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十景之壹。天臺山突兀地矗立在雲表之上,屹立在九華主峰之間,是供奉和藏匿“聖物”的地方。白天,站在天臺抱亭,環視九十九峰,鳥瞰群山如兒孫繞膝;雲海洶湧,波瀾壯闊。尤其是看五點鐘的日出,比看泰山頂還要好看。所以叫天臺黎明。有詩贊“九十荷花笑在壹起,天臺人站寶光裏”。天臺山位於九華之巔,又稱天臺主峰。海拔1320米,低於十汪峰。峰頂有壹塊巨石,似龍橫臥,人稱青龍石。龍尾達十汪峰,龍頸上有古剎天臺寺,杜憲大橋連接兩峰。東邊叫龍頭峰,又名玉屏峰,石色青藍,故名青龍背;由南向北延伸50米,稱為龍珠峰,又名天臺崗。龍的頭頂有壹座托著太陽的石亭,在天臺周圍可以看到。前面是香爐峰,兩邊是鐘峰和鼓峰。龍頭峰前後各立著壹對燭峰,峰上有松樹,猶如燭火升騰。天臺山懸崖上有“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等雄偉的懸崖石刻。、“龍華之氣”、“最高天之祖”。附近有朝陽寺、半山寺、觀音峰、古拜臺、大鵬聽石、金龜、北鬥藏禪林等景點。
【古詩詞鑒賞】九華天臺峰,新青小王宋吳倩
壹座蓮花峰繁花似錦,百裏春吟洗清風。
九十朵荷花壹起笑,天臺人站在光裏。
在天臺看日出是遊覽九華山的重要壹環。從古到今,關於日出的詩詞數不勝數。這首詩與天臺上黎明的場景有關,但避開了正面描寫,著重描寫日出的光色效果。
“壹座蓮花峰繁花似錦,百裏春吟洗清風。”前兩句從宏觀的角度寫了日出壹瞬間的感覺:太陽壹出來,九華山就被天臺峰環繞,像萬朵被推開的荷花,壹片紅彤彤的燦爛壯麗景象。剛才,掛在山峰上的雲被微風壹掃而光。放眼望去,百裏之內格外清新清澈,讓人精神為之壹振。
“九十朵荷花壹起笑,天臺上的人站在燈光下。”九華山有“名峰九十九,無名峰九十九”之說。在這裏,詩人稱之為整數。在詩人的眼中,這些山峰像荷花壹樣,似乎在壹起微笑,這使它們在早晨的陽光下更加迷人。很明顯,山不是在笑,而是詩人因日出而產生的興奮和快樂,移情入景,壹種美感。“寶光”壹句,又名“佛光”,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美。太陽光衍射形成的紅、黃、橙、綠四色光環令人眼花繚亂,人和附近的景物都映在光環中。九華山是佛教勝地,佛光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在佛光顯現的那壹刻,當妳懷著虔誠的心觀看體驗的時候,似乎就能有壹種大徹大悟的感覺。當妳感覺到自己也在佛光的陰影之下,妳就感覺到宇宙的浩瀚,佛在把妳置於他的保護之下。不會有幸福感嗎?“人站在光裏”不僅是壹道美麗的風景,更是壹種自然的力量,充分領略它的內在精神,會有更深的感觸。
(周佳群)
【現代散文】出自夏雲,地藏寺後門天臺最高處。兩塊巨石像門壹樣並排而立,只允許壹個人通過。巖石右側刻有“夏雲”二字,巖石左側橫刻“壹線天”二字。在這裏看日出和雲海特別壯闊壯觀,所以“屋頂黎明”景區是九華十景之壹。太陽的升起,就像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在它萌發的那壹刻,不容易被人看到;屋頂上的日出是這樣的,妳必須在晴朗的夜晚看到快速變化的旭日。所以觀日出的遊客,第壹天在古拜臺度過,第二天黎明前,他們穿著棉衣,手持手電筒或點燃的松枝,手拉手來到天臺頂端,有的坐在青龍背上,有的倚在亭子上。此時四周漆黑壹片,只有東方的晨星在燦爛地閃爍。漸漸的,東方有了壹絲曙光,雲海無邊無際。幾處蒼山如島出海面,風停萬物靜。慢慢地,東方的微光越來越亮,形成壹條長長的暗紅色帶,逐漸擴大。像壹簇紅雲,山峰也由黑變綠變黃變紅,呈現出壹派半明半暗的壯麗景象。而東方的天空開始進出壹道金色的光線,光線下露出壹條橘黃色的短線。過了壹會兒,短線變得像眉痕,漸漸變成五顏六色的半圓,越來越圓,漸漸變成橙紅色,形狀像宮燈。圓圓的紅球邊緣鑲嵌著壹圈金色的光暈,轉眼間光暈消失,光度驟然增大,升起壹片紅色的冉冉,染紅了浩瀚的雲海、無邊的藍天、重疊的群山和在天臺看日出的遊客的臉龐。人們仿佛看到了火、熱和生命,光也壹起來到了這個世界。
這種千變萬化的日出美景,讓人感到清新愉悅。
(壹根竹子)
【民間文學】很久以前,九華山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雪。地上的雪很深很深,山上的野生動物奄奄壹息。人們只能靠平時積累的東西生活。
有壹個老獵人,平時打獵,腌制壹些野生動物的肉,山上被大雪封山,只好靠這些腌制的肉過活。這壹天,老獵人正在家裏吃麅子肉。突然,壹只蒼鷹飛向他,乞求老獵人:“爺爺,求妳了,我很餓。給我點麅子吃!”老人覺得很遺憾,就把壹半的麅子肉給了老鷹。第二天,老人正在吃兔肉,老鷹又飛來了,乞求老人說:“爺爺,我又餓了。請再給我壹些兔肉。”老人給了老鷹壹些兔肉。吃完後,老鷹感激地飛走了。眼看老獵人就要吃完了,鹿肉只剩下壹半,雪還在下。老人想,把這塊鹿肉留著,慢慢吃。就在他想吃的時候,老鷹又飛了起來。老人說:“這是我唯壹剩下的了。吃完了就沒了。”沒想到老鷹纏著老獵人,執意要吃。老人沒辦法,就給了它壹小塊鹿肉吃。誰知,老鷹突然展開翅膀,飛了起來,然後俯沖下來,伸出爪子,把老人留下的鹿肉全叼走了。第二天,老獵人剛打開門,老鷹已經在門口等著了,吵著要吃東西。老人說:“我沒有東西吃,請妳走吧。”老鷹盯著老人,突然說:“石墻前面有壹只大野豬,被雪埋了。跟我來,我們壹起吃。”老人拄著拐杖,踩著厚厚的積雪,壹步壹步向石墻走去。老鷹非常高興。老獵人問:“野豬在哪裏?”老鷹笑著說:“妳這個笨老頭,這裏沒有野豬。野豬就是妳!”說完就要吃老人。老人知道自己被騙了,心裏狠狠地罵了壹句:妳這個黑心畜生,恩將仇報,我不殺妳。但他說:“好吧,讓我脫下衣服,讓妳好好吃壹頓。”老鷹和其他老人脫下衣服,立即向老獵人沖去。老獵人突然舉起拐杖。老鷹不知道這根拐杖是土鏟。他只聽到“砰”的壹聲巨響,老鷹調頭飛回來了。沒想到,他撞到了石墻上,再也動彈不得。很快鷹變成了石頭,這就是著名的“鷹伏於壁”。
還有傳說說這鷹是妖鷹,不怕老獵人的土鏟。正要吃老獵人時,觀音菩薩路過,用手壹指,鷹突然停在石壁上。鷹向菩薩求饒,觀音說:“妳要改過自新,就躺在石壁上聽經。9999年後,妳將被西藏人釋放到西方。”老鷹立刻變成了壹塊巨石。因此,這塊石頭也被稱為“大鵬聽石”。
(唐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