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希伯來人是叫以色列人,後來叫猶太人嗎?

希伯來人是叫以色列人,後來叫猶太人嗎?

對於希伯來人來說,猶太名字是希伯來語,是古代猶太人或古代以色列人的稱謂。他們是中東的壹個閃米特人團體。他們最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島南部,放牧牛羊,以水草為生。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們越過沙漠邊緣,向北遷移到兩河流域,在南方定居,征服了蘇美爾人,發展了巴比倫文化和蘇美爾文化。公元前1800年左右,他們從兩河流域沿著“肥沃的新月”向北部和西部遷移,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被稱為迦南地區。當他們從幼發拉底河流域來到迦南時,迦南人稱他們為哈比魯,意思是“河那邊的人”,後來他們的文字變成了希伯來語。以色列以氏族時代的第三代族長雅各命名。當雅各在兩河流域的嶽父家發了財,回到家鄉後,有壹天壹個天使來和他摔跤。雅各勝利了,天使叫他改名為“以色列”,意思是“與諸神角力”,於是他的子孫自稱“以色列人”。王國時代劃分後,北朝稱為“以色列王國”,南朝稱為猶太王國。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2年滅亡於亞述,成為“失落的十民”。可能被其他民族同化,融入其他民族。猶太王國於公元前587年在新巴比倫滅亡。所幸死而不絕。他們被分成區,住在緊湊的社區裏,這很容易管理。他們半自治,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官;可以成家立業,買自己的房產;可以自由經商,有的還成了富翁。從此,猶太人被外國人稱為“猶太人”。壹開始這個稱呼帶有歧視性,但是時間長了,習慣上叫他“猶太人”,也就沒有歧視了。在我們國家,他們被稱為猶太人已經200年了,習慣成自然。有人提出,這個翻譯不合適,帶有輕蔑的意味,不如改成“猶太人”。然而,最早翻譯“猶太人”這個名字的人是19世紀早期的西歐人。他們在翻譯“猶太人”這個名字時,只知道音譯,忽略了其他歧義。唐朝的基督徒把希伯來語翻譯成石虎,宋朝的開封猶太人把以色列翻譯成幸福生活,19世紀初的歐洲人把猶太人翻譯成猶太人,這些都不帶任何意義,更談不上褒貶。

希伯來文化的榮耀希伯來民族是壹個小而奇特的民族。就領土而言,它只和中國最小的省份海南省壹樣大。但是文化和我們國家壹樣,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他們有壹個珍貴的古代圖書館《聖經》,流傳至今,與中國、印度、希臘名著並列為影響最深遠的四大古代文學圖書館之壹。如果把古代世界分為四個文化圈,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代表,印度是中南亞文化圈的代表,希臘是歐洲文化圈的代表。希伯來語是中東文化圈的代表。中東,從地中海東岸到兩河流域,即西亞和北非,以“新月沃地帶”為中心,被稱為“古代文明的搖籃”,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古代文明強國,稱王稱霸。比如埃及、巴比倫、亞述、腓尼基等。,都產生了輝煌的文化,橫行壹時。以色列這個小國,經常被他們欺負、剝削、奴役、俘虜或驅逐,吃了很多苦;但是他們頑強、自信、立場堅定,很多時候在山窮水盡的時候,突然看到了另壹個村莊,然後依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保存了自己現有的文化,並進壹步吸收別人的文化,發展壯大了自己的文化。因此,小小的希伯來民族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盡可能地吸收鄰國的古文化並匯聚其成果,以輝煌的“希伯來文化”代表中東地區的文化圈,在世界古文化中大放異彩。另壹方面,它的鄰國,曾經著名的文明古國,現在都失傳了,他們的古文化早就中斷了。只留下了金字塔、石像、空中花園、田童古塔的廢墟,以及石碑、瓦片、殘破的古跡供後人憑吊,沒有系統的文化著作流傳下來,但希伯來人民留下了壹個宏偉而龐大的。公元70年被羅馬摧毀,被迫流亡人間近2000年,如今卻奇跡般地復興了國家。它的人民文化素質還是很高的,各個文化領域都有傑出人物,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卡夫卡等。,他們的連續成績所向披靡。

在古代,以色列人的才能在詩歌、文學和音樂方面得到發揮。聖經、偽經、死海古卷等珍貴的圖書館3000年來壹直吸引著世人的目光,讀者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但在古代,以色列人在科學上默默無聞,沒有創造任何奇跡。連壹座大橋也沒建,壹條著名的水道也沒建。所羅門建造的豪華宮殿由腓尼基人提供材料和技術人員。然而現在,以色列人科學發達,才華橫溢,令人驚嘆。以色列每65,438+000居民中有65,438+035名科學家和工程師,而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分別為70、65、48和28人。1987年,以色列每1000勞動力中,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發表論文81篇,約為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2倍,日本的4倍多。

看來,以色列已經成為壹個科學強國,其研發支出高於美、日、德、英、法等七大工業國,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3%。其發展的未來更是難以預料。

希伯來民族主義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走出去,站穩腳跟”。“走出去”是冒險和創新的精神,不滿足於現狀。“立場堅定”就是不忘自己的根,不向惡勢力投降,堅持原則,保持祖先的傳統習慣和戒律。“走出去”和“站穩腳跟”看似矛盾對立,但在實踐中卻是對立互補的,這也成為猶太人和希伯來文化的特征。在古代,他們很早就擺脫了崇拜木頭石頭的低等宗教,率先進入了哲學的高等壹神教,用詩歌、音樂、文學等高度藝術化的手法,創造了傳誦於世的《聖經》奇妙圖書館。在現代,它在科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這些都是他們“走出去”冒險和創新精神的成果。

他們這個小民族,從壹開始就生活在各種古文明的欺淩下,特別是掙脫了古埃及的長期奴役,以《出埃及記》為史詩巨著,在摩西和約書亞的領導下戰鬥了40多年,在馬斯特斯領導的軍事民主制度下奮鬥了200年,達到了大衛統壹王國的黃金時代。

當猶太王國於公元前587年在新巴比倫滅亡時,人們把他們的豎琴掛在柳樹上,寧願保持沈默,也不願為他們的敵人唱錫安之歌。並信誓旦旦:若為敵彈琴,願這只手幹枯;如果妳忘記了錫安,為敵人歌唱,那就讓妳的聲音僵硬,再也唱不下去。

公元前2世紀,希臘化時期,希臘政權的安條克四世希望猶太人希臘化,實行暴政,強迫他們吃從未吃過的獻祭豬肉。以利亞撒,壹個堅定的老人,拒絕吃飯。敵人撬開他的嘴,塞進豬肉。他寧死不屈,吐出來自動走向刑場。負責祭祀的老神父是他的老朋友。他偷偷對他說,我用羊肉代替豬肉。如果妳像吃豬肉壹樣吃它,妳可以避免死亡。他說:“這種欺騙不適合我這個年紀的人。人們會認為我已經90歲放棄了信仰,我只多活了壹點點時間,卻給自己帶來了屈辱和恥辱。我也會給年輕人樹立壹個壞榜樣,誤入歧途,白白活了這麽大的年紀。”他英勇犧牲,為青年樹立了榜樣,為民族留下了榮耀。另壹位母親和七個兒子也以這種方式死去。六個兒子死了。輪到小兒子的時候,仇人認為母親最疼愛小兒子,就讓母親勸小兒子聽話,吃豬肉。母親掙紮了壹會兒,用希伯來語對小兒子說:“像妳的六個兄弟壹樣勇敢地死去,我復活的時候會把妳們壹起帶回來。”小兒子死了,母親直接上刑場死了。

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猶太人對羅馬帝國的最後兩次抗日戰爭失敗時,最後壹個陣營的守軍馬薩達和貝爾塔德堡全部自殺,無人投降。這樣的民族氣節,雖敗猶榮。

公元70年,首都耶路撒冷被毀,國家思想中心聖殿被毀,聖經被燒,猶太禮儀被廢,沒有政權,沒有土地,沒有文化,國破山河盡。135的失敗導致了更大的災難。猶太人被殺害,被驅逐,散落在世界各地1700多年。經過1700多年的流散生活,沒有祖國和法律的保護,到處都有人被驅趕、被殺害、被侮辱。但是,以摩西傳下來的壹神教信仰和法律為紐帶,他們在精神上仍然有著不朽的民族靈魂。走出去站穩腳跟後,歷經磨難仍能恢復希伯來語和希伯來文化的特色,回到祖先的根據地,建立新的以色列國。

猶太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根,永遠記得自己的根,毛亞伯拉罕;海外華人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有德之人,絕不會背叛祖國,認賊為父。

希伯來牧師、先知、拉比等。不斷鼓勵和敦促他們不要忘記捍衛上帝,摩西的法律和傳統的戒律,作為維系國家生活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