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江蘇南靖人。1947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廈門大學),1949隨父母移居香港,次年赴臺就讀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1953年與秦子豪、鐘鼎文創辦“藍星”詩社。後赴美國深造,獲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回到臺灣後,他成為國立師範大學、國立成大、國立臺灣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詩是鄉愁。
余光中
在童年時代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時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以後再說。
鄉愁是壹座低矮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但是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詩歌解析: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成四樣東西,可見作者的悲傷。作者小時候把鄉愁寄托在給家人的信上,於是把鄉愁比作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兩地分居,很難與家人見面,於是他把鄉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於是他把鄉愁比作船票。後來她媽媽去世了,作者和她媽媽再也不能見面了,所以作者把悲傷比作墳墓。現在由於人為原因,兩岸同胞無法團聚。作者把他的鄉愁比作臺灣海峽,表達了他對祖國大陸的強烈向往。2.結構:這首詩分為四節。作者按時間順序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結構嚴謹,很好地表達了這首詩的中心。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被稱為“思鄉詩人”。他的《鄉愁》這首膾炙人口的詩,飽含著海外遊子的鄉愁和詩人的“中國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