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臺灣省近代史

臺灣省近代史

賴和是臺灣新文學的奠基者,同時期有影響的作家有張、和楊。20世紀30年代,臺灣新文學創作迅速發展。1934年,臺灣省統壹組織“臺灣省文學藝術聯合會”成立,有80多位作家參加。楊逵、楊守玉、、盧鶴若、張、吳永福、龍英宗等發表了許多小說和詩歌,其中楊逵的中篇小說《送報人》和吳的小說《亞洲孤兒》是優秀作品。1945 8月15日本投降,臺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從65438年到0949年,國民黨當局從大陸打敗了臺灣省。此後,在特殊的條件下,臺灣省籍文學開始了曲折的發展道路。

50年代初,壹方面臺灣省文壇上反* * *的“戰鬥文藝”甚囂塵上,另壹方面懷舊文學大行其道。張秀雅、孟瑤、潘等。他們都寫了大量的關於故鄉的散文和小說,其中林的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的《失落的》和余麗華的《夢回清河》更是引人註目。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西方經濟和商品的湧入,西方文化和文學思想在臺灣省自由流動。季羨林、秦子豪、、張默、洛夫、雅賢等人大力倡導新詩的現代化,而白先勇、王文星、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則致力於現代派小說的創作。其中,白先勇的系列短篇小說《臺北人》和《紐約客》描寫了來到臺灣省的大陸人和逃到外國的中國遊子的悲慘孤獨的心情。與此同時,臺灣省的鄉土文學創作在50年代中後期逐漸走向成熟。寫了長篇小說《驪山農莊》,而發表了第壹部長篇小說《魯和濁三部曲》。

20世紀60年代中期,新壹代本土作家相繼出現在文壇上,其中陳映真的《將軍壹家》、黃春明的《我兒的大公仔》、龔的《的嫁妝——牛車》等小說名列前茅。70年代,鄉土文學創作進壹步發展。鐘肇政完成了臺灣省人小說三部曲,李喬寫了《寒夜三部曲》。楊、、、宋澤來等作家起步較晚,他們以描寫工人、漁民和農民生活的小說而聞名於文壇,如《工廠人》、《油炸》、《金水阿姨》、《打牛》、《打傻村》等。在此之前和之後,張曉風、嵇嵇、施叔青、李昂、曾心怡的作品大放異彩。20世紀80年代,壹批新生代作家占據了臺灣文壇的主導地位。黃凡、王、、、、顧、、袁瓊瓊、蘇維楨、蕭颯、廖惠英、、等,他們的創作方法多種多樣,從多方面反映了臺灣地區的社會面貌和民眾心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臺省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NTD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出口產業逐漸失去比較利益和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迷,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因此,在1986中,臺灣省當局提出了經濟轉型的自由化、國際化和制度化,進壹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將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了通信、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儀器及自動化、航空航天、先進材料、特殊化學品及醫藥、醫療保健、汙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臺灣省經濟在自由化和國際化方面取得了壹定的進展,產業升級也初見成效。目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產值已躋身世界前列。臺灣省出口市場的重心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出口占比從1984的48.8%下降到1995的23.7%,對亞洲出口占比從1988的32.8%上升到1995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交通運輸產品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累計1995,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

臺灣省經濟雖然人均GNP較高,但內需市場狹窄,自然資源少,科技基礎薄弱,制約了其發展,形成了“淺碟經濟”的特點。這壹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高度依賴。從65438年到0980年,臺灣省經濟發展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出口貿易依存度為47.89%。1995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出口貿易依存度為42.36%。近年來,臺灣省產業升級雖取得壹定成效,但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比如集成電路芯片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壹關鍵技術仍主要依賴發達國家。因此,臺灣省產業升級雖然取得了進展,但整體產業技術沒有取得突破,產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弱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臺灣省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外部環境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年來,臺灣省經濟保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發和貿易創造的效應大於技術創造。

長期以來,臺灣省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稅收年增長率從1992年的19.7%下降到1996年的-2.8%。與此同時,各級國庫和“國庫”支出快速增長,從1993年的3.0%和0.1%分別增長到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結構中,軍備支出在財政預算中占很大比重。如1996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不包括購買軍火的特別預算)占22.1%;如果包括行政支出,非生產性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財政收支的不平衡增長導致了財政赤字的不斷擴大。1992年財政赤字為新臺幣2946.92億元,1995年增加到4889.20億元。日益惡化的財政狀況限制了臺灣省當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財政能力,重大公共設施建設進度壹再拖延,導致臺灣省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為了解決財力不足的問題,臺灣省當局采取了發債的辦法,發債額迅速增加,占年產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18.0%增加到1996年的52.4%,占GDP的比重從2.9%增加到8.2%。公共債務比例過高增加了通脹壓力,導致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惡性循環。

臺灣省的經濟發展也受到島內激烈內部紛爭和兩岸關系不穩定的影響。近年來,臺灣省政黨紛爭異常激烈和頻繁,極大地影響了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也成為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壹;再加上猖獗的“黑錢政治”,很多重大項目的進度和質量都受到了負面影響。同時,臺灣省當局推行的分裂政策造成了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臺灣省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臺灣省的意願。

臺灣省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和經濟結構問題。雖然臺灣省當局采取了壹些相應的措施,其中壹些是有幫助的,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