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涼州詞:第壹首王之渙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翻譯
黃河仿佛從白雲中奔湧而出,玉門關孤懸在群山之中。
為什麽要用羌笛吹哀怨的《楊柳秋》來抱怨春天的姍姍來遲?春風根本吹不出玉門關。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叫紀靈,漢族,江州(今山西省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悼劍術,詩多為當時樂師傳唱。當時常與高適、王昌齡合唱,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蒼鷺亭》、《涼州詞》等。
涼州詞賞析王之渙寫的這首詩,寫的是邊塞將士的思鄉之情。它蒼涼而慷慨,悲涼而不失力量。雖然極力誇大了戍兵不準歸家的憤懣之情,卻沒有壹點壓抑和苦悶之感,充分表現了盛唐詩人的豁達和曠達。
第壹句“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抓住了俯視的特點,描繪了壹幅動人的畫卷:在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望向西方,仿佛匯入白雲之中。第二句,“壹座孤城,萬仞山”,講的是要塞中的壹座孤城。壹座坐落在邊塞的孤城,依山傍水,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河的磅礴氣勢,勾勒了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處境,為後兩句描寫守軍的心理提供了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突然聽到了羌笛的聲音,而我彈奏的曲子恰好是《折柳》,不禁勾起了駐軍的傷感。古人有離別送禮的習俗。“劉”與“劉”諧音,並贈劉留念。北朝樂府《橫吹鼓角》中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趕鞭,反打楊柳枝。下馬吹笛,憂殺旅人。”歌中提到行人走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之風在唐代極為盛行。由此可見,柳樹和離別有著密切的關系。鎮守邊關的士卒聽到羌笛奏出的《折柳》悲涼曲調,難免會觸之悲而不恨。於是,詩人以豁達的口吻解釋:為什麽羌笛總是奏出“斷柳”的悲調?要知道,玉門關外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所以沒有柳樹可折!說“為什麽要抱怨”不是沒有抱怨,也不是勸警衛不要抱怨,而是抱怨沒有用。“何苦抱怨”這個詞的使用,讓詩歌更經濟,更有意義。
三四句話,明代楊慎認為其中含有諷刺意味。他在《勝安詩》中說:“此詩不如邊塞親切,所謂軍門遠不止萬裏。”當作者寫到那裏沒有春風的時候,很自然的隱喻了生活在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不理會遠在玉門關鎮守邊關的將士。中國的古詩詞向來有“喜”的傳統,更何況“詩不達意”。我們認為讀者不能不理解這壹點,但我們不能確定作者是否真有此意。既然玉門關外的春風吹不動,關外的柳樹自然也不會吐葉子。“抱怨”它有什麽用?
這首詩是壹幅西北邊疆壯麗景色的畫卷,也是壹首對出征將士充滿同情的哀歌。兩者統壹在短短四首詩中,耐人尋味,耐人尋味,讓人對盛唐邊塞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千古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