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
作者:馬致遠(約1250—1324)東麗,多為北京人。年輕的時候,我熱衷於成名,卻不以仕途為榮。後來隱居在杭州。從事雜劇工作,與關漢卿、白仁福、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嶽陽樓記》、《秋宮孤雁》。其散曲豪邁飄逸,被譽為“元代第壹”。這首《清沙》。秋思是最著名的。袁與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定格》這首詩稱這首歌為“秋思的祖先”。王國維評價《人間詞話》:“廖廖數言,得盛唐奇景。如果妳有壹個元和壹個代詞,妳就不能這樣做。”古曲譚也稱贊它“直到現在”,“明人最喜歡模仿這首歌,但最後又不那麽自然,所以我覺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lt清澈的沙子。《秋思》是馬致遠散曲的代表作之壹。這首詩只有五句28個字。它的語言極其簡潔,但容量巨大。寥寥幾筆勾勒出壹幅漂泊遊子的思鄉圖,生動傳達了漂泊遊子的心聲。它寫出了秋光的秋色,也寫出了人們的心情和感受。它以“秋”染“思”,以“思”映“秋”,緊緊扣住“思”字,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天下淪落人”的悲涼、抑郁和無法回避的“斷腸”之情。
第壹句“壹枝枯藤老樹昏啼”,形象地描述了深秋和深秋黃昏的景色和環境。深秋,萬物皆寒,青藤雕零,黃葉全無。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壹只烏鴉蹲伏著,在傍晚的寂靜中,它不時發出幾聲嘶啞的叫聲。這裏的“老”字,不僅指樹的年齡、枝條、形態,還形容秋天樹木無葉的飽經風霜的淒涼狀態,從而透露出當時斷腸人的心情和經歷。“昏啼”的“昏”字也有兩層意思,壹是黃昏;二是描寫烏鴉覓食壹天,黃昏時虛弱無精打采。幸運的是,它已經找到了棲身之所,它困倦的模樣在遊子眼裏是可憐而甜蜜的。因為他們畢竟還有個“窩”!
第二句,在沈重到幾乎難以呼吸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小橋流水。”我看到壹座小橋,橋下的水很美,潺潺作響,隨意的有幾間小屋,小屋裏裊裊升起的炊煙,顯得那麽祥和溫馨。這壹切使流浪者的眼睛明亮起來,但馬上就暗淡了。他的孤獨與這份溫暖是如此格格不入,而他所期待和看到的,恰恰是他得不到的!這裏的“小”不是橋的大小,而是視覺形象方面的“小”。《流水》只寫水的運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也是因為水很遠。在構圖上,《流水》與《小橋》的樂章正好相反,動靜皆宜,無聲的樂章更為寧靜。“人家”這個詞用得很奇妙。因為距離極遠,又是黃昏時分,房子和人都分不清楚。只有當廚房煙囪冒出的煙四處繚繞時,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才會被告知這是壹座有人居住的房子。這句話全是用遠視看到的,既拓展了風景,又微妙地傳達了生活在故鄉的遊子的情懷。於是,出現了“舊路西風瘦馬”的畫面。在壹條長長的黃塵和颯颯秋風的古驛道上,壹匹瘦骨嶙峋、疲憊不堪的馬緩緩而行。壹條古道。人們立刻會認為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這樣的“瘦馬”走過這條古道,敲響了讀者心中那根通向遙遠過去、與古人共鳴的琴弦。“瘦馬”二字在整首歌中占有重要地位。秋高氣爽草長鶯飛的時候剛剛過去,按理說馬不應該“瘦”,但是作者在這裏把馬和自己比,寫馬幫助人,馬越來越瘦。壹匹馬很難承受離家流浪的痛苦,壹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騎在它背上更難堅持。
前面都是地上的風景,然後作者提筆畫了“夕陽”的天空,為地上的風景畫了壹個紅色的晚霞作為場景。夕陽的余暉,容易讓人感到憂傷和難過,只是“向西走”,更添壹層迷茫。《夕陽西下》《昏鴉》《西風》指出時間緊迫,已是黃昏,正是遊子歸鄉的季節,但此時仍有“天涯何處無斷腸人!”此時此地,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麽不讓無家可歸者感到悲傷呢?壹首《斷腸》將“天涯淪落人”的不可言喻的感情和痛苦傳達的淋漓盡致。
馬致遠正是用這樣壹首短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描述的內涵,生動地刻畫了壹個遊子悲涼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