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註意詩的題目。
壹首詩的標題往往指出了詩的內容,並確定了情感基調。閱讀時,要註意把詩的內容和詩的題目結合起來。
比如北宋寇準的《春上樓思故鄉》這首詩,從題目就告訴我們,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春天上樓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高樓聊天期待,而且是平的。無人渡野水,孤舟渡日。荒村滿煙靄,古寺講鶯。舊事遠了,禪定乍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天”到“震驚”的情感變化。如果我們註意詩的題目,就很容易分析出眼前的景象觸動(驚喜)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不會有偏差。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留山》,明確指出這是壹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是詩人留山的話:“山光物態使春光煥發,不為輕飄飄。《謎》裏就算沒有雨,衣服也會沾在雲的深處。”詩中最後兩句描寫的是山和雲,景色很奇妙,表達了與美景待在壹起的感覺。如果我們不關註詩歌這個話題,可能會誤解為只是詩人自己對美好風景的留戀。
還有壹些詩,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它的體裁。如漢代以後,詩人以古代樂府詩為題作詩,如《塞上曲》、《塞下曲》、《參軍》、《隴西行旅》、《子夜吳歌》等,體裁為樂府體。唐朝長征詩人崔豪:“告訴我,妳住在哪裏?在這附近,在釣魚池旁邊?。讓我們壹起抓住我們的船,讓我們看看,我們是否屬於同壹個城鎮..”從題目來看,這是樂府詩。
第二,註意作者的身世和朝代。
要真正理解壹首詩,就要認識人,討論世界。同樣的風景,因為詩人不同的經歷和心境,會包含完全不同的情感。霜葉紅,有人贊美“二月花裏紅”,也有人痛心疾首地覺得“它總會留下人的眼淚”因此,在讀詩時,壹定要關註詩人的經歷和處境,關註詩人所處朝代的國情和政事。只有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有些詩歌會提供相關的註釋,有些則沒有註釋,需要從積累的知識中進行回憶和提煉。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寫的《江陰浮遠堂》:“橫岡望大江,萬裏愁浮遠堂前。最苦是無山遮目,淮南極目。”試題上加了壹條註釋:“戴復古,本名石屏,南宋末年詩人。”這個關於詩人生活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落不可逆轉,這讓很多愛國詩人感到無比悲哀。詩人爬上山頂,眺望遠方。前宋的山山水水都沒了,他不忍心再看,就希望有山擋住他的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對國家戰敗所帶來的無盡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壹角幾梅,韓玲獨開。我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香味。”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在擔任首相期間,他主張改革,但最終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知道了這個背景,就可以知道王安石是用梅花比喻來表明他對變法的態度。無論什麽情況,寒冷無花,梅花依然會在人間綻放芬芳。
再比如既是官員又是隱士的詩人王維。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去把握他的竹立館就很容易了。“我獨自倚在密竹中,彈著琴,哼著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夥伴明月,誰都聽不見。”詩人把他對隱居的渴望都寫進了這美妙的風景裏。
第三,註意詩歌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不同於散文的語言。詩歌的語言是最簡潔的,同樣的東西用散文的語言寫出來會是壹個長句或者幾個字,而詩歌只用幾個字。比如妳寫壹篇散文,妳會先說明妳在某年某月某日登上了某處什麽樣的高樓,然後寫壹個遙遠的場景,而詩只有五個字。詩歌語言也充滿了跳躍性,句子之間留下了大量的空隙,需要讀者通過想象來補充和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不見客》:“我問妳的學生,在壹棵松樹下,”他回答說,“我的老師去采藥了”。但是,穿過這些雲,我怎麽能知道是朝著山的哪個角落呢?. "探索者與男孩之間的三問三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詩人卻用答問的方式,把它們縮減為四句二十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隙,需要我們讀者去想象和補充。此外,由於詩歌既註重簡潔,又註重節奏,詩歌的語言往往打破語法規則,或省略句子中散文不能省略的成分,或改變正常的語序。比如“夜船上雪,秋風散”,就是名詞直接並列成句,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比如杜甫的“香米啄鸚鵡粒,碧梧棲老鳳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按照正常的語序,這種情況應該是:鸚鵡啄食香米剩下的谷粒,鳳凰棲息在吳彼的老樹枝上。當然,如果語序正常的話,詩的節奏就會喪失,完全達不到原詩節奏的要求。
因為詩歌在語言上有其特殊性,對詩歌的解讀首先要在句子中理解。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壹些古詩翻譯的練習,把詩歌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例如錢起的《谷口書齋致禦史楊》:“谷中草堂,醋壁生雲。雨後,新竹的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晚霞映襯下的山色更加可愛。悠閑的白鷺往往早早築巢,秋天的花朵比別處更晚充滿生機。我已經吩咐我的學生清掃草地,為我的朋友的到來。”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隱居的山間小屋的清新恬靜之美,表現了隱居生活的寧靜舒適,表達了盼望與故人相見的喜悅。第壹副對聯中的“戴”和“生”是想象詞,閱讀時要通過想象再現其情景。詩中對聯的兩句和領口的壹句是倒掛的。按照正常的語序,對聯應該是:憐新雨後的竹,愛夕陽下的山。倒裝句後,把竹子和山放在句首,突出了詩人小屋所在的僻靜之處——竹林邊,山腳下。按正常語序,頸聯的句子應該是:閑鷺常活早。這種倒置主要是由於韻律的原因。對仗中的延宕是押韻,只能放在句末,使句子通過倒裝句與對仗形成對仗。全詩的詩意是:山泉溝壑如飄帶縈繞茅屋書房,墻上掛著窗簾般的薜荔,雲仿佛從薜荔中升起。剛下過雨的竹林和夕陽映照下的群山是多麽可愛。休閑的白鷺往往歸巢早,秋花生機勃勃,比別處落得晚。我的孩子們正在清理攀登羅騰的道路。昨天我和我的老朋友約好了。
對詩歌的解讀需要想象和聯想,這其實是壹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歌呈現出多義性。讀詩沒有固定的想象模式。關鍵是要講道理。比如歐陽修的《蝶戀花》:“三月雨風狂,門簾遮黃昏,無留春之計。”省略了“門套”和“黃昏”的連接詞,可以理解為黃昏關門,黃昏關門,黃昏關門,可能有三層意思。反正室內的人有壹個關門的動作,時間是黃昏,表現了她的孤獨、失望和憂郁。
第四,註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用意象來表達它的意義。作為壹個詩人,“爬山充滿了感情,而看海充滿了感情”,我們在解讀詩歌的時候要用心去把握“山”和“水”所蘊含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其含義也是穩定的。這些常見的意象應該作為閱讀詩歌的常識來把握。下面舉幾個例子來介紹壹些常見的圖片:
1,杜甫:常用來表達難以撫平的思鄉之愁。秦觀《走在沙上》:“仿佛孤亭春關,杜鵑落霞。”
2.朱湘:它經常被用來表達悲傷的情緒。岑參秋夜聽羅山人奏三峽流泉:“楚客斷腸,費翔滿眼淚。”
3、哀悼:常用來表達心中的悲傷。李白的“從巴東船經瞿塘峽登巫山峰,晚歸壁”,“姜寒早猿啼,松樹已吐月。”
4.春天:常用來表示溫暖、生機和繁榮,表示美好的時光。韓愈《晚春》:“草樹知春回不久,各種紅紫爭方菲。”它也常用來表達傷害和珍惜春天的感情。梅蘇簾蓋:“梨花盡去,斜陽滿地,青色煙舊。”
5.秋天:常用來表達寒冷、衰敗、荒涼的心情。阮籍《詠懷》:“秋風吹藿香,起於此。是嚇老的那壹天,我們面面相覷。賣濁酒自杯,見黃花。”(悲秋)
6.鵝:想念家鄉,表達對親人音信的期盼。方悅《博普普》:“秋天,雁落客側。”
7.登船:這是壹個人的動作形象,用來表達思鄉、懷舊等多種情感。杜甫《登高》:“花,高如我窗,傷遊子心,因我從這高處看,處處悲。”
8.折柳:表達無盡的離別之情。劉奇莊《揚州送人》:“思君折柳淚武昌樓。”
9.別離:表達對祖國的眷戀,感嘆故土的淪陷。柴王《多觀樓》:“昔日風景最多,今人偏留憂。”
10,南浦:表達離別的悲傷。齊安德宇《寄黃河令》:“片航南浦留愁結,古道河梁不思命。”
11,曹純(曹芳):表達思念和離別之情。王昌齡《出塞》:“寒雁春歸,出破草。”
12,馮:表達牽掛他人與離別的傷感。李白藥《途中談》:“見衡陽雁傷江上楓。”
13,浮雲:奸詐勢力的象征。李白《南京登鳳凰臺》:“天上之光與我之間起了壹朵雲,把他的城市藏在我憂郁的心中。”也用來表現流浪者的流浪。李白《送別友人》:“我將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
14,轉朋:表現了漂泊的孤獨與悲傷。王維《闖關東》:“征彭出,歸雁入湖田。”
15,水:最常用的意思是時間的流逝。李白《入酒》:“妳不看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而入海洋,壹去不復返。”
16,月亮:月亮是最常見的意象之壹,既有契約的含義,也有非契約的含義。約定俗成的含義主要包括團圓和向往,故鄉的象征,永恒的象征,美好的象征,以及淡然處之、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懷。劉畫《思》:“美人不相逢,明月空於簾。”張文廣《清懷小法》:“月色照他處,萬裏江聲如故國。”劉禹錫《石城》:“舊日淮水之東,夜來女墻。”蘇軾《蘇望湖樓重逢》“新月如美人,出海初顯色。”王維《深山秋夜》:“松樹林裏有月光,小溪裏有水晶石。”
以上都是常見圖像的常規含義。這些常見的意象在詩人的作品中也會有非常規的含義。同時,詩歌更多的是詩人即興創作的意象,意義並不常規,需要從具體的作品中去感受和把握。
註意這首詩的最後兩句。
這是壹種常見的寫詩和散文的方式。古詩詞往往在兩段的結尾標明主題,閱讀時要註意。
杜甫有絕句:“江藍鳥過白,山青花焚。今春又見,何時是還鄉之年?”看前兩句,只是用鮮艷的色彩寫出了美麗的景色,感覺如何還很難確定。最後兩句話點出了詩人的鄉愁。詩人過著流亡的生活,年復壹年,思鄉心切,不知何時歸來,心中多麽痛苦。從這最後兩句可以看出,這首詩用的是歡樂場景寫悲傷的手法。
再比如劉禹錫的詩《秋風》:“秋風來處,蕭蕭送雁。來到庭樹,孤客先聞。”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關於秋風大雁的,已經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了遊子的鄉愁。最後兩句直接寫獨自在外的客人先聽到颯颯秋風吹庭樹,把全詩的主旨說清楚了。
再比如李的《讓我們做個相》。李在唐天寶元年擔任左相,天寶五年被奸臣李排擠。為此,他寫下了這首詩:“避先賢於初,別說了,樂而勝杯。”要問門前的客人,今天要來幾個?“詩中避聖賢即讓聖賢,喜則愛飲酒。苗偉借用《三國演義》中苗偉好酒的典故,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聖人”。這首詩的後兩句直接描述了世界的寒冷。以前是客人,現在怕被牽連,不敢再上門。最後兩句話說明了詩人對這些惡棍的鄙視。
以上介紹的方法,可以作為讀詩的參考。當然,理解詩歌的根本方法是多讀多讀,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到壹些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