詩,然後讓弟子獻上金銀銅的道觀造像,耗資數千萬。蘇軾《東坡集》卷十七《送喬童賀軍六首》說在密州見過,從此寄喬童寄語,念念不忘。恰好是從石敬瑭開國後的晉朝到蘇軾誕生的壹百年。如果史進是阿郎,他至少是個成年人。到元佑時,蘇軾在京約170年,太混亂了。俗人怎麽會刻意去關心仙界?

何公這首詩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後兩句回答了前兩句的問題:如何看待學生?經營人生是指持家修身,這是人生的基本責任。接下來兩句的關鍵詞是“方寸之地”,被認為是南宋羅大靖《何林宇錄丙》卷六中的“言自心”,在《方寸之地論》中有所闡述。我引用湘楚的《列子仲尼》壹書說:“我已見子心,我的空間是空的,有幾個聖人。”據此,“存空間”就是人生重在修身養性,為人正直,以聖人之心為後人樹立榜樣。把這壹切留給後代,這樣才能維持家族的長遠發展。

當然,如果純粹用現代的方式來理解這首詩,也可以解讀為凡事留有余地,既考慮眼前發展,又不至於為了眼前利益而耗盡資源,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保留壹片凈土,保證可持續長遠發展的空間。多年前,我在香港工作時,看到新界北部仍有大片凈土,嚴禁住宅和商業開發。這兩首詩當時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可能超出了原詩的意思,但這樣解讀似乎也不錯。《詩話》卷十九引用王誌防《詩話》和張家富的詩:“平田有余,不枉子孫耕鋤。死去的不再是好物種,更是幽到無。”這是我讀到的。

九、呂燕《絕句》14獨上峰頂遙望八都,烏雲過後明月依舊寂寞。

宇宙中有無數人,有幾個男人是丈夫。

見858卷《唐詩全詩》,出處大概是南宋以後編纂的《春陽真人混成集》。敦煌遺書博3666,斯9038都接受這首詩。前兩句是“青山直望八都,滿月白雲飛寂寞”,但不是作者,知道是宋初以前的民謠詩。《弘治黃州誌》卷七是白居易的壹首詩,題東山寺,這是另壹個附件。

呂燕是呂洞賓,是繼宋代之後晚唐最著名的大神。時至今日,他名下的詩詞約有數千首,其中不乏宋代以後各代的偽造者。今天大家覺得都不靠譜,但總體還是不錯的。前年寫了呂洞賓最早的記錄(《文慧讀書周刊》2017 12.4),想到宋初《太平宇宙》壹書109年收了呂洞賓的詩《冀州雪浪亭》,說“妳懶尋真宿,壹夜風景不夠清。月碧潭風松,何不洞天三十六計?”可能是五代時候寫的。宋初很多人都見過他。他說他是海州刺史陸讓的後代。如果他出生在晚唐或五代初,他到達宋太宗時大約有七八十歲。還是可以走動的。

引用這首詩,雖然敦煌流傳的文字與呂洞賓名下的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上並無太大區別。從“八都”二字分析,很可能形成於唐末,是壹個民間野人或亂世英雄之作。唐末有“騎五都”之說(《資鑒考證》(卷二十五)引《壹記》),而“杭州八都”是以杭州八郡為界,“每郡招千人為壹都”(《舊五代錢流傳》),八都指的就是這個,並延伸到更廣的地域。無論詩人是“獨攀高峰”還是“直上青山”,都是指登高望遠,看透世間的艱難,孤獨於世間。但亂世打破了幾百年不變的舊王朝的硬板,給了那些社會最底層桀驁不馴的人物無限的發展空間。宇宙是指從古代到現代,天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融合。作者無限感慨地把目光投向過去和現在,大聲疾呼“多少男人是丈夫”。這是《史記》中劉向見到始皇帝時表達的情感,是壹個不甘寂寞,希望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英雄的心聲。我認為這首詩形成於唐末。除了敦煌文字,也是由於讀史,王建初是賊王八,錢镠也是“少勇於拳,喜任俠”,馬謖是“少木匠”,楊行密是“少孤貧,有筋肉”(見《舊五代列傳》),都是在亂世中脫穎而出而死的。這樣的詩,這樣的事,在太平盛世是不可想象的。

《全唐詩》中呂洞賓名下的數百首詩,多為宋元道士所附。這些詩描寫的都是神仙的神通和情懷,大多胸懷寬廣,藐視古今,好像拔幾根頭發就能飛上天。這種詩在現代相當流行,其源頭在於不朽的呂洞賓。相比較而言,漢晉的詩實在是微不足道。

X.顏路的《梧桐影》夕陽斜,秋風冷。

今夜故人來不來,讓人盡梧桐影。

見詩《全唐詩》卷九百,附歌詞,出自《花草納粹黨編》卷壹。其實梧桐英的詞牌源於這篇文章,原著應該是詩而不是詞。更早的記載見於南宋初年曾耀的《嵇先傳》(山谷集十六首之壹,高自勉《詩十首》),題名為《邊都峨眉院法堂屋山》,南宋初年的《朱坡老人詩》記載頗詳:“大梁景德寺峨眉院有題詞。相傳寺中僧人認為有蜀僧、峨眉道之名者,戒律甚嚴,二十年不坐者。有壹天,壹個大人物帶著衣服和綠色的皮毛來了,和他聊了很久。希望明年能在這裏再見到妳,也希望能很少見到妳。明年是星期天,日本中午,道士洗澡坐起死。黃昏時分,大人物來問:‘道安嗎?’說,“我死了。”這位偉人嘆息了很久,突然消失了。明日書數將於堂壁間高地上,其語曰:‘夕陽斜,西風冷。妳今晚來不來?讓我們來教人做壹張完美的梧桐圖。“字畫如飛,如飛鳳舞鳳,天下無壹筆。宣和之間,遊至京師,猶見之。”大梁是北宋東京。這首詩包含了壹個感人的故事。峨眉道士持戒嚴法,二十年不講經。他是個道士。有壹天,壹個高大魁梧的人穿著壹身綠色的長袍走了進來,與道士交談了很長時間。明年的今天,我們還會再見面。明年這壹天,道士坐起死了,偉人來了又不見了,長嘆了半天,留下了這首詩。這位偉人沒有留下他的名字,所以這是為呂洞賓的出現而寫的。

這首詩的主題是等待,是忘形的朋友之間生死的等待。夕陽西下,秋風漸冷,我們相見,老僧卻已遠行。生死能分開彼此的友情嗎?約定好的會議不能爽約。和尚喜歡講因果輪回,道家則可以回歸靈魂。他們都相信,靈魂就在不遠處,今晚就會歸來。詩很簡單,前兩段表現了時間的氛圍,第三句很直接。遠道而來的老朋友,今晚能回來嗎?妳記得我們的協議嗎?《教人站到梧桐蔭下》,妳見過我嗎?我在去年約定的梧桐樹下等妳。懸鈴木是壹種高大的樹葉。月光落在懸鈴木的樹葉間,流動的月光代表著時間的流逝。我等了妳壹整夜。我相信妳會來的。我看見月亮升起又落下。我看見月亮的影子在梧桐葉間跳舞。我仍在等待。我相信妳的承諾。

宋元時期的人,遇到有誌之士,總喜歡用呂洞賓的長相來解釋自己的無知或默默無聞。這首短短的詩只有二十個字,它描述了友誼、等待、堅持和希望。能說不是好詩嗎?至於是誰幹的,沒多大關系。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