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教學智慧在細節中凸顯?——張齊華教學案例集

教學智慧在細節中凸顯?——張齊華教學案例集

陳惠芳

張齊華,男,6月出生,1976,江蘇海門人。65438-0997在海門市實驗小學任教。2004年調到南京北京東路小學任教學部主任。壹直致力於數學課堂文化的探索與實踐,參與編寫了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曾獲南通市骨幹教師、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等稱號。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壹。當被要求用壹句話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時,他只說了五個字,“成功在於細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正確把握細節是上好壹堂課的關鍵。

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張齊華老師把平分線藏在課本(素描)裏,先把第壹張拿出來,告訴學生把壹張紙全部塗上顏色,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讓學生估計現在有顏色的部分是分數。

有的同學猜1/3,有的同學猜1/2。課件驗證後,彩色部分為1/3。老師繼續展示第三個音符,也讓學生估計。很多同學估計壹下子就是1/6。老師是如何要求學生交流的?有什麽竅門嗎?原來,同學們把第三個音符的1/3和第二個音符的1/3進行了對比,發現彩色部分這次只有它的壹半,於是決定用1/6來表示。

老師馬上總結道:“妳看,通過觀察和比較來估計,是壹個很好的思維策略!”“這個小細節是有思想的。然而,興奮並不止於此。接下來,張老師用這個小紙條做壹篇大文章,讓學生觀察這裏有顏色的部分和對應的數字,說說發現。有的同學發現同樣壹張紙,它的1/3比1/6大;1中有三個1/3,1中有六個1/6;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彩色的就越小...學生們嘰嘰喳喳,思維異常活躍。這是壹個充滿靈性的教室。從預設教案到動態生成,從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到數學思維策略的全面訓練,再到極端思想的有機滲透,簡單的內容承載著豐富的數學內涵,所有的精彩都來自於老師對細節的關註。

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還發現,在交換法的教學中,張老師是教材的創造者,而不是消費者。

張老師先講了壹個“朝三暮四”的故事,然後問學生們有什麽想說的。

結合學生的發言,老師在黑板上寫下:3+4=4+3。

老師:觀察這個方程,妳發現了什麽?

生1:我發現兩個加數的位置之和不變。(老師在黑板上寫字)

老師:其他學生呢?老師的發現和他的相似,但略有不同。(老師馬上表明:交換3和4的位置,保持不變)對比我們給出的結論,妳想說什麽?

學生2:我覺得妳(老師)給的結論只代表壹個特例,但是他(學生1)的結論可以代表很多情況。

S3:我同意他(S2)的說法,但我認為僅憑黑板上的這個公式得出“兩個加數的位置互換並保持不變”的結論不太好。如果另外兩個數加在壹起,位置不相等怎麽辦?我還是覺得妳的觀點更準確更科學。

師:的確,僅憑壹個特例就得出“兩個加數的位置和相同性互換了”的結論,似乎有點草率。但我們不妨把這個結論當做壹個猜測(老師會在1給出的結論裏馬上生出" ")。改成“?”)。既然是猜測,那我們就得-

運行狀況:驗證...

北師大數學科學學院的曹壹鳴老師在評課時思考:從全班來看,“加法和結合律”只是壹個聯系。“減法會有交換定律嗎?”“乘除法呢?”而其他新的問題,都是在原有的接觸中誕生的新的生長點。整合在壹起,作為具體運算的交換律知識被弱化,而交換律本身、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猜想-實驗-驗證”的思維路線以及從“這個知識”到“那個知識”的數學聯想被壹壹凸顯,成為數學課堂超越知識的更高追求。當我們欣賞孩子在沈思中的寧靜,在疑惑中的迷茫,在頓悟中的喜悅,在爭論中的激越,在傾聽中的驚喜,在論證中的流暢,在課堂上成功後的喜悅...壹堂享受思辨的課,因為張老師對細節的關註而充滿光彩。

基於這種思考,我還發現,密切關註學習動態,有效利用學生課堂資源,也是張老師帶領學生進入思考境界的法寶。在學生寫《三十六個約數》的練習中,他特意選擇了兩部不同的作品來評論:

36的約數:1,2,3,4,6,9,12,18,36。

36的約數:1,36,2,18,3,12,4,9,6。

首先,他讓兩個孩子介紹自己尋找除數的方法:第壹個孩子說的是“壹壹對應法”,第二個孩子用的是“配對法,兩個對兩個”。張老師悄悄讓其他同學比較哪種方法最好,為什麽?很多孩子自然覺得“對比法”好,壹個壹個找,不容易丟答案。張老師對這樣的“壹致”並不滿意,馬上問道:“第壹種方法難道不值得肯定嗎?”這個幽默的問題解決了第壹個孩子的困境。孩子們沈思,獨立反思,終於頓悟了。最後,他問用“逐壹法”的孩子:“如果繼續找因子,妳準備用哪種方法?”在這個教學細節中,張老師將“比較”方法詮釋得淋漓盡致:在第壹層次的比較中,學生學會了在不同方法之間獲得“最優化”的思想;第二層次的比較,學到了“辯證分析”的思想,不能把問題簡單化;第三層次的比較,獲得了“欣賞和借鑒他人”的思想。只有放大別人的優點,才能* * *享受智慧的果實。三“比”既是數學方法的傳授,也是思想價值觀的滲透。

用壹顆靈動的心去感知,用壹雙靈動的眼去捕捉,用“蹲下走進去”的教育情懷,帶領學生去觸摸數學的精彩,在於細微處。張老師對教材的深度加工,對文本的精細處理,可以隨時捕捉學生的提問、想法、獨到見解等精彩瞬間,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沈睡潛能的時空。

-發表於《中國教育報》第5版,2007年6月15。

張齊華教學藝術系列(二)

評價的智慧:像壹路盛開的芬芳野花

陳惠芳

“聽張齊華的課很舒服,輕松,悅耳,很舒服……”這是老師們的* *見識,可能與張老師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紮實的語言功底有關,尤其是他清新自然、脫俗灑脫的評價語言。算上他的數學課,我們可以聽到:

當有同學提出不同意見時,張老師並沒有忽視前壹位同學的心理感受,而是笑著對他說:“有人挑戰妳,妳開心嗎?”“開心!”學生們自信地回答。

習題呈現時,張老師會用溫暖的眼神問:“同學們,有什麽困難嗎?”那麽,誰先發言?“展示學生作品的時候,張老師會關切地問,“這個作業妳要給什麽?”“還有什麽要補充的嗎?妳想說點他的方法嗎?”然後轉身告訴其他同學,沒必要迷信別人。沒有其他回答的時候,張老師會提醒大家:“沒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說出來。”他的話讓人感到溫暖。

我們還欣賞了這樣壹組鏡頭:

老師:看!剛才的折疊和撕裂真的創造了數學上的軸對稱圖形。說實話,數學有時候就是這麽簡單。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家對軸對稱圖形都很熟悉。我們所知道的平面圖形中應該有壹些軸對稱圖形。

(展示軸對稱圖形的練習,讓學生判斷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老師:在練習之前,我想給妳壹些建議。有時候,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起來像軸對稱圖形的可能不是,看起來不像的可能是。

(老師要求學生根據經驗大膽猜測,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他們也可以把手中的學習工具組合起來,6人壹組,疊在壹起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分組交流,有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的爭論。)

生1:我覺得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如果妳沿著高度切開它,它能被放在壹起成為壹個長方形。對折後,左右兩邊可以完全重疊。

生2:我不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對折後,兩邊的圖形不能完全重疊,所以我認為不是。

老師:(我走過去和學生2握手)我和妳握手不是因為我同意妳,而是因為我感謝妳為班級創造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妳想想,如果我們教室裏只有壹個聲音,那該有多單調啊!

(學生再次練習後,第壹個學生改變了看法,了解到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老師:妳的讓步會讓我們更接近真相!

(接下來的環節,老師引導學生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老師:都說實踐出真知。數學就是要深挖。妳不想深入這五位數說點什麽嗎?這個梯形是軸對稱圖形,但是...

無聲訴說的比有聲訴說的還要多。智能評價壹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學生們盯著那五個數字,不停地看著,爭論著。老師精彩的旁白無疑成為了學生思維的推進器。

他的評論很有哲理。學生在討論壹個由九個珠子組成的兩位數能否被九整除時,馬上誤以為八有這樣的規律。“真的是這樣嗎?”張老師引導學生進壹步思考。當學生發現八珠不行,七珠不行時,就產生了“沒別的”的錯誤想法。張老師說:“不要壹味否定壹切。”幾句話,放松。

在“認識圓”這壹課中,有同學交流畫圓的經驗說:“我們組在繩子的壹端綁壹塊橡皮,抓住繩子的另壹端搖壹搖,也出現了壹個圓。”對於這樣意想不到的壹代,張老師評價道:“雖然這種方法沒能最終在白紙上‘畫’出壹個圓,但他們的創作還是很精彩的,不是嗎?”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種掌聲源於學生內心的欣賞與鼓勵,接納與認同,是真情的流動。

張老師的語言充滿了磁性,常常是“在她演奏之前,我們就能感受到她的感受”,蘊含著無窮的趣味。比如“省略號來的太晚了”、“邊做作業邊思考,然後再做決定”、“不要妄下結論”,他總是號召學生積極思考。

壹個學生在寫因數36時漏掉了2。面對學生的錯誤,張老師幽默地說:“看完有什麽想說的嗎?”“聽聽他是怎麽找到的。”“有很多人壹個都沒錯過。我相信他們壹定有訣竅。我們來看看!”.....壹段簡短的心靈對話,符合學生內心的眼神動作,都洋溢著愛。

“觸動人心的人,先別管感情。”有人說,語言的延伸是思想的流暢,語言的美來自思想的細膩,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在課堂上,經常聽到張老師的誇獎:“很會聯想!”“很好!”“哦,太神奇了!”“太好了!”壹句不經意的評論,壹句鼓勵的話,他講的或幽默、或風趣、或深情、或睿智,總能讓學生的學習情緒調適達到最佳狀態,使他們產生積極的自主學習的心理傾向。他以流暢的教學語言,詩、歌、畫的教學魅力,以渲染營造優美的意境,以真情喚起心靈的震撼,以開悟滌蕩沈重的困惑,以誘導引發深遠的思考,使課堂始終彌漫著壹種與生命萌芽相連的濃郁的人文氣息。他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真知灼見,他用自信從容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他用詩意的詮釋引領學生走向數學學習的美妙境界,課堂上總有“聽嫩竹拔節聲”的場景。這種獨特而富有魅力的課堂評價詮釋了師生的新角色,巧妙地詮釋了課堂。分享他的課堂,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智慧就像芬芳的野花,在教育生活的跋涉中,在課堂上壹路綻放,每邁出堅實的壹步,都會看到花開...

——本文發表於2007年6月29日《中國教育報》第5版。

張齊華教學藝術系列(3)

用情境創造有趣的教學磁場

陳惠芳

張齊華老師善於在數學課堂上創設情境,將教育教學內容嵌入豐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中。

在理解“長方體”的過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作為壹個知識點,教師通常會直接告訴學生。但是,張齊華在教學的時候,創造了這樣壹個問題場景:如果壹個長方體的12條邊被擦掉,妳還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大小嗎?如果妳抹掉2個,3個甚至更多呢?試試看,看至少還有幾個邊,這樣才能保證妳能想象出長方體的大小。當學生在嘗試、探索、操作、優化數學活動後,不約而同地選擇三邊:長、寬、高時,規定的數學常識“長、寬、高”就在這壹刻被“激活”了。張齊華老師認為,像這樣的“腦造”可以恢復數學概念的內在生命力,其文化價值大於概念的授受。這種基於問題研究而設計的有趣的教學情境,從壹個問題逐漸引出新的問題,學生始終圍繞問題進行學習,從而實現思維的爬坡。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尋找途徑,認識規律,掌握方法而不是僅僅知道壹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這對後續的學習無疑是有價值的。

張齊華老師認為,真實的情境應該激發學生的參與感、關註感和能動性,引導學生沈浸在探索、思考和發現的“環境”中。它當然需要特定的場景作為背景和載體。但場景的呈現是否能有效喚起學生的認知失衡感、問題意識和認知沖突感,場景本身是否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探索和思考,仍需進壹步探索。

基於這種數學思想,張老師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展示了壹張自己1歲時直立行走的照片。他讓學生們猜猜照片中的孩子是誰。壹個學生激動地說:“我想是張老師。”

老師:好眼力!這是我1的時候。仔細觀察。(動畫演示:高度約為頭部高度的4倍)

老師:妳有沒有發現壹個1歲的嬰兒頭部的高度大約是其身高的幾分之壹?

健康:1/4。

老師:妳長大後會怎麽樣?

老師出示他的直立照片,用動畫演示:頭部高度約為65438+身高的0/7。

老師:現在,頭的高度大約是身高的幾分之壹?

健康:1/7。

老師:其實不同年齡對應的分數是不壹樣的。學生今年大概10歲。那麽,對於壹個1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的頭有多高呢?妳想知道嗎?

生:(激動地)想!

老師馬上請了壹個學生上臺,其他學生壹起估算。

學生猜頭的高度大約是身高的1/5,有的認為是1/6,有的說接近1/7。張老師告訴大家,估計有誤差是正常的。至於10歲左右的孩子頭的高度,大概是身高的幾分之壹。課後,同學們不妨查查資料。這個學生回到他的座位上,其余的孩子仍然很感興趣,喜氣洋洋。

我覺得這個時候,猜分數的教學情境是由壹張照片營造出來的,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且不說主題的新穎生動,關鍵是學生們在看壹看、比壹比、估壹估等壹系列操作活動中加深了對分數的理解。這種引入有機地拓展了學生的認知視野,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正體驗到學習分數的價值。

張老師在新課程《因子與多重》的緒論部分,創設操作情境,巧用模型建構知識,揭示概念內涵;“交換法”課壹開始就創設故事情境,為新課學習搭建思維平臺。在“簡單統計”中,創設情景讓學生實地調查,增強學生對統計方法和價值觀的理解;教“理解整數”的時候,是從撥號遊戲開始的。在撥號碼的過程中,喚起學生對計數器、計數單位、數字等相關經驗的記憶。

誠然,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壹直是大家關註的焦點。在張老師的數學課堂上,無論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童話故事,還是新穎有趣的操作情境,每節課的設計都是基於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努力挖掘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鮮活活動,以情境為亮點,以情感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以生活世界為源泉。

張老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突破了學科課堂的堡壘,以各學科的融合創造了課堂的熱效應,拓展了學習活動的外延,使學習活動立體化,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積累了文化和人文精神。他以問題驅動和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以課堂師生對話實現智慧的碰撞和體驗的享受,以師生有效互動營造動態有趣的教學磁場,或引起認同,或觸動聯想,或引發思辨,或引起質疑.....使學生的知識趨於豐富、完整、準確、深刻。

——本文已發表於2007年7月6日《中國教育報》第6版。

張齊華教學藝術系列(四)

壹路詩意地追尋數學文化

陳惠芳

當我們談論張齊華時,我們不能不談論數學文化。

張齊華經常想知道數學是否能從根本上改變壹個人,使他更有力量,更有精神修養。數學學習如何影響和滋潤學生的人生和心靈成長?所以,他把教書當成生活的壹部分。在課堂上,他為孩子們搭建壹個展示自己的舞臺,開始疊、剪、拼,小組交談、討論,讓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審美和想象,感受數學的自然之美。這種師生間的交流意味著對話、參與、開放的心態和個性。教學過程變成了分享和理解的過程,師生的生命總是在課堂上閃現。

在“認識圓”的過程中,他借助自然界中奇妙的水紋、向日葵、光環、電磁波以及美麗的圓對人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領域的介入,充分展示了圓的美和文化氣息,“軸對稱圖形”壹課從剪紙中的對稱、建築中的對稱、著名標誌中的對稱、桂林山水中的對稱,展示了軸對稱圖形之美。或許剛剛開始被理解的數學文化之美,更多的是依賴於數學之外的某種東西,將自然、科學、社會、文化與媒體的精彩展示融為壹體。但在《因數與乘法》壹課的諸多環節中,卻體現了張先生對數學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對文化張力的高度關註。

我們不妨做壹個鏡頭回放:老師:學生的想法很有價值!的確,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60不算大,但它的因子最多。正是60的這壹特點,使它在數學和天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顯示信息:我們都知道1小時= 60分鐘,1分鐘= 60秒。但歷史學家通過考證發現,將時間的進展率定為60,是因為“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60的因子最多,* * *有12”。據說這樣可以讓很多關於時間的計算變得非常簡單。)

老師:嗯,我沒想到小時、分鐘、秒鐘之間的進步率定在60,這和我們數學中的因子數有很大關系。數學的奇妙有時令人難以置信!事實上,作為數論的壹個小分支,類似奇妙的數學現象在因子和倍數領域比比皆是。在這裏,老師還想給大家介紹壹個特殊的數字,那就是6。想知道為什麽嗎?

生:對。

老師:那我們壹起做個小實驗吧!首先,寫下6的所有因素;第二,去掉6本身,加上剩下的因素。妳發現了什麽?

生:(意外)結果還是等於6。

老師:因為這樣的數很特殊,數學家稱之為完全數。6是第壹個完全數。千萬不要低估這些數字,因為它們非常罕見。想知道第二個完全數是多少嗎?

生:對!

老師:告訴我,大於20小於30。組內合作,看哪壹組先找到第二個完全數!同學們分組合作,很快,幾個小組就找到了第二個完全數28,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老師:其實人對數字探索的興趣是無窮的。當他們找到第二個完全數時,人們開始尋找第三個和第四個...就這樣,壹個又壹個完美的數字不斷被發現。這時課件配樂依次呈現: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

我們不難發現,在帶領孩子尋找“完全數”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完全數,這凸顯了數學家尋找的艱辛,這無疑是數學精神的指引。然後在古羅馬建築的宏偉中,張老師告訴孩子們,這座建築之所以歷經千年滄桑,是因為它隱藏著倍數和因子的秘密。隨著優美和諧的旋律緩緩流淌,張老師提醒孩子們,音符之間的和諧來自於倍數與因子的關系。這不就是數學的魅力展示嗎?可想而知,憑借豐富的數學猜想和希臘建築、音樂、完全數的神奇之美,孩子們已經從內心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和神奇力量。當他們對完美的數字感到驚訝,對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感到興奮時,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熱愛數學的種子已經悄然發芽。這不就是數學的力量嗎?

至此,我還記得張老師在《分數的初步認識》課結束時給大家帶來的那個有趣的廣告。男孩在冬冬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後,發現壹個* * *有八個小夥伴。他靈機壹動。他從中間橫著切了壹刀,把蛋糕平均分成八份。這時,第九個男孩出現了。我們做什麽呢東東把他的份額壹分為二,給了他1...壹則小廣告,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內涵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及時關註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鞏固了對分數的理解,喚醒了學生心中的愛、純真、友誼和責任。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獲得了高尚的品格和美麗的心靈。這種文化代表了學生對世界的理解和體驗,顯示了學生獨特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或許這就是張老師說的“好好做人,享受數學賦予的精神力量”!

在張齊華的講座《從簡單到深刻》中,我也知道了如何在《簡單統計學》中滲透統計思想。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如何從變化中求同,上升到“壹壹對應”的數學思想;如何在《定位法》中貫徹坐標思想,尤其是不規則圖形琴背面積的計算——曲線轉直線過程中滲透的微積分思想...

張齊華先生以壹種古典的、審美的情懷,關註學生數學思維的提高和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註重數學精神品質的有機滲透,不僅豐富了數學文化的內涵,而且對未來數學文化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開拓了新思路,展現了新機遇,描繪了新未來。

如今,在他的數學課堂上,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數學的來源、歷史、精神和力量。似乎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再是薄薄的壹兩本教科書,而是壹幅源遠流長的數學畫卷。從表面上看,數學是枯燥的,但它有壹種隱藏的深刻的美,壹種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美。數學美是數學科學本質力量的感性和理性的呈現,是人類本質力量通過人類數學思維結構的呈現,是壹種真實的美,是壹種彰顯人文精神的科學美。

“我喜歡旅行,因為旅行見證了壹種姿態,壹種不斷行走和思考的姿態。在數學教育的征途中,我願意做壹個行者。”這是張齊華的肺腑之言。我深信,張齊華將為數學文化增添許多新的“精神元素”;對於數學教育來說,在他精心演繹的智慧課堂裏,會更加充滿生機,充滿詩意的人性光輝,更加靈動飄逸。

——本文已發表於2007年9月14日《中國教育報》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