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口才中如何運用修辭技巧?

口才中如何運用修辭技巧?

當愛因斯坦在20世紀創立相對論時,很少有人能理解它的含義。有壹次,愛因斯坦被要求用最簡單的話解釋相對論。愛因斯坦是這樣解釋的:“妳和妳最親愛的人坐在爐火旁。壹個小時過去了,妳覺得好像才過了五分鐘;”另壹方面,妳壹個人在熱爐子旁只坐了五分鐘,但妳似乎坐了壹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真實感受來解釋深奧而神秘的相對論原理,簡單明了,壹聽就懂。這就是修辭技巧在口才中的應用。

“這是我的狗”和“這是我的狗”描述的是同壹個事實,但前者是客觀描述,後者是情感描述。以上兩種情況,前者叫客觀修辭,後者叫情感修辭。所謂詞的“著色”,就是用感性的詞代替客觀的詞。

客觀語言有準確、可靠的優點,但也有直接、單調的缺點,所以往往需要用情感語言來彌補其不足。

比如“就像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萬株梨樹的花瓣”用感性的語言表達了客觀事實。如果改成“北風吹雪壹夜,樹枝上落滿雪花”,雖然準確可靠地描述了客觀事實,但詩的魅力也就沒了。可見,文字的“著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情感詞的存在,語言之樹才能長出綠葉,開滿鮮花。

口才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暗喻

正如戰國時惠施所說,比喻是“使人知其所知,使人知其所不知”。在語言交際中,恰當地使用隱喻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

隱喻可以用來回答更復雜的問題。當對方用某個例子故意用壹個無法理解的道理來刁難時,我們可以用其他可以作為比喻的例子來說明另壹個道理。

當法拉第第壹次發現電磁感應的重要原理時,有人嘲諷他:“這有什麽用?”法拉第幽默地說:“新生嬰兒有什麽用?”法拉第用壹個誰也無法否認的最普通的事實做比喻,道出了電磁感應如同初生嬰兒壹樣有前途的道理。

隱喻作為壹種口才表達的技巧,確實可以加強表達能力。但壹定要自然地、創造性地使用,不能濫用,否則會導致比喻不當或落入俗套。正如第壹個把美女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壹千個把美女比作花的人是傻子。

類似

壹位演講者在題為《國家、民族、義》的演講中說:“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不僅用筆寫下了悲壯的詩篇,而且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的史詩。像‘自古誰無死生,留壹顆心照青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是我們民族永遠的絕唱,奏響了屬於我們民族的正義之歌。”

寫詩和演奏音樂都是人的行為,但說話者卻讓抽象的“生命”這個詞接受了寫的具體動作,讓詩接受了演奏的動作。這是修辭學中壹種叫做類比的修辭手法。

有時為了表達需要,說話者有意識地以物為人說話,或以適合人的動作接受事物,或以適合人的話語修飾事物,或以陳述者的方式描述事物,或以事物的方式講述自己,這就叫類比。作為口才的壹種技巧,它以聯想為基礎,富有啟發性,常常可以把靜態比作動態,把抽象比作具體。所以在演講中運用得當,會得到生動具體的效果,也便於表達感情。

誇張

當有人被描繪成又高又瘦時,人們說他像“竹竿”;妳跟醫生說妳的病,就說妳發高燒,全身像炭火壹樣熱。人真的像竹竿壹樣又高又瘦嗎?真的有炭火那麽高嗎?很明顯,是誇張了。但這種誇張,在聽者看來,並不覺得虛假,反而加深了印象,這就是誇張的技巧。

誇張是誇張了,但是為什麽聽者不覺得是假的呢?因為誇張可以突出某壹性質中合理的地方,而且往往結合比喻、類比等技巧,聽者自然知道。

說話時,合理運用誇張技巧,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加強說話的感染力,並“啟動”聽者的想象力。誇張雖然可以誇張,但不能浮誇,不能嘩眾取寵,不能無中生有。之所以誇張而不虛假,是因為它突出了事物的某壹部分的本質,比真實更好。另外,在使用誇張技巧時,要註意分寸,要讓聽者知道妳是在誇張而不是在寫實:不要只是為了好奇而強行誇張,比如做報告或介紹自己的經歷時,不能隨意使用誇張技巧。

玩文字遊戲

說話時,所用的每壹個單詞或句子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有時這種含義並不表現在單詞或句子的字面意義上,而是隱含在單詞或句子的背後。說話人想表達的東西就在單詞或句子後面。這就是雙關語的技巧。

唐朝有個叫王倫的人,住在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附近的萬村鎮。他仰慕大詩人李白,又未曾謀面,所以壹直想找個機會見證“詩仙”的不凡風采,與他交個朋友。

有壹次,李白遊歷名山大川,來到皖南。王倫暗暗尋思,有沒有什麽奇妙的方法可以結識李白。突然想到李白愛喝酒愛桃花,靈機壹動,給李白寫了壹封信,信中寫道:“妳丈夫好嗎?這裏有十裏桃花;妳的飲料怎麽樣,先生?這裏有上千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後,趕到桃花潭見王倫。兩人寒暄,李白說:

“我是專門來賞十裏桃花的,想去萬家酒店喝壹杯。”王倫這時才告訴李白:“十裏桃花指的是十裏外的桃花潭;萬家旅館,指桃花潭西邊壹個姓萬的人家開的旅館。”李白聽了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在這裏,王倫成功地用雙關語把李白引誘到萬村,結識了這位“詩仙”。李白雖然知道自己上當了,但還是很感激王倫的機智和友情,於是寫了壹首詩《致王倫》:“李白正要乘船去,忽聽岸上歌聲。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倫。”

這首詩成了千古佳話,王倫和李白的友誼也成了詩化的佳話。

對比

魯迅在《士兵與蒼蠅》壹文中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士兵,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在這裏,魯迅將“戰士”與“蒼蠅”相提並論,尖銳地諷刺了詆毀革命者的所謂君子,支持那些以堅定的決心投身革命的勇敢戰士。比較兩個不同的事物或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面,可以使事物的性質、狀態、特點更加突出,清楚地表明說話者的立場、觀點,這就是對比。

鐵的

據《晏子春秋》記載,有壹次,齊景公壹匹心愛的馬突然死去,齊景公大怒,下令把馬的主人抓起來分屍。這時,晏子出現了,左右戰士正要動手。晏子上前攔住他,對齊景公說:“壹定有殺人的方法。堯舜肢解人的時候,應該從身體的哪個部位下手?”堯舜就是傳說中的任軍。他不會因為壹匹馬而殺人。自然沒有殺人分屍的法律。齊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說:“那就不要分屍了,把他交給獄官處決就行了。”晏子又對齊景公說:“這個人的確該死,但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請讓我告訴他他的罪行,讓他知道,然後死去,好嗎?”齊景公說:“好,那妳就說吧!”顏英開始細數自己的罪行:“妳犯了三大罪。君主讓妳養馬,妳卻養死了。這是第壹次死罪;”死馬當活馬醫,是君主的最愛,是第二大死罪;因為妳養了壹匹死馬,讓國君殺了人,百姓聽說了肯定會責怪他,諸侯聽說了肯定會鄙視我們國家。妳養了壹匹國君的死馬,讓百姓反感,讓鄰國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項死罪。今天把妳送進監獄妳有罪嗎?”聽了這話後,齊景公嘆了口氣,說道,“請放了他吧!放開我。不要傷害我仁愛之名。"

晏子運用反諷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借代等修辭手法

在《文盲》中,用“丁”字代替所有的字;“車水馬龍,雞犬相聞”,“雞犬”代表雞犬的聲音,因為雞犬的聲音是屬於雞犬的;“士兵的革命並沒有停止,孩子們已經向東方作出了所有的遠征”,“士兵的革命”已經取代了戰爭,因為武器皮甲是戰爭的物質條件。在上述例子中,借用詞和代表詞與某壹特征、某壹象征意義、某壹典型代表意義、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或歸屬與依賴的關系有關。

這種修辭手法叫借代,不直接說人或事,而是用與要說的人或事密切相關的東西來代替。

在說話中靈活運用借代,會使說話人的話語更加生動,獲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它不僅談論某人或某事,而且講述或暗示與某人或某事密切相關的事情,這樣的話能吸引聽眾產生聯想。

引用

戰國時,蘇秦用“借人”的說理方法,使秦惠王采納了他獨霸天下的觀點。

他首先詳細分析了秦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他能打仗的證明,但秦不為所動,對他的建議不予理睬。

蘇秦列舉了歷史上“黃三”、“五帝”的事跡,最後秦采納了他的建議,說明案例要廣泛,不能偏離中心主題。

如果壹個人在口才中巧妙地引用典故,也能達到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敘事理論的戲劇效果。當然,這也說明說話的人見多識廣。

啟發

引用典故和格言警句時,並不總是恰當的。這時候就需要把引用的句子稍微改壹下,讓它更符合自己的需求。我們把這種引用稱為“點畫”。

孫山和壹個同鄉的兒子去參加舉人考試,孫山考了最後壹名。當孫山回家時,這位老鄉問孫山他的兒子是否通過了考試。孫山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模仿歐陽修《走在沙上》中“春山遍處,行人連春山外”的句子,念了兩句詩:“名解之地為,賢郎連外。”

孫山的意思是:妳兒子考試不及格。從那以後,人們把名單上的無名之輩稱為“孫山的落榜者”。

孫山在他的回答中使用了“點畫”的修辭方法。他巧妙地變換了歐陽修詞中的句子,機智幽默地講述了真實情況。所謂點法,就是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對他人的文字或詩詞、格言警句、諺語、寓言、典故等進行加工改造,挖掘出新意,靈活運用。

在交際中,點彩是壹種常見的修辭格。它壹般采用類比的方法來改造名句。這種方式是指不改變原句字面邏輯的類比模仿。

模糊不清的

模糊是指說話者回避問題焦點的策略,或者說是壹種說話的策略。

35歲的日本電影明星中野良子未婚。她在上海進行壹個藝術活動的時候,有人問她什麽時候結婚。日本電影明星回答說:“如果我結婚了,我會來中國度蜜月。”這個回答不僅巧妙地回避了中野良子不想直接回答的問題,而且友好地表達了中野良子對中國人民的愛。如果中野良子直接用“無可奉告”、“我還不打算結婚”之類的話來回答,會讓對方感到尷尬,沖淡當時談話的和諧氣氛。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不願意或不方便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對方,可以用模糊語言來處理,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渡過難關,達到不傷和氣的效果。

作為這種口才技巧的壹個模糊特征,有時會用不確定的詞語來表達,如“也許”、“可能”、“我覺得”、“好像”。這些話的使用會讓對方覺得妳的措辭不是武斷和霸道,而是妳在用壹種咨詢的語氣自言自語。但模糊語言絕不等同於“模糊語”。前者是策略,後者是缺乏文字。

還需要註意的是,在壹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說話人需要陳述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時,尤其是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千萬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所以這種模糊的方法只能作為暫時的拖延戰術,而不能經常使用,否則所有的問題都會壹直停留在那裏,不斷的切割,混亂不堪!

綜上所述,修辭的運用可以讓妳的表達錦上添花,但文字壹定要有壹定程度的“著色”,失去了會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比如同事之間開玩笑時,避免使用“有色”字眼,否則玩笑就開過頭了。朋友之間,也要避免使用“有色”字眼,否則會造成隔閡。在更正式的場合,就更不容易輕易使用感情用詞了。

情感修辭具有感染作用,所以往往能迎合聽眾的心理,激發聽眾的情緒。任何壹個使用語言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詞語“上色”的問題。因此,在理解其積極作用的同時,尤其要防止其消極作用,這是提高我們語言會話能力的重要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