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天山五月下雪,大陸五月盛夏。然而李白寫的五月卻在果醬之下。在天山,妳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很不壹樣的。天山與世隔絕,終年積雪。
功能:這種內陸與要塞同季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到,表達了“寒冷”的氣候,也隱約透露出詩人心境的波動。
2.折柳,即“折柳”,是古樂的名稱,多為傷春離別之詞。詩歌中用這個典故有什麽作用?
表達了作者內心包含了壹層蒼涼和苦澀。
3.詩的頸聯寫的是壹種怎樣的場景?
五月的山裏還飄著雪花。
看不到花開,只有刺骨的冷。
笛子奏折柳曲,何處尋柳綠春。
4.這首詩結尾表達的主體是誰?這向他展示了什麽精神?
對聯《我願彎刀斬樓蘭》講的是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了詩人上戰場為國殺敵的誌向。“直”和“願”兩個字相互呼應,語氣強烈,壹組聲音,噴薄而出,自有藝術感染力。
五六句話緊密地發揚了前面的意思,寫出了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鈴(如鐃鈸、手鐲),擊鼓齊步走,不進則退。寫“金鼓”會烘托緊張氣氛,使軍紀嚴肅。光說“肖戰”就是整天行軍打仗。晚上只能抱著馬鞍睡午覺,尤其是軍旅生活的緊張。本來晚上睡在玉鞍上可能更符合軍人習慣,不說“枕”就容易“抱”,緊張感特別突出。似乎壹旦報警,“抱鞍”的人就可以翻身上馬,奮勇出擊。用四句話寫“可能”使它快四點了;這兩句話只寫了壹個“黎明”和壹個“夜晚”,並沒有描述壹整天的生活,也是泛泛而談。全篇只用這兩句作為對仗,形式嚴謹適合內容嚴肅,增強了表達效果。
以上六句都是邊塞生活的艱辛。如果有怨恨,最後兩句突然變了,聲音和語氣突然變了。這裏用的是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於樓蘭王(西域名)貪財,多次包庇、殺害出使西域的漢使。傅介子被霍光派往西域斬首樓蘭王,為國建功。這首詩的後兩句表達了邊塞戰士的愛國激情:“我願把劍插在腰下,直斬樓蘭。”“願意”和“直”這兩個字,語氣切入,大方到足以啟發整篇文章。這是壹首詩的點睛之筆。
強有力的結尾,離不開前六句的反面對比。沒有這麽硬的背景,表現出這麽突出的精神是不夠的。“總是為後兩種語言寫前六句”(王夫之),所以這首詩極其蒼涼瑰麗,意境渾渾。壹開口就大膽言論,覺得自己軟弱。這種寫法類似於“黃沙百戰穿金甲,斷樓蘭不還”這句話。這首詩不僅風格獨特,而且對仗也不落俗套。“法體中,飛投姚勢,運遠奇思”(姚鼐語),自然是五律之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