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什麽是現實主義詩人?

什麽是現實主義詩人?

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壹,重在如實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強。它主張客觀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風貌準確細膩地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從壹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現實因素和特點,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由來已久。然而,作為壹個更自覺的文學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20世紀30年代以來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的壹種主要文學思潮和運動。還有壹種意見認為,現實主義作為壹種文藝流派,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或始於古希臘時代,經歷了壹系列發展階段,即所謂的“古代現實主義”、“文藝復興現實主義”、“啟蒙現實主義”和19世紀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理論探討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模仿”理論。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模仿現實有三種不同的方式,1的方式是模仿事物本來的樣子。亞裏士多德不僅肯定了藝術的真實性,而且指出藝術所模仿的現實必須是必然的、普遍的,即揭示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這是對現實主義文藝基本特征的簡單而有力的論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和藝術家(阿爾貝蒂、達芬奇、卡斯特爾·韋特羅等。)堅持並發展了“藝術模仿自然”的觀點。他們壹方面要求藝術忠實地模仿自然,“照鏡子看自然”,另壹方面又不滿足於被動地模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規律進行創作,把生活資料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他們把文藝作品稱為“第二自然”。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狄德羅和萊辛,堅持文藝的現實基礎,肯定美與真的統壹,強調藝術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狄德羅和萊辛在《沙龍》、《畫論》、《漢堡戲劇評論》等著作中系統論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促進了現代現實主義文藝的興起,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個對立概念的明確劃分和這兩個術語的提出,卻始於18年底和19年初。德國“沖鋒陷陣”運動的代表作家席勒在他的著名文章《論簡單感傷的詩歌》中,系統地總結了西方文學藝術從古代到現代發展的兩種基本傾向:側重於直接反映現實的“簡單詩歌”和側重於表達由現實推動的理想的“感傷詩歌”。他認為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再現現實,後者表達理想,前者強調客觀性,後者強調主觀性,並肯定這兩種創作傾向可以趨於統壹。席勒在文學領域首次使用了“現實主義”壹詞,將其含義定義為“理想主義”的對立面,並指出它與自然主義的區別:自然主義處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現實主義處理的是表現出“內在必然性”的“真實的自然”。歌德還指出:“古典詩歌(即現實主義文藝)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概念現在已經傳遍了全世界,引起了許多爭論和分歧。這個概念源於席勒和我。我主張詩歌要從客觀世界出發,認為只有這種創作方法才是可取的。但席勒是用完全主觀的方式寫作的,認為只有他的創作方法才是正確的。”(歌德談話)歌德和席勒在歐洲文學思想史上第壹次明確提出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原則區別,對歐洲兩大文學流派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創始人別林斯基系統總結了俄羅斯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歷程,進壹步論證了“現實主義詩歌”(即現實主義文藝)和“理想主義詩歌”(即浪漫主義文藝)的聯系和區別。他指出,在壹首理想的詩中,“詩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自己的生活”;在現實主義詩歌中,詩人“按照生活的壹切真實性和赤裸裸的面目再現現實”。他肯定了現實主義“更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和需要”,第壹次把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與19世紀40年代俄羅斯文學中形成的以尼古拉·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主義”聯系起來。20世紀50年代,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唯物主義論斷“美就是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肯定了藝術的目的和功能是“再現現實”、“解釋生活”、“判斷生活”,進壹步奠定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文藝的理論基礎,然而,無論是別林斯基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都沒有使用過“現實主義”這個術語。多布羅柳波夫的貢獻在於確立了“現實主義批評”的原則,肯定了“藝術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在生活中的真實”,並以此作為“評價每壹種文學現象的價值和意義的尺度”。他在評論普希金和尼基丁的詩歌時使用了“現實主義”壹詞,但其含義更多地是指作家對生活的現實主義態度(所謂“生活的現實主義”),而不是指再現生活的創作原則和方法。俄羅斯批評家安年科夫在《俄羅斯文學筆記》中首次使用“現實主義”壹詞來概括屠格涅夫、岡查羅夫等作家創作的基本特征,但這壹術語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俄羅斯文學批評家普遍接受。“現實主義”壹詞盛行於歐洲文藝界,並形成以其命名的文學流派,發生在19年的50年代的法國。1850年前後,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裏等人第壹次用“現實主義”壹詞來表示當時的新文藝,杜蘭蒂等人創辦了壹份刊物,名為《現實主義》(1856 ~ 1857,6期* *)。刊物刊登了庫爾貝的《文學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要美化現實”。這壹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壹新的“標誌”來取代舊的“標誌”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坦達爾、巴爾紮克作為創作的典範,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是為人民創作文學”,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體小說”。從此,文藝界出現了壹個正式命名的“現實主義”流派,現實主義作為壹個文藝流派,緊隨浪漫主義,作為對浪漫主義的反抗登上了歷史舞臺。它的形成有壹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19世紀上半葉,歐洲很多現實主義作家並沒有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他們不僅反對與浪漫主義作家的新古典主義的紀律,而且在他們的創作中遵循浪漫主義文學中使用的壹些主題和技巧。壹些作家(如梅裏美、巴爾紮克、霍夫曼、普希金、尼古拉·果戈理等。)為各國現實主義文學開辟道路的人,從創作初期的浪漫主義轉向了現實主義。這種文學思潮的轉變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的三四十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戰勝幾個主要西歐國家封建主義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日益暴露和加劇。“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和無情的現金交易,沒有其他聯系。”面對這種冷酷的社會現實,“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生產者黨宣言》)。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唯物主義在與宗教和唯心主義鬥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也促使人們打破傳統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更加客觀的眼光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作家不滿浪漫主義文學沈溺於主觀幻想和個人叛逆精神,忽視客觀社會現實的主觀主義寫作方式。他們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文學特別是啟蒙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冷靜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各種弊病和矛盾,真實客觀地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通過分析人物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揭示各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這樣,以如實描寫現實生活、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為特征的現實主義文學逐漸取代浪漫主義,成為歐洲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