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有《紀念碑》、《七根火柴》、《誰是最可愛的人》、《金鉤》等“紅色”元素。我也是看著這些課文長大的,現在我自己也是老師。課堂上我會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聚焦革命戰爭年代中國* * *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感受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結合劉胡蘭的故事、小傑的雨的故事、黃繼光的故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無數革命者為新中國的曙光獻出了生命。
學習部在編六年級語文第壹冊《瑯琊山五壯士》和詩集《七律:解放軍占領的南京》《七律:長征》時,我著重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之所以從壹個勝利走向另壹個勝利,是因為它為貧苦人民而戰,為人民謀幸福,自然贏得了人民的充分響應。《瑯琊山五壯士》中的“馬寶玉”,為了群眾和部隊的安全,哪怕是犧牲,也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任務;“七大定律中的百萬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人民解放軍“為了渡過長江,解放全中國,殲滅和戰勝壹切抗日敵人,進行了英勇而堅決的戰鬥。
讓學生在欣賞人物、了解史實的過程中增強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對祖國未來的信念。讓“紅色”的基因根植於學生的血液中,讓學生從小就有“紅色”的概念,就像那個想要紅色五角帽的孩子壹樣,“紅色”的基因就會代代相傳!就像《中國人民國歌》裏唱的那樣:“不願做奴隸的人,用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在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迫發出最後的怒吼,起來,起來,起來”。我們需要壹代又壹代地唱響它,把它傳承下去,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