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福州,她正看著月光,獨自從她房間的窗口看著它。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詩歌和散文欣賞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之亂入侵潼關,杜甫攜妻兒逃往漳州(今陜西省富縣)羌村居住。七月,肅宗駐靈武(今寧夏)。杜甫八月離家,北上兗州(今延安),企圖到達靈武,為平叛工作。但當時叛軍勢力已經擴張到漳州以北。他離開後不久,就被叛軍抓住,並在秋天後被送往長安。望著月亮,想著家,寫下了這部傳誦千古的名著。
題為《月夜》,作者看到了長安的月亮。如果從自身出發,就要寫“今夜長安月,客只獨看”。但更讓他擔心的不是他失去自由和不確定的處境,而是他的妻子對他的處境有多擔心。於是,我深受感動和感動,直接寫下了“遠在福州的她在看月色,獨自從她臥房的窗口看”。這已經穿過了壹層。我壹個人在外面,當然是壹個人看月亮。妻子身邊還有孩子,為什麽要“壹個人看著”呢?”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回答。妻子望月,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壹點的孩子經驗不足,不知道如何“憶長安”!妻子的“記憶”與小兒子的“記憶”形成對比,突出了“獨立”二字,又到了另壹個層次。
122對聯裏的“惜”和“憶”兩個字,不要輕易滑落。而這個要和《今夜》《壹個人看》聯系起來唱。明月當空,每月可見。單獨看,尤其是今晚,自然意味著過去壹起看,未來壹起看。未來的“壹起看”留到最後。以前的對聯裏暗含“壹起看”。“在遙遠的福州,她在看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這不是明擺著透露他和妻子曾有過“觀看月”和* * *“回憶長安城”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在安史之亂之前,作者在安達被困了十年,和妻子相處了壹段時間。和妻子饑寒交迫,壹起在長安看明月,自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長安失陷,壹家人逃到羌村,他們很難和妻子壹起在漳州“看”月亮* * *“記住長安”!如今身陷亂軍,妻在漳州“觀月”,“憶長安”。那段“回憶”不僅充滿辛酸,還夾雜著焦慮和恐慌。“記憶”二字含義深刻,發人深省。以前和老婆在漳州賞月,“憶長安”。我雖然百感交集,但還是替妻子分憂。如今妻子“獨看漳州月”“憶長安”,“可憐”自己的小兒女天真,只能徒增負擔,如何分憂?“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第三部分通過妻子獨自賞月的形象描寫,進壹步展現“憶長安”。霧濕雲醜,月寒玉臂。我看月亮的時間越長,思念就越深,我甚至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我怎麽能不哭呢?而這正是作者所想象的。壹想到老婆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我就忍不住哭。兩地見月,各有淚點,不能不喚起結束這痛苦人生的希望;所以我以壹首表達希望的詩結尾:“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雙照”而眼淚開始幹,然後“壹個人看”而眼淚不幹,這是暗示。
這首詩通過望月來表達離別之情,但表達的不是壹般情侶間的離別之情。半年後寫的《蜀懷》詩中,作者說:“去年潼關破,妻離子散已久”;“寄書問三川(羌村所在的漳州縣),不知家在不在”;“幾個人都有命?要不要扯平!”參照兩首詩,不難看出“獨自壹人看”的淚水中浸透著世界混亂的悲哀,而“雙照”的光芒中閃耀著宇宙和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清晰可辨。
題為《月夜》,字字映月,“壹個人看”“拍兩張照片”是壹首詩的眼睛。“獨看”是現實,但從反面來看,我只寫我老婆“獨看”了漳州的月亮,“記住了長安”,而她自己“獨看”了長安的月亮,記住了漳州卻被收錄了。“雙照”裏既有回憶,也有希望:我為今晚的“壹個人看”而難過,回憶過去同樣的看法,在不知道的時候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文字簡潔,條理清晰。正如黃生所說:“在這壹點上,沒有必要做詩人!”今夜的壹輪秋月是多麽的皎潔美麗,卻只能在漳州的閨房裏獨自觀賞。我想起了遠處那些可愛的孩子和女孩,可我還是不明白,妳錯過了滿月的長安!夜露很濃。妳的頭發像烏雲壹樣濕嗎?月光如水。妳的玉臂會冷嗎?什麽時候才能依偎著* *享受蒙著面紗的月光?讓月華擦幹我們淚流滿面的臉!
《雨夜給北方朋友的筆記》李商隱
妳問歸期,歸期很難說,巴山夜雨,漫秋池。
當* * *剪西窗燭,卻談晚雨。
欣賞1
壹個朋友和他的妻子說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前者認為李商隱39歲至43歲為東川使的幕僚時曾居巴蜀,而在此之前其妻王已亡。持有人認為,李商隱在此之前已經遊歷了巴蜀。還有人認為是寫給“家人或朋友”的。從詩中表達的激昂思想和纏綿悱惻的情感來看,似乎更適合送給妻子。
打開第壹個題目“君問歸期未定”,讓人覺得這是壹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略了壹大段內容。可以猜測,詩人收到了妻子的來信,希望丈夫盡快回到家鄉。詩人自然希望早日回家團聚。但由於種種原因,願望壹時無法實現。第壹句話就道出了離別的痛苦和思念。
第二句“晚雨玫瑰秋池”是詩人向妻子訴說自己的環境和心情。秋山的雨夜,總會勾起離人的傷感。詩人用這種把人送走思緒的風景,表達了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讓人想象在壹個秋夜,池塘裏滿是水,詩人獨自壹人在屋裏倚床沈思。想著妻子此刻在家的生活和心情;回憶他們以前在壹起的生活;咀嚼我的孤獨。
三四句“何必剪西窗燭,卻談晚雨”,都是對未來團圓的美好想象。心中孤獨的思念,只能寄托在未來。當時詩人回到故鄉,與妻子在西屋窗下竊竊私語,徹夜未眠,以致燭火開花。他們斬斷了花,卻依然有著說不完的別離之情和說不完的重逢之喜。這首詩既描寫了今天在巴山聽秋雨的寂寞,又想象了明天相聚時的幸福。此時的痛苦與未來的歡樂交織在壹起,時空更叠。
這首詩的語言樸實流暢,真摯真摯。《晚雨》在開頭和結尾反復出現,驚心動魄。“怎麽辦”與“未到期”緊密相關,有效地表現了作者歸鄉的迫切心情。
欣賞II
這首詩,唐代萬首詩,題目是《夜雨寄內》,“內”的意思是“我的妻子”——妻子:現在李的詩題目是《雨夜寄北方友人》,“北”的意思是北方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經考證,有人認為是作者妻子王去世後所作,故不是《寄內》詩,而是贈長安友人。但從詩的內容來看,用“寄於內”來理解似乎更準確
第壹個問答,先停頓,再轉折,跌宕起伏,很有表現力。翻譯過來,就是:“妳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日期還不確定!”他旅途的悲傷和回不來的痛苦都湧上了心頭。接下來我寫了此時的眼景:“秋池夜雨起”,已經生動地表現了旅途的愁苦和不歸的痛苦,與夜雨交織在壹起,綿綿密密,落了又落,漲遍了秋池,彌漫了巴山的夜空。然而,這種悲哀和痛苦只是通過眼睛的前景的自然表現;作者沒有說什麽悲苦,而是從這個前景出發,馳騁想象,開拓新境界,表達了“當* * *西窗剪燭,卻談晚雨”的心願。其構思之新穎,確實有點讓人驚訝。但是,如果妳設身處地,妳會覺得真誠、真摯,每壹句話都是自然而然地從心裏流出來的。“當”(when can be)壹詞表達了願望,來源於generate中“君問歸期未定”的現實;“* * *剪刀……”還有“沒話說……”對未來幸福的渴望是由當前的困苦激發的嗎?期待回家後的“* * *剪西窗燭”,此時的妳想家是不言而喻的。希望有朝壹日能和老婆團聚,但說“夜雨”就“壹個人聽夜雨”,沒有人會說* * *語,不明顯。獨自剪燭,熬夜,在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中讀著妻子詢問歸期的信,不難想象他的心情是壓抑而孤獨的。而作者卻跨越這壹切去寫未來,希望在重逢的喜悅中趕上今晚的壹切。因此,未來的歡樂自然反映了今晚的辛酸;今天晚上的辛酸,成了以後晚上剪蠟燭的素材,增添了團圓的喜悅。四首詩,如文字般清晰,如此曲折,如此深刻,如此含蓄雋永,回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話》中評論《雨夜給北方壹個朋友的筆記》說:“料妳半夜坐在閨房裏,要說遠行的人”(白居易《冬日至日上夜思家》),意思是靈魂飛回家。這首詩也是預先飛回家的,太神奇了!“這個觀點不錯,但只說了壹半。實際上,“靈魂”是“預飛回家”的,在回家之前飛回關押的地方,往返壹次。而這種來回,既包含了空間的倒數對比,也體現了時間的循環對比。桂馥在《雜譜》第六卷中說:“看到未來而不是思考未來,有更深的意義。“就空間而言,這是指這裏(巴山)、那裏(西窗)和這裏(巴山)的相互比較。許德宏在《李義山詩集》中說:“妳若回望他,說起這壹夜,此時不動筆,妳也深有感觸。“就時間而言,這是指這壹夜、另壹日和這壹夜的比較。在前人的詩中,有很多寫人在此,思他處的例子。寫的時候想記住今天的人比較多。然而,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如此完美的意境,但李商隱不僅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而且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自己的獨創精神。
2 ■經典賞析——李商隱《雨夜致北方友人》劄記
以上意境的獨創性,體現在構圖結構的獨創性上。“期”字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壹個是問老婆,壹個是答自己;妻子要求催她早點回來,卻感嘆回來日期不準。《晚雨》重新出山,壹個是客中實景,而且是緊巴巴的回答;壹種是回去後談幫助,妻子要從遠處問。並以“怎麽辦”在中間,連接過去與未來,化現實為虛無,開辟想象的境界,使時空的循環控制無縫交融。現代詩壹般都是避免字面重復,但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個視圖,尤其是“晚雨”的再現,恰好構成了音色與構圖的奇妙循環,恰到好處地展現了時空循環的藝術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與寶覺待龍華院》中寫道:“水與要月何時還我?”相逢壹笑泯恩仇(歸來)問月:‘妳什麽時候在中山照顧我?’楊萬裏《聽雨》雲:“歸舟,昔歲留延陵,雨打雨篷,聞得光。昨夜茅草檐下起雨來,夢叫天幕聲。”這兩首詩清秀活潑,各有新意,但從立意和寫法上也明顯受到《雨夜給北方壹個朋友的筆記》的啟發。(霍·)。
欣賞3
這首詩的題目也叫《夜雨寄內》,“內”的意思是“我的妻子”,通常指的是我的妻子。當時李商隱在我們駐東川(今四川三臺)的大使劉忠穎幕府做秘書(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但是他的妻兒遠在長安(今陜西Xi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所以叫北送。
這是壹首簡單的詩。全詩如詞,清晰清新,無趣味,無典故?沒有符號。這在李商隱的詩裏很少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華麗的辭藻著稱。這首詩不過四句話,不過是壹種表達:妳問我何時歸來,我不知道何時歸來。眼下,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裏滿是秋水。什麽時候可以在西窗下夜剪燭與妳談心,再談今日夜雨?
壹般來說,現代詩應該避免字面上的重復。但在這首詩中,作者似乎刻意重復了“晚雨”這句話,晚雨也確實成為了全詩中印象最深刻的意象。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了兩次,卻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
《晚雨秋塘》中第壹次出現“晚雨”是詩人的現實背景,指出了詩人當時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在異鄉獨為異鄉人的情懷寫照。巴山,這裏指的是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壹片未開發的“荒地”。唐代另壹位詩人劉禹錫曾感嘆“巴山是壹片荒涼之地,荒廢了23年”。秋雨綿綿,秋夜漫漫,落寞荒涼之地,詩人生命體驗的悲涼,漂泊的感覺,思念的感覺,就像晚雨,池中的秋水,涓涓滴落,溢滿心頭。
此時,刺骨的秋風秋雨似乎已經浸透了紙的背面,冷入骨髓。然而這時候詩人卻改了筆:“* *何必剪西窗燭,卻談晚雨。”壹幅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淒風苦雨。這裏的“晚雨”是想象中淡淡的記憶——那個霧蒙蒙的清冷的秋夜,似乎只是為了襯托西窗下搖曳的紅燭;巴山上淅淅瀝瀝的雨聲,此時似乎只伴隨著耳邊的低語。同壹個黃昏的雨突然變得如此深情和難忘。也許幸福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和反思。對比過去的不幸或悲傷,能最大程度的呈現快樂嗎?用現在人們常說的壹句話來說,就是“憶苦思甜”。而這裏的李商隱,則是和妻子* * *在西窗剪燭時,依偎在壹起看晚雨。詩人寫下這樣壹首詩,其實是在看此時那個時代的幸福,因為晚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為回憶的背景。他只是想象著,夢想著,在不久的將來,他可以那樣幸福地看待這段時光。但即使只是遙不可及的幸福,詩人也已經沈浸在某種幸福之中。夜色中的巴山,池塘裏的秋水,也塗上了壹層詩意的美。
有人考證,這首詩是作者在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入劉忠穎東川省政府時所作。這時候,詩人的妻子王石去世了(王石死於大中五年夏秋)。也正因如此,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送給在長安的朋友而不是妻子的。然而,李商隱到了子洲,妻子死於第五年夏秋。即使王的死排在第壹,義山的詩排在最後,在當時交通堵塞、信息不暢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個推測是真的,那麽這部《雨夜給北方壹個朋友的字條》真的是壹部悲情之作。如果詩人在《夜雨》中對幸福的遙遠憧憬終究沒能在現實中落腳,那它以怎樣的痛苦結束?這壹切我們今天都不知道,但當我們今天再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會不會被如此遙遠的景色所感動?壹方面天人永隔,壹方面還在深情對視。在那個消息難通的年代,在那個生如死的日子,他們的思想是否比現代戀人的思想更深刻、更真實?
3 ■經典賞析——李商隱《雨夜致北方友人》劄記
我們不知道詩人是否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幸福,他也沒有解釋。然而,他的詩至少描述了即使在夜雨的悲傷中也可以期待幸福的可能性。(資料來源:五輛汽車研究)
欣賞4
南宋洪邁編著的《唐詩壹萬首》中,這首詩的題目是《夜雨》,意思是這首詩送給妻子。從詩中的“巴山”二字來看,這首詩寫的是巴蜀之地。李商隱曾申請入川,擔任東川節度使劉忠穎的幕僚。時間是唐玄宗六年(公元852年)。今年之前,李商隱的妻子去世了。註釋《李商隱詩集》的阿清朝人馮昊認為,詩的題目不應改為“寄內”(因為“寄內的詩都是未知的”),而內容是“寄內”。為此,他把詩歌的寫作時間提前到了兩年(公元848年)。據馮昊考證,李商隱是這壹年廣西(今桂林)鄭亞的幕府。鄭亞被政敵陷害,被貶為跟隨州刺史。李商隱沒有去周迅,而是由水路去了長沙,第二年回到長安。馮昊認為,李商隱曾“漫遊江漢,往返巴蜀”,在歸途上“有壹段巴蜀間的水陸之旅”。《雨夜給北方朋友的字條》是在回家的路上路過巴蜀時寫的。鄰居岑和陳寅恪曾指出,關於巴蜀之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馮昊並沒有說太多。他含糊地說,李商隱此時到過巴蜀,“玩詩,親眼所見,卻無細分。”可見《雨夜給北方朋友的字條》壹般是李商隱寄給妻子的。這種說法似乎需要重新考慮。
李商隱的壹生是不幸的。他壹走上仕途,就卷入了牛與李的朋黨之爭。(牛、牛僧尼;李,李德裕。壹個小團體,壹個官僚集團。)852年,隨劉忠穎去蜀國是不得已而為之。事業多艱難,妻子早逝,心情難過。前幾年他在徐州魯迅正幕府的時候,還挺自得的。“咱們唱軍樂裏的王燦,別把袁明給背了。”到了四川之後,這種樂觀情緒消失了。“三年苦霧江水,不留人管房梁。”(《太初》)他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甚至與同壹個政府的工作人員也沒有什麽交情。《雨夜給北方朋友的壹封短信》,寫得激情澎湃,送“君”的詩,關切地詢問他的歸期,他也期待與“君”壹起“剪西窗燭”。這個“君子”至少有三個條件。第壹,過去比較密集;第二,此刻仍有詩書;第三,我們是靈魂伴侶。從現存的李商隱詩歌來看,有壹個人可以做這樣的“君主”,那就是晚唐詩人文。李商隱在徐州時,文有詩《秋宿寄奉於》。李商隱在四川時,還送了三首詩給文。文的出身比李更為珍貴,是初唐宰相文彥博的後裔。然而,他也受到牛黨令狐懋的排擠和打壓,晚年成為方成偉和的助教。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大概可以說《雨夜北友記》是李商隱在子洲幕府時寫給文的。這樣,我們也許能更仔細地品味詩中所包含的情感內容。
詩的開頭“君問歸期未定”,有壹個無法回避的矛盾。回國的希望和對未來的失望是對立的。哀愁籠罩了整篇文章。表面上看,“秋池夜雨起”是壹個即興點。然而這壹幕卻讓回國的傷感情緒更加生動豐富。巴山,獨在異鄉,是秋,深夜,夜雨。情況本身就很可悲。尤其是“漲秋池”這個詞,連綿的秋雨,把池子灌滿了水。詩人抓住了這幅精美而現實的畫面,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力。似乎秋池中升起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無法擺脫的痛苦。
絕句雖短,但也講究結構技巧。前人說過,絕句壹般很難繼承兩句,還是直截了當、心平氣和地說出來比較好。改變需要很多時間,都在第三句話。這首詩的第三句就表現了這種努力。《何以* * *剪西窗燭》,壹筆壹劃,從現在跳到未來,從巴山跳到北方(長安),用表現現在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 * *西窗剪燭”或許融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舉燭更如夢”的詩情畫意,但卻從情侶變成了朋友,更加深情。“當”字的意思是“什麽時候才有可能”,第壹句話“還沒有”就搞定了,既急切又捉摸不透。感情上,有了前兩句,好像就斷了。
第四句更精彩。《告別晚雨》出自“* * *剪西窗”,是順流而下的壹葉扁舟。在絕句這種短到只有四句的體裁中,用重復句的意思,不可惜,不能不叫大膽。但《晚雨》的再現並不單調,其意義卻曲折而深刻。如果說前壹句的“晚雨”是基於風景,那麽這句話的“晚雨”是基於情懷。它和《西窗剪燭》構成了壹幅溫馨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歸期的向往和對“君”的深情厚誼。這給這首詩增添了歡樂。這種喜悅只是壹種不可預知的期待,所以表現了未來的喜悅,加重了不適時回歸的痛苦。我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緒不斷起伏跳躍,但情感基調始終是和諧統壹的。
李商隱的詩,尤其是他晚年的詩,充滿了感傷的情懷。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和他個人的不幸。《雨夜給壹個北方朋友的字條》,雖然有些快樂的折射,但總體來說,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悲傷很曲折很深刻。“秋池夜雨玫瑰”這句話包含了很多豐富的潛臺詞。看似不是夫妻分離帶來的痛苦,卻真的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對自己人生回顧的悲傷,隱含著對現實的憤怒和絕望。
這首詩是即興創作的,瞬間展現了詩人感情的曲折。語言簡單,遣詞造句沒有任何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詩大多修辭豐富,用典精妙,善於象征和暗示。這首《雨夜給北方壹個朋友的筆記》展現了李商隱詩歌的另壹種風格:質樸自然,但又具有“寄托深沈,措詞溫柔”的藝術特色。(余克坤)
註意事項:
1,巴山:在四川省南江縣北部。
2.* * *洞西窗蠟燭:壹起剪;剪斷西窗下的燭芯。
3、但話:重新開始。
押韻翻譯:
妳問我什麽時候回家,但是我還沒有確定日期。
今夜巴山大雨,秋池雨起。
妳我何時再相聚,剪西窗燭花?
今晚給妳講講秋雨,我痛苦的感受。
妳問我什麽時候回來,但是我沒有決定我的回來日期。
現在我壹個人住在巴山的酒店裏。面對連綿不斷的雨水,我只能看到秋天池水上漲。
我什麽時候能在家西窗下和妳長談,
我在巴山壹個人住的酒店裏,說起了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