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柳宗元散文之我見

柳宗元散文之我見

柳宗元散文最具獨創性的藝術成就,首先是他以傳記散文的形式為普通人立傳,從而突破了中國官方傳記和非官方傳記都不是為普通人立傳的舊傳統。其次,在山水散文方面,創造了天人合壹的意境,從而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自然美與天人合壹哲學相融合的山水散文意境的新局面。劉問兩大藝術的思想根源在於,柳宗元因對人與自然的深刻認識,突破了早期性惡論、天人二分的思想桎梏,轉變為以信任人性、順應自然為特征的性善論、天人合壹的思想體系。柳宗元的傳記散文和山水散文的整體藝術成就,韓愈的抒情議論散文和傳記散文代表了中唐古文運動的最高藝術成就。

壹是對歷史傳記傳統的重大突破:建立普通人傳記

中國的正史傳記,作為傳記散文的大頭,沒有普通人傳記的傳統。只有少數表現突出的普通人,如農民起義領袖、俠士、烈士、孝子等,才能進入正史傳記,如《陳涉世家》、《史記遊俠列傳》、《後漢書女媧列傳》等。司馬遷和葉凡所樹立的榜樣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積極而不朽的意義。然而,構成世界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仍然無法進入正史傳記。顯然,非官方傳記,包括作家創作的傳記,要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作為官方傳記的壹個輔助翼,中國的非官方傳記沒有為普通人立傳的傳統。中國野史人物傳記始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列史》,盛於魏晉南北朝。《隋書》卷三十三《史記·本紀二》:“因署之類,故稱雜傳”。* * *錄219卷,l503。)柳宗元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為老百姓傳道的人。柳宗元創作了壹系列普通人傳記,包括:(1)《宋慶傳》。主人是宋慶,長安的壹個毒販。宋《百家補文集》引宋曰:“此文作於永州失陷之後。”(1) (2)《種樹駱駝傳》。師傅是長安農民郭拓。工作年份不詳。(3)子人傳。師傅是長安工匠楊倩。工作年份不詳。(4)馬房女雷五葬。是馬永州寒儒的女兒。《實錄》說:“葬永州東郭東裏”,又說:“葬之日,余乃無聞”,寫於永州。根據明代徐世曾的《文體辨誌》記載,葬墓誌是墓誌的壹種,始於柳宗元年譜。葬記也是傳記性的隨筆,如柳宗元的《史記》,明歸有光的《寒花葬記》。(5)捕蛇者說。永州農民姜氏。宋代百家爭鳴引用韓春的話說:“我在永州的時候,就這樣做了。”。這篇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傳記散文。(6)兒童區傳。是柳州農民青年區發的。韓春說,“文章說‘廣西搞是多余的’,應該在柳州搞。”(7)饒鄂碑。紀念碑的主人是饒州壹個漁民的女兒饒娥。張《柳》卷壹五雲:“非厚作也。”但是沒有證實。《文體辨析與碑文》壹文說:“碑體以敘事為主。”也是傳記散文。(8)《賀文傳》。師傅是河間賣酒的女人。何晴晁說:“這篇文章不在大刊之列。”(2)大印本為南宋鄭鼎《重校加註音辯劉唐先生集》。但《南宋河東先生集》、《宋代大道永州郡刻柳柳州集》等宋版均在本文收錄之列。其真實性可能存疑。以上八篇傳記散文的主角,分別是四個農民,壹個工匠,壹個商人,壹個冷儒女兒,壹個街女,都是普通人。其中,除了饒娥是個孝順的女兒,能達到傳統的正史女傳標準(《新唐書(l30)、《女兒傳》、《饒娥傳》)外,其余七人都沒有能達到傳統史傳標準的傑出事跡。柳宗元創作的這壹系列普通人傳記是對中國歷史傳記傳統的重大突破。顧《日知錄》卷l9《古人不列傳》說:“列傳之名始於太史公,其所蓋史也。不把它作為歷史的本分,就會被別人傳誦。故有碑,有誌,有形,無傳。方的《文章的起源》始於的《吳先生傳》,該書取材於寓言。韓文公的文集有三篇:何帆、阿太學、王承甫(已去世)和茅穎。《六子後記》共有六章:宋慶、童趣集、子人、李赤和蛞蝓。何帆,只是探索他的故事叫“傳記”。王承甫輩小,名曰‘傳’。鼻涕蟲和茅穎是這部劇的主角,這部劇被稱為“傳記”。這是在官方的耳朵裏。若段太尉,不言《列傳》,曰《奇聞》。《子厚傳》邱以不當史為己任。自宋代以來,就有人立傳,侵史官之職。”林挺的理論是否完全恰當(如“自宋代以來,就有人做傳記”),是否符合林挺本人提倡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如“微人謂之傳記”),這都可以忽略不計。但可以肯定的是,林挺實際上指出柳宗元、韓愈的《為民傳》有三個歷史意義:第壹,柳宗元、韓愈的《為民傳》突破了史傳不為民傳的傳統。其次,柳宗元的“不當史約”、“為他人立傳”,突破了“不作史約,為他人立傳”的傳統。第三,柳宗元開創了宋以後自由傳記的新傳統。這裏要說明的是,韓愈雖然寫了《王成甫傳》,但他的《普通人傳》只有壹本,而柳宗元有壹系列的《普通人傳》。所以韓、劉開了這個風氣,但柳宗元是真正為老百姓立傳的第壹人。梁啟超說:“從來沒有創造歷史的,都是朝廷寫的,從來沒有為人民和作者的書。”(4)任公的說法體現了現代民主的理念,但未能考慮到柳宗元在唐代就開始為庶民傳道的歷史事實,是不完全恰當的。柳宗元《平凡人傳》的首要意義在於揭示人性善的本質:慈悲、自由、人的尊嚴。在《宋慶傳》中,宋慶是壹名毒販,他愉快地回應所有向他求藥的人。雖然那些沒有錢的人都擅長醫學。積券如山,絕不直取。或者不知道距離和優惠券,不想退出。年底了,學位報不了,券也燒了,也沒有更多的話了。”“清藥四十年,百人焚券”“千人賒死”。宋清與人為善,治病救人,不求回報。四十年如壹日,這就是慈悲的全貌。柳宗元的傳記說宋慶“堅持自己的道路,從不放棄”,這只是對他堅定不移地實踐人道的贊美。柳宗元的《宋慶傳》不亞於見證了《孟子·告子上》的“慈悲為懷”的人性思想和“率性為道”的人道主義思想。傳記還描述了山澤的藥商必須回宋慶,長安的醫務工作者鹹淡分明,廣大患者“壹高興就求醫”。他們以前用債券支付毒品,後來“還遺產者歸戶”,說明人是善良的,公平的,這其實存在於大多數人類中。這數不清的人,不亞於“民秉易,善為德”(《詩為民》)思想的見證者。《宋清列傳》表明,人性之善是真實存在於世間,尤其是民間的。《饒娥碑》描寫“撈盡人間,救得水”的漁女饒娥,“治葛為婦事修,尊國為公。我父親喝醉了釣魚,風壹停,他就不會開船了,就淹死了。索要屍體是不允許的。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我趴在水上哭,三天沒吃飯,鼻血鼻涕流,筋疲力盡。”饒娥哭著死了。在今天,它應該被認為是非理性的。但在饒舌自己的生死中,對父親的孝順不能說是出於壹種外在的觀念,而是來自於他對父親天生的愛,以及貧賤父女生活培養出來的深厚親情。這是中國人性論關於愛源於愛親人的論證。所以,宗元在他的詩《碑》中真實地說:“德無階級。”意味著道德人性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不分階級。這句話是孔子“生而有德,予之”(論語)和“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組合,說明柳宗元為庶人立傳是基於他對儒家人性和人性普遍平等的深刻理解。《兒童區傳》描述農夫少年區驛站被盜賊劫持,將被賣為奴隸。是為了勇敢地殺死那兩個小偷,所以他叫道:“我區的兒子也不是男孩!”熱愛自由是人類的天性。子曰:“人生而直。”(《論語·永業》)堂堂正正,不可欺,是人之常情。孟子曰:“恥惡之心也,正也。”(尚)表達維護人的尊嚴的正義之心,是人性的本質特征之壹。正直與正義的本體,其實是壹顆自由的心。捍衛自己或他人的自由,就是正直和正義。。《我不是男生》的聲音本身就是壹顆自由的心。說反對邪惡,就是正直和正義。區郵冒著生命危險英勇殺賊,說明人的自由和尊嚴高於壹切,是人不可剝奪的天性。普通人有智慧,有才華,這是柳宗元《普通人傳》的另壹個主題。郭錄《植駱駝傳》描述長安豐樂鄉農民“種樹”,而且“駱駝種下的樹,或者遷移的,都是活的,都是富貴榮華。”他回答人的問題說:“駱駝既能使樹生存繁衍,又能順應樹的本性,使其本性不確定。”就種樹的性質而言,它要舒適,它的栽培要平坦,它的土壤要古老,它的建築要密實。既然妳走了,不要動,不要急,不要回頭。如果也是孩子,如果被拋棄,那就全是自然,自然就贏了。所以,我不害其長遠,我要能昌盛。“所謂‘舒、平、古、密’屬於植樹技術,而‘順天’、‘知行’、‘不害其長’則是植樹的原則。在國拓的植樹原理和技術中,有壹種智慧,也有壹種哲學,那就是關愛植物生命,尊重和信任植物自然(生長規律)。農夫的智慧和中國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大道之變,各過各的生活”(周易幹俳句),“隨緣即道”(中庸)。《子仁傳》記載,建築者楊倩,善於量材,指揮眾工。”量字董之位,視木之能,舉杖曰:‘斧!’“拿著斧子的人跑到右邊,看著太陽:‘看見了!’拿著鋸子的人傾向於左邊,而體重不足的人切東西,刀子切東西。”“畫壹座宮殿來擋住它,充分利用它,不費壹點力氣就能建起壹座大樓,沒有任何兩難。既定,書在樓裏,某年某月某日要建。“這篇記述描繪了工匠的嫻熟技藝,以及這位建築大師的自信、自尊和驕傲。《子人傳》也是普通人智慧和能力的生動寫照。宗元的《列傳》實際上是為老百姓爭取壹個受尊重的社會地位。普通人爭取生存權的鬥爭是柳宗元《普通人傳》的第三個重要主題。在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成員是農民。對農民生存權的傷害來自威權政治和社會惡勢力。在《捕蛇者》和《兒童區傳》中,柳宗元揭露了暴政和惡勢力對農民的殘酷,也表現了農民為追求自己的生存權而進行的鬥爭和掙紮。”《捕蛇者論》揭露了永州農民在王令和兇官的殘酷壓迫下,紛紛出逃的悲慘命運。靠捕蛇納稅的蔣家三代人,在暴政和毒蛇之間掙紮求生。在這篇雜文中,柳宗元引用孔子的話“苛政猛於虎”,並將其發揮為“所收之毒,連蛇也”,可以說是在為農民爭取生存權。《兒童區傳》揭示了貴關地區盜賊劫人賣奴的罪惡現象,這與“漢官貪壹己之利,不問其所為”密切相關。“因此,少年區站出來反對搶劫和販賣人口,不僅反對小偷,也反對縱容和庇護小偷的執政官員。這更有意義,因為這表明農民自己也在爭取生存的權利。柳宗元的八本《民立傳》中有七本從正面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人民的智慧,只有《河間傳》例外。河間(“我不想說我的姓,所以我叫她市”)本來是個善良的女人。由於惡勢力的脅迫和誘惑,加上她意誌薄弱,她走向墮落,最終身敗名裂。柳宗元寫的這個悲劇,其實從反面說明了人性本善,人的尊嚴彌足珍貴。因此,從文本的深層含義來看,《河間傳》仍屬於人文關懷主題,以人有可能成為惡的意義豐富了人文主題的內涵。柳宗元的八部列傳,除四部日期不詳外,均寫於永州、柳州時期,即柳宗元思想由性惡向性善轉變的同時。因此,柳宗元確立善性的思想與他對普通人善性的理解和表達之間是壹種互動的辯證關系。柳宗元《普通人傳》的基本藝術特色是通過人物的行為和樸實的文字來刻畫具有人性、智慧和個性的普通人形象。在《宋慶傳》中,柳宗元通過宋慶對求藥者的“皆大歡喜”和“皆大歡喜”,描述了宋慶勤奮(敬業)和誠實(正直)的商人性格。通過他對“不拿錢的都是良藥”、“不懂得遠離券的,不要退出”、“積券如山的,不愁走不直的”、“年底不報,不燒券,不說話的”等言論,刻畫了他的人道主義精神。而宋清斷然反駁“叫我傻逼是荒唐的”,既說明了與人為善和唯利是圖的價值標準是根本不同的,也說明了他選擇善的固執是絕不會被世俗轉移的。這是壹篇樸實的演講稿,描繪了他不妥協、自尊、自信、聰明、果斷的人格特征。這是宋清40年存在的根源。柳宗元傳記散文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平淡華麗,從平凡的文字中透出明亮而富有氣質。”《童區傳》描述了將智慧送到區裏,殺死兩個小偷。整個劇情既有傳奇色彩,又適合青少年的特點。其中寫道,區郵打死那兩個賊後,“因為體型大,整個市場都震驚了,孩子說‘我區的孩子也不是男孩!’”“哀號是孩子內心在悲傷、委屈、緊張之後的真實湧現。“不當行為”是熱愛自由,不被奴役的人性的當下呈現。只用寥寥幾筆,就把年輕人的自由之心和稚氣刻畫得淋漓盡致。很震撼,也很低。《馬房女雷五葬》全文如下:

馬廄裏的女人武磊是壹位儒學教師和學者。雷無聲的聰明和智慧非常不同,壹切都是繡花,不像人們做的那樣。家裏窮,18歲穿衣服不容易。但是,田字是幹凈的,是嚴格的,是不變的,不容易沾染汙垢。十五歲,病死。兩天後葬於永州東郭東裏。帶著姑姑作為特使前往葉宇,他將死,說:“聽說公劉曾試圖聰明睿智,現在卻不幸死去,所以我與公意在墳前?”他的父母不敢心不在焉地說話。下葬那天,余乃文懵懵懂懂。攻石後,成沙書磚,追墓。下葬那天,余乃文懵懵懂懂。攻石後,成沙書磚,追墓。

武磊的壹生,真的可以說是受到了天地精氣的感召,這種精氣展現了人類世界的豐富內涵:純潔(“自然的外表是幹凈而嚴格的”)、尊嚴(“稀有而不易夾雜汙垢”)、聰明(“聰明則與眾不同”)、自信和對人的信任(遺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恒常”這種人性世界的豐富內涵,真的可以補充孟子的人性哲學。可惜雷無聲死於貧困和不幸,就像壹顆燦爛的流星,穿過漫漫長夜,轉瞬即逝。這裏面包含著壹種無奈的悲傷,壹種不可磨滅的精神。柳宗元,帶著滿滿的敬意和獨到的見解,能理解這茫茫黑夜中流星般的生命;福能為他的整個人性世界描繪了壹幅生動的畫面,並使之不朽。全文只有幾百字,筆墨極其簡練。長處在於對言行的描寫,處處生動。尤其是武磊的遺言,寫得樸實無華,形成了壹筆具有鮮明的人間世和人格特質的輝煌之筆。柳宗元的《五雷轟頂》是壹部深刻體現中國散文凝練傳神的典型之作。在明代,歸有光的《寒花葬》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寒花葬的寓意、風格、筆法,都源於雷五葬。

二、山水散文的創新態勢:創造天人合壹的意境

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散文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成熟。晉宋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劉宋時期鮑照的《爬雷岸與姊妹書》,北魏時期李道元的《水經註》,都是比較典型的作品。這些作品描寫山川自然,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但其筆端的情感思想僅限於人們對自然的贊美。《桃花源記》透過山川自然,情感深刻,但思想卻屬於人類社會的理想。《水經註·河流》:“既然我歡喜此奇觀,山川有靈,我也當驚知千古友人。”標誌著南北朝山水散文中人們對自然體驗的深度,仍屬於審美層面。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唐代山水散文。王維《在山與裴秀才的菜》:“妳若不聰明,怎能以此急事邀之(按,意為賞山河)?然而,它非常有趣。”它表現出了壹種尋求天人合壹的哲學趣味的傾向,但並沒有自覺地創造出這樣的散文意境。在柳宗元之前,中國山水散文沒有天人合壹的意境。中國詩歌中的天人合壹的意境比散文中的要早得多。陶淵明是創造“天人合壹”詩歌意境的第壹人。《飲酒》中的“回首往事”、“回首往事”、“采菊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詩句就是例證。盛唐時期,天人合壹的意境成了壹個大國。李白和杜甫都是大師。李白的《望南山》《望南山》《白日出入》《我將蓋壹大片,我將高潔同題》杜甫的《北伐》《雨露滿甘苦》《續書》《四更山吐月,夜水明》。柳宗元是中國山水散文創造天人合壹意境的第壹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既借助自然抒發人們壹般的情感思想,又抒發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形成了山水自然之美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情相結合的散文意境(類似陶詩和唐詩的同性質意境)。天人合壹思想是人在生命的本源和形而上的本體論中自覺意識到人與自然的同壹性。《周易說卦》:“有天地,則有萬物,則有萬物,則有男女。“這意味著人類的生命起源於自然。”《中庸》:“萬物相生而不相害。“意思是天道(形而上的本體)互不相害。《中庸》:“天命之性。“意思是人性(內在本體)與天道相同。人的生命起源於自然,天人合壹,這是中國天人合壹哲學的根本意義。天人合壹不是把人和自然混為壹談,而是肯定“唯萬物之靈”(《尚書·太史》),把人和自然區分開來,肯定人的“和天地之和”(《尚書·甘文言》),即肯定人和自然的聯系和壹致,使人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柳宗元山水散文中的天人合壹的意境,既有如畫如詩的直觀美感,又有透徹的哲學思考,看清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這是壹種澄明的境界。《西山宴始遊記》是《永州八記》之首;

我是個男的,活在壹種狀態,總是焦慮。若有缺口,則路途遙遠,白日上山,入深林,回溪。.....每個州地風景都有不同的狀態,我都有,但我不知道西山的奇特之處。

今年9月28日,因為坐在法華西閣看西山,開始指差...爬著爬著,蹲在地上,好幾個州的土都在墊子下面。它的下跌趨勢是突兀的,空心的,如果是別扭的,如果是破洞的。大小千裏,日積月累。它藍得耀眼,看起來像外面的天空。那麽知是山的唯壹,不等同於修。妳滿腔熱情,卻得不到。與造物主同遊而不知其貧。如果妳充滿行動力,妳就會醉得不知天高地厚。蒼白但黃昏,從遠處,什麽也看不見,不想返回。心念凝聚釋放,與萬物相融。然後我知道我還沒開始就在遊泳,遊泳開始了。所以說文以誌為本。是歲,元又四年。

《西山紀》有兩層重大意義。首先,它標誌著散文意境的出現。這個意境的契機就是“遊”。旅行是自由的體現,使人從世俗命運、名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通過旅行來呵護宇宙和自然,體驗宇宙和自然,從而以天人合壹的哲學體驗來呈現宇宙和自然的境界融合的意境。“生郝的氣是很久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陽陽與造物主同遊,不知其窮”,而“心念凝聚釋放,與萬物相合”,指的就是這種人的精神與宇宙自然相合的體驗。這是莊子“與造物主同為壹人”(莊子大師)、“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壹”(萬物之論)、孟子“萬物為我備”、“上下天地同流”(孟子的奉獻)的精神境界。柳宗元散文作品中對人與自然和諧的體驗是從對宇宙和自然之美的觀察中產生的,因此宇宙之美與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作為體驗的思想)有機生成為壹個完整的意境。這既不同於莊子、孟子的天人合壹而無宇宙自然之美的思想,也不同於以往的山水散文的天人合壹而無天人合壹的思想。二是標誌著柳宗元思想從天人二分向天人合壹的轉變。《西山故事》專錄自永州(805)。永州山水雖“皆我”,卻是元和登上西山的時刻(809年)九月二十八日。記住體驗自然的歷程,體會天人合壹的時刻,絕不是閑著沒事。元和五、六年(810-811),柳宗元撰寫了《楊輝書》和《楊輝二書》,標誌著柳宗元思想由性惡論向性善論的轉變。但《西山故事》和隨後幾年的其他山水故事,標誌著柳宗元思想從天人二分到天人合壹的轉變。天人二分和性惡論都屬於荀子的思想體系,認為人性與天無關(二分法),人性是生理欲望(性惡)。無論是天人合壹論,還是人性善論,都屬於孔孟的體系,認為人性本於天,與天同體(天是客觀的善,人性是自覺的善)。道家認為“天道有益而無害”、“萬物合力”,主張“人治天”⑥,與孟子相通,遠甚於荀子。所以中國文學容易融合儒道)。柳宗元思想上的這兩次深刻轉變是壹個綜合的過程,構成了他的山水散文和揭示人性價值的《平民傳記》的思想背景。《西山鈷攤攤》雲:

山高雲飄,鳥獸徜徉。我渴望把我的技能還給大山。躺在枕上,妳會明了形與視,聲與耳,閑適而空的人與神,卻明了幽深而靜的人與心。

這也是從天地自然景觀到天人合壹的體驗(“求”,即合而為壹),意境產生的景觀-體驗結構與《西山紀》中的相同。但表達天人合壹體驗的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第壹,《西山紀》從人對自然的投射和契合的角度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驗(《幽遊》四句省略的主語是“心寧”的主語)。“山的故事”是自然對人類的呈現和約定(“冷”四句的主語都是自然)。《小山》以天人對應的方式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驗,比《西山》中人與自然的對應更有親切感和藝術性。其次,《西山紀》借助哲學概念(“氣”、“造物主”、“萬華”)表達宇宙的自然形態。“氣”的意思是英雄主義和活力,而“山”省略了哲學概念,只依靠藝術抽象。“冷峻的外表”、“清脆的聲音”、“悠然空靈的人”、“幽深寧靜的人”這四種描寫是抽象的描寫,分別表現了自然的容量、水聲、生機和宇宙。抽象描寫是沒有具體形象的藝術描寫,不同於具體描寫;但它是直觀的、審美的,它不同於哲學概念。這四種描寫表現了宇宙自然的澄明與律動,生動與深沈的靜謐,就像古代彩陶的線條與漩渦,中國畫的留白,這就是“大象無形”(《老子》)之美。小山故事用藝術抽象的手法表現宇宙的本質,借助哲學概念,比西山故事更自然、更真實。最後再看《致小丘西小石塘》中所寫的天人合壹體驗的核心段落:

池塘裏有數百條魚,它們都在空中遊動。陽光明媚,影子在石頭上,而妳壹動不動,遠遠的,似乎和遊客們在壹起很開心。

寫魚與人“相濡以沫”,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驗的藝術呈現。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灞梁上,莊子曰:‘魚出悠然為樂。而柳宗元的《小石塘物語》描寫魚與人互相享受,勝過莊子的知魚之樂:既描寫了魚自身的愉悅,又描寫了人對魚的善良友好,勝過莊子。在小石塘的故事中,自然體現為壹塘魚,魚是生命、自由、幸福的化身。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人與自然在生活、自由、幸福上的和諧。《小石塘的故事》以魚與人的歡樂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驗,與《小山》中人與自然的自然和諧壹致。然而,小石塘用魚的形象來表現自然,比希爾用藝術抽象來表現自然更具體、更真實、更自然。與《西山集》、《小秋集》、《小石塘集》相比,《西山集》用六句,《小秋集》借助哲學概念用四句,《小石塘集》借助藝術抽象只用壹句,更加簡潔自然,這是柳宗元的藝術理想,也是他的成功之處。表現人性的善是柳宗元《平凡人傳》的基本藝術特色,表現人與自然的統壹也是其山水散文的基本藝術特色。《小石塘物語》對魚的描寫在純藝術的層面上也是很有特色的,首先我用寥寥幾筆寫出了魚的性格:沈默(“靜止不動”)、輕盈(“我在遠方,我在匆匆忙忙”)、好玩(“像和旅人壹起自娛自樂”)。其次,以魚代水來寫也是最有創意的,以小魚“遊於空中,陽光清澈,影於石上”,表現了清澈見底的水體和水中無雲的晴空。這首詩比袁的山,吳筠與朱的書,酈道元的《水經註》,褚光熙的《漁灣》,王維的《涼》都要空靈凝練。小石塘的故事只有幾筆,就是寫魚的性格,寫魚互相享受,寫魚展示水體,真的是韻味十足。中國的藝術智慧在《禮記》(季樂)和《簡單,天下不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柳宗元的天人合壹境界與莊子不同。莊子是從自然中尋求精神自由,壹去不復返。而柳宗元則是從自然中尋求精神解放後回歸入世。正如小石塘紀所說,“不能久留,但要記住。”柳宗元和賦把自然看作是心靈的療養地,而不是人生的歸宿。他的天人合壹境界有積極意義,但沒有消極意義。《三八永遠八章》的抒情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快樂戰勝了憂患意識。《西山紀》:“心有所凝放,與萬物相合。”《鈷池》:“誰以居異鄉為樂而忘故土,而非池乎?”《小山》:“李慎遠和袁克吉結伴而行,皆大歡喜。”《小石池塘記》:“聞水聲,如箍,使人樂。”“池子裏有很多魚...喜歡享受遊客。”《石劍的故事》:“古人在這裏玩得開心嗎?”當妳愛上自然時,這是自由和幸福的真實呈現。這種憂患意識,來源於真實的憂患,無法被自然的自由和快樂所消解,卻可能被當下所淹沒。在這壹刻,人們悲慟的心被安放和復活,讓他們更有力地承受現實。柳宗元很珍惜這段經歷的真實性和價值。《永州八記》生動地描述了遊歷壹山壹水的時光,反復說明“為之而寫”(西山紀)、“記之”(小石塘紀)、“傳之於世”(袁家可紀)正是把這種當下的自由和快樂帶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