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爾克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亞民歌風味。如人生與詩(1894)和夢(1897)。但內容強調神秘、夢幻、悲傷。在歐洲旅行後,他改變了早期以主觀抒情為主的浪漫主義風格,寫出了象征生命、用直觀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物象詩”,抗議資本主義的“異化”,提出了人類平等互愛的烏托邦願景。著名作品有長詩《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新詩續篇》(1908),歌頌上帝,表現資本主義沒落時期的精神矛盾。晚年,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悲觀。以長詩《杜伊瑙的挽歌》(1923)和許多14行為代表。
裏爾克的詩雖然充滿了孤獨、痛苦、悲觀和虛無主義,但卻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它既表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和雕塑美,又表達了壹些難以表達的內容,拓展了詩歌的藝術表達領域,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