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梅、竹、菊是品德高尚、不怕邪的體現。古人常用這四個形象來表達高尚的情操。劉真《贈給壹個兄弟》中有壹句話:“不患寒,松柏有性。”王績《朱勇》說:“晚年寒有異,異於壹般草木。”元稹《菊花》詩有雲:“不是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此花更無花。”還有很多關於梅的詩,比如“遠觀非雪,因有幽香。”“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2004年在北京考察蘇軾的紅梅,表現出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尚品格。
2.借“月”“鵝”寄鄉愁
天上的明月常常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如李白的《靜夜思》,仰頭望去,發現是月色又沈了回去,我忽然想起了家,杜甫的《月夜憶兄弟》,他知道今夜的露珠會是霜,家裏的月色是多麽明亮!,還有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都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大雁是候鳥的壹種,古詩詞常常寫在外國旅行者看到大雁南飛的鄉愁中。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發表的詩是王婉的《北堡山下壹泊》。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寫道:"我終於可以派遣我的使者了?大雁,歸巢洛陽。”詩人漂泊流浪,才能回到故鄉。連船上的詩人都不清楚,只好寄希望於春回北方的大雁為自己送書。歸雁意象表現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3、“布谷鳥”和“鷓鴣”悲傷地哭泣
杜甫,又名秭歸、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預(即王迪)退位後隱居深山。他死後靈魂化為杜甫,他說杜甫叫“不如回家”,於是古詩詞中的杜甫就成了蒼涼和憂傷的象征。2004年全國書二卷詩歌鑒賞題目考查嚴的《鷓鴣天》;
鷓鴣天燕道濟
十裏梯田倚綠,杜鵑啼花深處。勤奮對行人說話,不像鳴鳥第二次飛翔。在夢裏睡覺,當天放晴的時候。聲不如歸。是不是世界末日沒有回歸,無法爭取回歸日期。
題目問:作者為什麽用這個詞描寫布谷鳥的啼叫?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布谷鳥的叫聲說起,詞中也提到了“聲不如歸”,表達了作者在漂泊之外的思鄉之情。
古詩中的“鷓鴣”意象,往往流露出憂傷。比如李白的《越中訪古》:“宮女似滿春宮,今惟鷓鴣飛。”
4.“梧桐”的葉子是悲傷的。
有句古話叫“壹葉知秋”,意思是梧桐葉落了。用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朱的《福建詩品》題為《秋夜》,其中“梧桐”意象寫道:
長夜無眠,秋風清,燭花頻剪至夜。床涼滿梧桐,缺梧桐的地方月明。
這首詩中,涼床、月影、梧桐營造出壹種孤獨的意境。
5、不要做“長亭”和“柳樹”
古典詩詞中,楊柳常與離婚聯系在壹起,《詩經·采薇》寫道:“我曾去,楊柳依依;今天想起來,下雨了。”弱柳搖曳的身影最能傳達親友離別時的心情。另外,“劉”和“劉”也是諧音。亭子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所以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出了這兩個意象,是“寒心悲切,遲來長汀。”以及“今夜何處自酒醒,楊柳岸曉鳳欲死。”
6.落下的“花”和流動的“水”傳播悲傷
“花”的掉落讓人感到憐憫和悲傷,而“水”的流動卻是嘈雜或舒緩的,這是最令人擔憂的。所以在古詩詞中常用它來表達悲傷。比如李漁的《於美人》:“春花秋月何時盡,往事知多少”,“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再如李清照的《壹枝梅》:“花自水漂,壹種相思,兩處閑情。”
7.“烏鴉”和“燕子”起起落落。
烏鴉是壹種鳥,經常出現在墳墓等地方,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壹意象來渲染衰落的氣氛。燕子,因其對老巢的眷戀,成為古典詩詞表達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亡情懷的寄托。以“烏鴉”為意象的高考題有很多,如:2006年湖北卷《丹陽送魏參軍》《傍晚江南望江北,西方寒鴉飛遍水》,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山遇水,水明,林殘照遇烏鴉》。2007年,浙江推出了壹個比較鑒賞的題目,分別是劉禹錫的《武夷香》,吳季的《人月圓》,元代的《山坡羊》。6?1燕子,三部作品都通過“燕子”的形象表達了壹種深沈的沈浮感。
8.“草木”還在人事變動。
草木常青,人事卻悄然生變。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事物被改造的情緒和對歷史興衰的感嘆。如《揚州慢》、《春風後十裏,麥綠了》2007年湖北卷詩《過華清宮》鑒賞題,也用了樹的形象:“玉輦已升天,唯有樹能永駐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