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方面,早在十三世紀就出現了元雜劇的輝煌。關漢卿是其代表人物之壹,壹生創作了70部雜劇。輕松活潑幽默的喜劇《救風塵》的《竇娥元》、褒義懲惡的公案劇《魯齋郎》、力挽狂瀾的歷史劇等風格多樣、色彩斑斕的劇目,既展現了中國戲劇的豐富、成熟和厚重,又把唐詩。
唐詩宋詞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充分發揮了語言的潛能。它朗朗上口,鏗鏘有力,變化多端,秩序井然,時代偉人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它的優秀傳統,而且將這門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
在小說方面,壹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現了“標誌市民文體”的“化松本”。元末明初有兩部小說巨著,即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兩部偉大的小說,內容廣泛,氣勢磅礴,人物超過100個,享有世界聲譽。
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發展並逐漸成熟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學),以更先進、更合理、更優秀的新姿態,走在當今世界進步文學的前列。《阿q正傳》《子夜》《家》《春》《秋》《風暴》《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風暴的故事》《保衛延安》《紅旗譜》《紅巖》《東方》《李自成》《黃河東。《雷雨》《日出》《茶館》《蔡文姬》《武則天》《文成公主》等劇;郭沫若、艾青、何敬之、郭小川、李記等詩人的詩歌,以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壹,登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為輝煌的中國文學編織了更加耀眼的花環。
縱觀3000多年的中國文學,我們可以看到其發展有以下五個特點:
1.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作用歷來受到重視。孔子在公元前(公元前5565438年+公元0年/FONT & gt;479)首先提出詩歌(文學)“可揚、可察、可群、可怨。”妳的父親離妳很遠,他知道很多關於鳥類、動物和植物的名字。"三國魏帝曹丕非常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並提出:"蓋經大業,乃不朽之大事。“生命有時會結束,榮耀會隨著身體而結束。兩者都會有終結的時候,不像是沒完沒了的文章。”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寫詩的目的作了更直白的解釋:“至君堯舜,而後使風俗純。”對此,白居易說得更明白:“文章寫在時代,歌詩寫在物。”古代詩人、作家和文學批評家關於文學的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批判地吸收歷代關於文學功用的命題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壹個更加明確、更加通俗的口號: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這壹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區文學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新中國特別是新時期的文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
2.中國文學歷來是壹種開放的文學,在形式和體裁上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比如詩歌的發展,從四言詩到五言詩、七言詩,從古詩到近體詩、格律詩、自由詩。散文的發展是從先秦散文到“古文運動”中的漢賦、駢文、古文。在現代,散文的類型和形式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在體裁上,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短篇。總之,文學幾千年的發展表明,中國文學在藝術形式和體裁上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不斷的創新和革新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民族是壹個高度理性化的民族,能夠全面、辯證、成熟地對待文學形式和體裁上的創新和革命。壹種新的藝術形式和流派出現後,並不否定以前的藝術形式和流派,而是允許各種藝術形式和流派自由競爭。比如七言詩、七言絕句在詩歌領域占據主要地位後,五言詩、四言詩並沒有消亡,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存在。再比如,我們提倡新詩的今天,舊體詩的創作依然很繁榮,詩詞的《與我同行》、《榮譽》也很發人深省。在宋代,詞在詩歌領域占據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詩歌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他們也是並駕齊驅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