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落]
清明節(唐代)杜牧
哀悼日,細雨如淚;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寒食途中(唐)宋文誌
馬上遇寒食,已是暮春途中。可憐江,我看不到羅橋人。北極惜賢主,南瓦為諸侯。舊園斷腸處,柳條日夜新。
寒食(唐)韓逸
暮春時節,長安城內處處歌舞,落花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在皇家園林的柳樹上。夜幕降臨了,宮殿裏忙著點蠟燭,煙霧飄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裏。
《門外是事》(唐)
耕者招愛舟,春草青青萬頃田;試試去午門看郡國郭,清明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的喬太清亮,味道淒涼如野僧。昨天從鄰居家討論新火種,到清明節的早些時候,在窗前照明,坐下來學習。
《蘇堤清明是事》(宋)吳偉新
梨花在明處開,遊子在春天出城。黃昏時分,歌聲收拾停當,萬柳歸壹鶯。
《墓上寒食》(宋)楊萬裏
直接去找老公!這座橋能脫離危險嗎?遠山楓葉外蒼,破屋孤麥旁。春風又來了,新建築都不見了。梨花為寒食,入節才愁。
《事在郊外才是事》(宋)程顥草青田恣意,春入四周山川;祝星鸞鴻穿柳巷,卻因流水而坐帝都;不要告別酒,免得風變紅;再說,今天是清明節,而且還碰上了好天氣,很適合遊玩,但不能離開。
《清明節》(南宋)高柱南北丘墓田多,清明節不同。紙灰飛成百蝶,淚染紅杜鵑花。夕陽西下,狐貍睡在墳前,黑夜回到孩子們對著燈光笑。人生有酒可飲,壹滴未盡酒泉!
《送陳秀彩回沙上省墓》(明)高啟滿面血淚塵,亂後歸家亦悲。在風雨中,梨花落了,寒食節也過了,清明節,有幾戶人家會掃墓會被後人祭拜。
《清江引清明日行》(明)王攀問西樓何處吸煙好。綠色的田野和陽光明媚的道路。馬嘶楊柳,人笑蕩秋千,鶯聲總教春醉。
《天上有衣服》(當代)劉小鋒(劉舟)
收錄清明詩五首:
第壹:憔悴墳土,視之為親人;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事情(註:丙子,1996丙子年。點評:讀過這首詩,去過親人墳前的人,壹定會記得這首詩。二、丙子清:桃花粉杏花白,雨打枝頭樹;行人悄無聲息地下了面,幾座墳哭著哀悼(點評:此詩落筆寫風景,含著情懷。先寫精致艷麗的桃花杏花。風雨拍打著花朵。花兒靜靜地開放了。寫多了雨珠或者悄悄從行人的臉上滑落,中間夾著淚水,然後不遠處的幾個墳堆裏突然傳來傷心的哭聲。這是壹個充滿生命氣息的掃墓場景,淡淡的悲傷中有壹絲絲溫暖,讓人看到了生命的平淡和人類繁衍的偉大。第三:辛棄疾已明:神無情無義,對天下之孝毫無憐憫之心;為了賺壹滴小淚,忍著晴雨的日子(註:辛四年:2001辛四年。小柯:作者謙虛了。評論:讀這首詩,仿佛清明的雨都化作了孝子的淚。雨和淚交融在壹起,淚讓雨苦不堪言。哭的不就是孝子的心嗎?第四:風在雨中吹奶奶,雨在風中打奶奶;每年的這壹天都有人流淚,每年都有人放在墳前。第五,陰陽沒有辦法溝通,清明找墳;少淚紙錢,少水少酒看人。第六,路邊枯草發芽的生意,壹點點新綠妝枯黃,即使沒有下雨,我依然流淚,外婆的墳在雲的旁邊。
清明節的解讀
[編輯此段落]
清明:清明①清明:月夜晴。2清醒清醒:有意識。(3)政治開明,紀律嚴明,秩序井然:世態炎涼|生於世態炎涼。④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4月4日或5、6日,民間習俗在這壹天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其他。
[編輯此段落]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上河圖》杜牧,路上行人欲斷魂。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淵源
[編輯此段落]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也是八大重要節日(上元、清明、長夏、端午、中原、中秋、冬季至日、除夕)之壹。壹般來說,它在陽歷的4月5日,但是它的節日很長。有兩種說法:初十前八天和初十後十天,這二十幾天屬於清明節。
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的“掃墓”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要說清明節,就要從壹個非常著名的古代節日說起——寒食節。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寒食節。它的日期是距離冬季至日105天,也就是說,它離清明只有壹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是禁火,不用火做飯,只吃準備好的熟食和冷食,因此得名。
相傳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襄公的臣子。晉國的兒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他被護衛跟隨,立下了汗馬功勞。重耳回國即位,也就是晉文公。介子推背著母親,躲在綿山。晉文公去找它,但是他找不到。因此,他讓火燒山離開,試圖消除這種差距。沒想到介子推和母親抱著壹棵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悲傷地下令將綿山改名為界山(即山西介休縣界山),並下令將介子被燒死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每年寒食節都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真正的起源是源於古代鉆木求新火的制度。由於季節不同,古人用不同的樹來鉆火,這就是換季生火的習俗。而且每次換火都要換新火。在新的火到來之前,人們被禁止生火。這在當時是壹件大事。《李周秋官司軒家世》:“仲春,中禁以木鐸修火。”可以看出他當時是搖著木車頭走在街上,下令禁火。這是公司的宣家,也就是專做取火的小官。禁火時,人們準備壹些冷食食用,逐漸成為固定的習俗。後來與介子推傳說聯系在壹起,成為寒食節,持續壹個月。畢竟不健康,所以日期從七天縮短到三天,逐漸改為壹天。唐朝以後,就融入了清明節。
寒食節的習俗有上墳、觀光、鬥雞、蕩秋千、玩地毯、拉鉤(拔河)等。上墳的習俗很古老。有墳就要有墓祭。後來由於與三月招魂習俗融合,逐漸決定在寒食上祭祀。唐書上說:“開元二十年,寒食去墓,禮記無聲。現代傳說,宜去墓中祭拜大典。”宋於《雞肋》卷:“寒食埋,無香。紙錢掛在樹上。下鄉的都是爬山看祭祀的。空中破叫破財。但因史靜四方之緣,設酒賦(篆,飯),攜家春遊。”
《荊楚時代的故事》:“(寒食)鬥雞,雕雞生蛋,鬥雞生蛋。”可見南朝是有鬥雞和雞蛋的遊戲的。鬥雞在今天更為普遍,鬥蛋大多是農村的孩子用雞蛋互相碰撞的遊戲。古代用於碰撞、打鬥的彩蛋多為染色雕花(1ou,雕花),非常漂亮。畫雞蛋。雕蛋的習俗源於《管子》中記載的“雕蛋”。毫無疑問,它是從古代吃雞蛋以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為寒食的習俗。今天,人們還有清明吃雞蛋的習俗(如前面提到的“子夫”)。寒食襲秋燥。據《藝文集》記載,北方的山榮在寒食節玩秋千。但這恐怕只是傳說。劉翔的《別錄》記載他蕩秋千是在春天,不壹定在寒食。另壹條毯子,王建《宮詞》:“寒食宮人踏毯。”拉勾、打地毯之類的戲,不壹定是寒食捧出來的。
因為清明節是寒食的第三天生氣,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搬到了清明。宋代以後,寒食掃墓的習俗移至清明。春遊、蕩秋千等習俗只在清明節舉行。清明節從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節日,寒食節的影響消失了。然而,寒食的習俗卻以幾種方式流傳下來,並在清明節得以保留。
為什麽要吃青團?
[編輯此段落]
上海人在清明節前後有吃青團的習俗,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據《李周》記載,有“仲春禁木鐸中火”之法,故民間放炊,“寒食三日”。寒食期,即未名前壹兩天,也定為“寒天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奶酪、小麥奶酪、杏仁奶酪等,可以提前為寒食節做好準備,不用生火做飯。
寒天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壹種“精米”。據瑣碎記載:“舒入寒食節,采刺桐葉,以細冬青染米,青而有光澤。”明代《七修課》也說:“古人以刺桐葉為寒食,染米為藍,以作祭品。紫陽也生氣了,現在變成了綠白相間的餃子,也是這個意思。”清代陸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青團熟藕在市場上有賣,涼著吃也行。”
現在的團子,有的是用青艾草做的,有的是用無芒雀麥汁和糯米粉做的,塞豆沙。流傳了壹百多年,還是老面孔。人們用它來掃墓祭祖,但更重要的是嘗試新事物,青團作為祭品的功能日漸弱化。所以壹些賣綠球的店鋪就洞察到了這壹點。這幾年出現了很多種餡甜餡鹹的綠丸子,豬油玫瑰綠丸子,黑洋酥綠丸子,金針耳鮮肉綠丸子,但是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備受人們青睞的綠球,最終卻無疾而終,實在令人費解。
紀念的方式
[編輯此段落]
清明節以多種形式紀念他的祖先: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習俗,延續至今,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那天,子孫們先把祖先的墳墓和周圍的雜草修剪幹凈,然後供奉食物和鮮花。由於人類遺體火化越來越普遍,因此,掃墓的習俗逐漸被骨灰祭奠祖先的方式所取代。新加坡華人還在廟裏為死者立主牌,廟也因此成為清明祭祖的地方。在清明節那天,壹些家庭也在家祭拜他們的祖先。在清明節的這壹天,妳可以在祖先的墳墓前,骨灰安放的地方或寺廟前默默鞠躬。
無論何種形式的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在墳墓前緬懷先人,骨灰放在那裏或棺材前。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該讓年輕壹代的家庭成員了解我們祖先過去的奮鬥史。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用樹祭、花祭、網祭等新形式祭奠逝者,表達哀思,越來越註重真情實感。
到處都太清楚了。
[編輯此段落]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上稱為“鬼節”。
山西的老民歌,“清明細雨讓人心酸,大漠野花開(土著迷),鐵鍬隨祭在手肩扛,都是先來墳”,形象地概括了當時人們的心情和掃墓的特點。
春天,人們修繕房屋,防止夏天漏雨。當生者與死者聯系在壹起時,田野裏的墳墓往往會在風雨過後坍塌。清明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內雜草,用新土將墳擡高加固,習慣上稱為修陰宅,表現子孫對祖先的哀思。
在山西南部,無論貧富,男女都來掃墓,表示後代都在思念祖先。在北方地區,去掃墓多是男人的事,女人壹般不去掃墓。在大同、平遙等地,正是壹天的傍晚,舊俗的婦女會在大門外放聲大哭。“村裏壹片哀嚎聲,傳入時令人心酸。”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大部分地方不燒香不燒紙,所以墳前掛著錢之類的東西。曾有“清明上河圖白”之說。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清明節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大部分地方都要把錢和其他東西全部燒掉,理由是除非燒光了,否則不會轉給祖先。大同等地習慣白天上墳,晚上在家燒錢燒絲。
在晉西北的河曲等地,帶酒帶菜上墳,然後在墳前吃喝,意思是和祖先壹起喝酒吃飯,這是舊習俗。在山西南部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棗糕在墳前打滾。傳說是為了給死去的老人撓癢癢。在晉中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是形似蛇的餅。回到家,把面包放在院子裏吹幹再吃。老人們註重治病,其源頭是因為寒性食物禁火。
晉南上墳後,回家要拔些麥苗,在門上插上松枝、柏葉或柳條,辟邪。山西北部有許多柳樹插枝。在其他地方,壹些柳條被插在墳墓裏。
在清明節,山西南部的人們要蒸饅頭,裏面有核桃、紅棗和豆子,這被稱為子福。帶著兒子孫子的祝福,都帶著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涼粉,切成薄片,配著湯吃。鏟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趕蠍子。在晉東南,人們頭上頂著柳枝枯葉。女人要用金色的飾品(頭飾)貼在太陽穴上。在山西北部,習慣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餡壹起吃。晉西北講究用小米粉做餅,俗稱“撒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節後壹天會收壹個女老公,俗稱“鮮火”。
清明節,全省流行“蕩秋千”。註意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升起後,姑娘媳婦們要展現自己的魅力。當太陽下山時,妳必須停止移動。傳說清明節前後,晚上所有的鬼都會出來蕩秋千,人們不敢和鬼較勁。雖然荒誕,但也反映了尊重死者,希望已故親人能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放風箏也很受歡迎。在田野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快樂的孩子,排著長隊手拉手地跑著。
在清明節,人們避免打針和洗衣服,大多數地區的婦女避免步行。傍晚前,大門前要撒壹條灰線,據說是為了防止鬼進屋。
悲與喜、敬與畏並存,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會有“三月三”。
3月3日,古代稱為上巳節。在古代,三月初的第三天被稱為“上思”,也被稱為“石三”。三國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壹直沿襲至今。
據《後漢書·禮記》記載:“官民潔凈於東流水上之月初四,是洗除汙痰之大凈日。”後來,每年三月三,大家都去水邊玩,喝酒,成了習俗。山西古語“三月三,風和日麗,汾河兩岸皆美”。
3月3日,許多人去郊遊。晉南婦女用柳條抽打臥室墻壁,稱為“甩蠍子”。打完後貼個“觀音柳符”禁蠍子。山西北部禁止吃蠍子,習俗是慶祝谷雨節。“谷雨無蠍子”要貼在每壹面墻上,竈神座上貼著壹只公雞吃蠍子的圖片,取名“谷雨雞”。貼紙和畫配有壹句諺語(也叫詛咒):“我是天上的神,我會保護所有下層世界的人。每到五谷雨天,我壹定會服用蠍子精。”北鬥星,北鬥星,我趕時間!“等壹下。
3月3日,民間也演變成壹種祭祀活動。北方地區供奉“真武神”和“西王母”兩種,供奉王太後稱為“蟠桃會”。南方地區大多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燒香,每人要供奉壹只公雞,並針刺雞冠放血作為祭品,俗稱“千雞會”。
3月3日,晉東南婦女習慣在野外挖野菜,加工後食用,稱為切百病。晉西北在谷雨節前後摘野菜吃。還用榆樹和米粉做誘餌,把面條蒸成塊,稱為“榆樹木偶”。吃起來軟軟的,很好吃。
3月3日,山西北部的人們用來做醋。
臺灣省: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所以清明節因地而異,從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臺灣省的清明節是從前年冬季至日算起的第105天,清明節,臺灣省漳州人,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省清明節的習俗與閩南相似。臺灣省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從元宵節後開始,日期由各家自行決定,直到清明。
臺灣省人掃墓的習俗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壹般的掃墓,儀式和祭祀比較簡單,大多只為年糕、餅、糕;二是修祖墳,祭祀也挺隆重的。祭祀用的祭品壹般包括各種祭品、十二種蔬菜、糕點等。掃墓時壹定要在墳周圍貼上“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上都壓著小石頭,墓碑上必須放壹摞。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給祖先的錢。如果是修墓,也就是修整祖墳,全家人會聚在墳前吃紅雞蛋,蛋殼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掃墓的同時,也要祭奠長期站在壹旁守護墓地和先人安息的地主(帶著小石碑)。壹方面是壹種安慰,也意味著感恩。臺灣省還有壹個特殊的習俗。如果這壹年家裏有喜事,掃墓的時候要把墳整修壹下,墳前放壹盞小紅燈(油燈),回家的時候帶回家。據說可以招來更多的幸福和吉祥。
以前臺灣省農村,每次掃墓完,都有壹群孩子來討錢。來的人越多,將來家裏越發達,主人也願意給那些孩子錢或錢。
後來由於臺灣省墓地減少,實行了骨灰塔。很多人把骨灰盒放在骨灰塔上,每到清明節就去骨灰塔祭拜,也起到了祭祖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漸轉變,掃墓的儀式也被省略了。
舟山:
掃墓的舟山人俗稱上墳祭祖。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人們先割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動泥土,以培育墳墓,故稱掃墓。然後點上香,點上蠟燭,擺上螺螄、青餅、條紋餅、碟子等供品。老式的父母領著全家人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行禮。儀式結束後,在墳頂插上竹條,焚燒紙錢和錢,並向看墳的孩子分發“麻錢”(麻錢是綠餅,有圓形和菱形)。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湯飯”。?
這裏值得壹提的是,老定海上墳時的供品中有壹個特色。很多菜都是涼菜涼菜,還有清明特色小吃——青餅、條紋餅,可以涼拌著吃。由此可見,寒食節的習俗雖然早已沒落,但其精神仍留在清明的飲食習俗中,且經久不衰。?
另外,在老定海的民間還有壹個習俗。在清明節的這壹天,郊區和漁村的婦女把菜花和青蒿放在頭上,柳樹放在門裏。俗話說:“清明穿花,來世有母;清明戴誌清,來世有親人;清明有柳,來世有婆婆。”?
踏青,又稱春遊、探春、尋春。清明時節,天高雲淡,風平浪靜。自古以來,人們喜歡利用美麗的春天去鄉下遊泳。掃墓人往往會選擇苗圃,排隊而不是在祭祀儀式結束後返回,這已經從壹個簡單的祭祀活動演變為同時郊遊。清末至民國時期,老定海也流行春遊的習俗。每當清明節,萬物復蘇,草木返青,田野光明芬芳。私立學校和市區的學校要放幾天春假,讓學生跟著父母去郊區掃墓春遊。此外,老定海還有春遊放風箏的習俗。放風箏,舟山人俗稱紙鳶。每當春風溫暖的時候,在綠色的田野裏,在城市的空曠地帶,總有許多人愉快地享受著放飛紙貓頭鷹的樂趣。那些紙鸮在微風中搖曳,大部分是瓦鸮,其次是蝴蝶鸮和鷹鸮,最顯眼的是蜈蚣鸮,五顏六色,錯落有致,非常有趣,非常漂亮。都說放飛紙鳶是壹項有意義的文化娛樂活動,可以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欣賞美麗的春光。
清明節的起源
[編輯此段落]
清明節掃墓是與喪葬習俗相關的節日習俗。據記載,古代“墓非墳”,也就是說只挖墳坑,不建墳丘,所以不記載祭祀。後來,墳墓和墳墓,祭祀掃墓的習俗,有了支撐。秦漢時期,墓葬祭祀已經成為壹種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動。
據漢代《顏延年傳》記載,顏雖遠在北京千裏之外,其家人仍將在清明“歸東海墳”。就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血緣意識的發展和加強而言,晏延年的行為是合理的。所以古代未納入規範的墓祭,也納入五禮:“士家上墳,納入五禮,是宜的,永遠是套路。”有了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會盛行。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祭奠儀式是掃墓,是慎終追遠、顧家、孝的具體體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壹個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至日入冬後106天。掃墓活動通常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壹些老家的人掃墓長達壹個月。
清明節既是節氣,也是節日。
節氣方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節日方面,是祭祖的日子。春天清明壹回到大地,精神為之壹振,壹年的工作開始了,春耕春種開始忙碌起來。祭祖和追思祖先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清明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經常在郊區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賈府非常重視《紅樓夢》中的清明活動,把采藥、放風箏、蕩秋千作為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今天,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給清明節增添了很多內涵。同時,悼念先人,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在今天的清明活動中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