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出生於公元712年,他生活在唐朝這個由盛轉衰的時代。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前的唐朝,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全過程。他目睹了人民的貧困,體驗了脫離人民的生活。所以他的思想,他的行為,都和那個時代息息相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壹,杜甫的個性
?對現實的態度是構成杜甫人格的重要因素。無論現實多麽黑暗,政治多麽腐朽,社會多麽腐朽,杜甫絕對不會是袖手旁觀,他會大膽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揭露事實。那種不顧個人安危,直面現實,迎難而上的堅持、坦誠和勇氣,在他的詩歌中也經常體現出來。
強烈的樂觀主義是杜甫個性的另壹要素。杜甫雖然悲觀,但他不是悲觀主義者。無論時代多麽糟糕,無論他多麽不幸,杜甫都不會放棄自己的理想,也不會喪失信心。這種樂觀豁達還會滲透到他的詩歌中,比如《北伐》:“遇到的都是傷,呻吟更多的是流血”,描寫的是路上遇到的人,很多都受到了創傷,在痛苦和流血中呻吟。“床前兩個小姑娘補的時候都過膝了。”床前的兩個女兒,打著補丁的舊衣服剛過膝蓋。面對這種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局面,杜甫依然不氣餒。“仰望天空的變化,感覺惡魔氣息明朗。”仰望天空的變化,感覺惡魔正在被消滅。永遠對國家有信心。
杜甫的樂觀精神絕不是盲目的,而是清醒的,是與面對現實的精神緊密結合的。杜甫總是把希望寄托在政治改良上,而不是把理想建築在壹個世外桃源裏。
熱愛生活是杜甫人格的第三要素。壹方面,杜甫盯著生活的陰暗面,不加粉飾地揭露出來;另壹方面,他最擅長發現生活中光明、美好、善良的東西。杜甫興趣廣泛,在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修養。杜甫對自然有壹種特別的敏感和熱愛,熱愛生活中壹切美好的事物,當然也痛恨那些醜惡的東西:“宋新恨少千尺,惡竹應斬。”這也給了他更大的權力來揭露政治弊端,打擊壹切危害人民的軍閥、官員甚至皇帝。
現實主義、樂觀主義和對生活的熱愛是杜甫人格的寫照,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二,杜甫的詩歌風格
在語言方面,杜甫的詩詞歌賦壹般被認為是“沈郁”的。“沮喪、失意”這個詞準確地概括了他作品的語言。沮喪表現在他的詩歌的深度和豐富性上,而沮喪則是感情、聲調和音節的起伏。試著讀壹讀他的名句“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形容秋天莊嚴、蕭瑟、遼闊的景色,壹擡頭,壹低頭,稀稀落落。我在寫景的同時,深刻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傳達了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感覺。它的境界非常壯麗,它對人的觸動不僅限於歲末的悲涼,還提醒人們生命的消失和有限,宇宙的無限和永恒。通過陰郁悲涼的對話,展現了詩人高超的筆力。
就風格而言,杜甫的詩風格多樣。元稹對杜甫的評價是:“至於子之美,謂之輕薄風騷,是時沈宋奪蘇李,吞曹劉,掩面而謝其孤,雜徐而美玉,古今皆絕。”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所以杜子美人窮貴,極盡奢華,充滿沖淡趣味,清秀幹凈,備有藻華之美態,是其他家族所不及的。”但是,如果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不可能獨善其身。“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我們可以從他的代表作《飲酒八仙歌》中看到杜甫的豪氣。
在格律上,杜甫詩歌的特點是用詞精煉,對仗工整,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如“廣天疾風,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巢,落葉如瀑,我看長河滾滾來”,就是杜甫高超的用詞和對仗的體現。此外,杜甫在體裁上也有很多創新,比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新,在文學創作上也是獨樹壹幟的。
從杜甫詩歌的內容來看,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意義深遠,特別是描寫了人民的疾苦,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悲憫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難,流於龍樹,余詩隱而幾乎無,故稱詩。”到了宋代,結論得出,但詩史的意義不同了。人們認為杜甫的詩是紀實性的詩,可以補證歷史,所以稱之為詩史。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李淵”是他的中心思想,“患難見真情”是他壹貫的精神。他用這些來自問和鼓勵他的朋友。
第三,杜甫人格與詩風的關系。
所謂人格,是指個體獨有的特征和行為傾向的統壹,也稱人格。性格的形成以先天氣質稟賦為基礎,後天環境是決定性因素。杜甫人格精神的形成與其家庭背景有著深刻的關系。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儒家思想的影響、詩歌傳統和個人童年經歷。
杜甫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對孔孟的憂患意識、忠恕之道、仁義慈悲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並能身體力行。他對功名的渴望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強烈關註,也與他的儒家觀念有著內在的聯系。杜甫在接受儒家教育的同時,深受家族詩歌傳統的影響。他的祖父杜沈燕,其文才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受到杜甫的高度贊揚,而杜甫本人從未見過這位祖父。毫不誇張地說,他“撰於中宗朝,仰視書屋,故天下學士今從之”(《入雕賦表》)。他把杜的詩歌成就視為家傳:“先人之詩為歷代之最”(《致蜀僧兄》),還諄諄教導兒子“詩是我家之事”(《宗武誕辰》)。他還說:“法出於儒,心弱而倦”(《我的話題》),認為詩歌創作的規律早在先秦儒家就有了,他的詩文自小就是以儒家經典為依據的。壹般認為杜甫的詩歌技巧與杜沈燕壹脈相承。儒家精神影響著杜甫的人格,尤其是他的詩歌。他的現實和他的樂觀豁達,形成了他陰郁不拘壹格的寫作風格。他“祖師爺詩古”和“法從儒,心疲體倦”的嚴謹執著的學風,是他的詩能達到煉詞鬥法的目的,內容深遠的原因。?第四,杜甫詩歌對後世的影響。
杜甫的詩歌社會內容豐富,時代色彩濃厚,政治傾向鮮明,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被稱為壹代人的“詩史”。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縮影。杜甫也繼承了漢魏樂府的精神,擺脫了樂府古體詩的束縛,創作了許多新詩,死後受到黃凡、韓愈、元稹、白居易的稱贊。杜甫的詩歌也對白元的“新樂府運動”文學思想和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生前及死後若幹年,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贊美和重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藝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杜甫詩歌的價值,這種價值不僅體現在詩歌的藝術性上,還體現在道德的熏陶上。20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杜甫以其豐富的藝術文本和豐富的人格,以其現實主義人格和藝術人格的統壹,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屹立著壹座人格豐碑,在人類精神世界的星空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