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子從12歲開始就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幾十年的痛苦之後,她全身癱瘓,無法動彈,但她卻能夠用自己的信念和純真的愛心,建立起“伊甸殘障福利基金”。她以驚人的生命力,給千百萬灰心喪氣的人帶來希望,給無數殘疾人帶來轉機。
1977,她的第壹個創作是《生命之歌》,最後壹個作品是《美好生活的二十二個寶藏》。她壹生寫了30多本書。在經歷了種種痛苦的考驗後,她用生命的情懷和血淚的經歷勸誡讀者。山的魅力,流水的聲音,壹朵花,壹草壹木,壹只鳥都能喚起她對上帝創造的大自然的回應。她寫人,寫感情,寫奮鬥,她熱愛生活,字裏行間都能透露出來。她的文章充滿了鼓勵和安慰。
杏林子的《生命頌》壹書有壹種非常珍貴的苦難情懷:
沒有被烈日灼傷的皮膚,
永遠不知道樹蔭的涼爽,
沒有流淚的眼睛,
而永遠不懂人間疾苦。
她提到,30多年前,她的父親答應醫生把她的病例作為學術示範,因為他渴望愛他的女兒,希望醫學界盡快找到新的治療方法。主治醫生經常把她背到禮堂和講臺上,讓醫生們講解類風濕的病因和病情。演講者講得很清楚,聽眾聽得津津有味,但她卻受到了極大的羞辱。她覺得自己像動物園裏的猴子。她希望她能把頭重重地埋在洞裏。但是自從她相信了耶穌,她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她從悲傷、哭泣和絕望變成了快樂、積極和樂觀。
當她在不同的地方被理解時,她經常被帶到舞臺上分享她的見證。她的心情極其愉快。她不僅不以福音為恥,也不再以行動不便和疾病為恥。相反,她把好消息當作好的腳步,並以贊美主的恩典為樂,因為主在她的軟弱中顯示了她的能力。她不再把自己的病例當作學術示範,希望在醫學發現中找到新的治療方法;如今,領獎臺上的生活見證,讓無數身心受到創傷的人得到了治愈,得到了安慰,面對了生活。
16歲的時候,有壹天晚上,她在痛苦哭泣的時候,在黑暗中感覺到了主的存在。雖然她看不到主,聽不到聲音,但她清楚地感覺到主溫柔的手在安慰她。那壹刻,肩上的重擔卸掉了,悲傷也消失了。在此之前,她曾哭過,哀悼過,掙紮過,時不時問自己,苦難為什麽會降臨到她身上?突然壹個細小的聲音告訴她:因為我想在妳身上展現上帝的作為。因為自己的經歷,她開始幫助和她有同樣痛苦的人。她在病床上流下了失望和傷心的淚水,如今“淚谷”卻成了“秋雨的祝福”。
疾病的力量會摧毀她的身體和思想,但這種力量消失了,因為她認識了生命之主。換句話說,她對人類苦難的恐懼完全消失了,她接受了主在愛中賦予她的使命。
她曾說,很多人傾向於塑造殘疾人,認為盲人只會按摩算命,殘疾人只會雕刻修理鐘表。其實他們除了身體某壹部分功能障礙外,他們的智慧和能力並不輸給壹般人。只要給他們適當的機會,他們就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在她的鼓勵和名師的培養下,“伊甸園歡樂四重奏”成為國際知名樂隊。通過優美的動作和深刻的歌詞,他們認識到“人生”是上帝的安排,“遺憾”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命的光輝往往要經歷痛苦的磨煉,他們的見證和歌聲給那些在黑暗中感到絕望的人帶來了希望。
杏林子曾經說過:“除了愛,我壹無所有。”是的,杏林子的壹生是愛的壹生,她是愛的承擔者。有了主,就有了愛。主通過苦難塑造了她的生命,讓她像主自己壹樣生活,向世界傳播真愛。杏林子的媽媽經常對人說:“如果不是奇跡,她只小學畢業,怎麽可能對文學、社會、信仰有這麽大的貢獻!”她怎能不感動健康有才華的人與她分享“雙福使命”(福音和福利)?許多作家和音樂家為殘疾人服務,在伊甸園裏無償教授寫作和音樂。上帝就是愛。有了愛,她把小愛變成了大愛,創辦了殘疾人伊甸園基金會。她在基金會工作多年,從未領過工資。平日裏她只靠版稅生活。
她因相信上帝而重獲新生。她說,“上帝向世人表明,壹個人即使在各種磨難和疾病中,仍然可以活出生命的本質。不再有掙紮,不再有淚水,只有長江的穩定和壯闊,連風浪都可以忍受。痛苦的打擊經常會到來,但所有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同時在不斷的嘗試中成長,肯定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的道路不同,重要的是采取什麽樣的心態。妳有什麽樣的生活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妳賦予生活什麽樣的內涵和意義。”杏林子經常對殘疾人和久病的人說:“壹個人失去健康並不不幸。最重要的是要有純潔的信仰、健全的心理、正確的人生方向和旺盛的生命力。”
其實很多人精神殘疾,甚至比身體殘疾還要痛苦,但看了她的作品和她感人的人生見證,人生重組,心靈開悟,心智健全。
她的書言簡意賅,感情豐富,溫文爾雅,往往洋溢著壹種不怨天尤人,不向苦難低頭的強烈精神,充滿了積極樂觀的臺詞,用幽默的語言描述生活的各種挑戰,會激勵讀者,使他們無比驚嘆。讀了她的作品,人們不僅分享她的生活,也因她而享受基督生命和愛的祝福。
她病得很重。她為了修復下巴進出醫院,做了幾次大手術。錐心之痛下,她告訴上帝,她要放棄了,不想再活了,求上帝帶她回家。這時候,她突然聽到病床外傳來《奇異恩典》這首詩,這讓她確信,上帝在安慰她,給她力量,讓她重新堅強地活著。
劉俠生前寫作不斷,於65438年至0977年出版了他的第壹本書《生命之歌》。此後,他每年都有新作問世,字數達數百萬字,並出版了許多文集,包括《杏林的故事》、《另壹段愛情》、《重返紅塵世界》、《我將走到底水止我路》、《感謝玫瑰的刺》、《深深的相思》。叛逆的歲月,生命之歌,身邊的愛情故事,爸爸阿丹等。,報道文學和有聲讀物,並於去年7月出版了她的第壹本繪本《好孩子Joby》,講述了壹只名叫Joby的貓離家出走的故事。
她的勵誌小品很受歡迎,每年寒暑假都被臺灣省的中學選為假期讀物。她的《成長的故事》被香港教育出版社選為中學生編輯的文集,成為馬來西亞暢銷作家前三名。她有60多部作品,包括40多部戲劇,16篇散文,兩部小說,專輯和編輯作品。邢林子的壹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壹生。她的文學作品和生活見證贏得了無數獎項和崇高榮譽。
最近,邢琳子為了推動臺灣省社會的“反冷漠運動”,寫了壹篇文章《給我們的心加點熱》。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意圖和積極的鼓勵,以及她自信的語氣滲透在文本中:
我想起很久以前。至少30多年了,我的腿剛剛動了兩次手術,恢復了行走的自由。有壹天我出差,晚上回來突然下起了毛毛雨。巷子離家200米左右,我沒帶雨具,行動不便。雖然有點著急,但還是要冒雨走。
走了沒多久,突然身後伸出壹把傘。回頭壹看,我看到壹個漂亮的女孩在對我微笑。我告訴她我家就在前面不遠,她點了點頭。壹路上我們幾乎沒有說話,默默地並肩走著。當我們到達門口時,我再次感謝了她。她笑了笑,轉身走了。
從始至終,我都不知道她是誰,住在哪裏,我也再也沒有見過她,但壹把傘在雨中撐開,那張美麗的笑臉,就像是寒夜裏的壹盞燈,在我的記憶裏時常閃現出溫暖的光芒。
相對於當今社會的混亂,人與人之間的疏遠,似乎從雞犬相聞,心有靈犀的時候就已經過去很久了。回想起過去那些溫暖的日子和濃郁的人情,我們還是忍不住感嘆。是不是人心變了,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沈淪了?其實還有很多人是有心的,只是習慣了把感情放在心裏,不善於表達。久而久之,似乎就無動於衷了。
如果我們從自身做起,多關註身邊的親朋好友,壹句鼓勵的話,壹個善意的微笑,壹個溫暖的擁抱,壹種感同身受的感覺,也許壹時看不到明顯的改變,但如果每個人都能付出自己的壹份,持之以恒,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摘自聯合新聞網《劉俠遺產世界》2月9日。
在她最後的散文集《打碎古董》中,留有遺囑。其中,祝福、愛等非物質遺產,應該留給家庭和整個世界。至於有形的角膜,應該捐給有需要的人,屍體留給醫院病理解剖。立遺囑壹點都不幽默,說有利於醫學,節省喪葬費。現在她已經去世了,她的家人已經執行了她的遺囑。她將她的愛永遠留在每個人的心中,她的生活和她的作品將激勵成千上萬的人。劉俠在《好生好死》壹文中說,“有壹天,當我離開的時候,請不要用挽歌把我圍住,請不要用鮮花把我堆起來,請不要用悼詞來悼念我,請不要用眼淚和哭聲來埋葬我,我已經去赴壹個神秘的約會了!我多麽希望妳和我壹樣快樂——”
劉俠愛他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自然,世界上的壹切,還有殘疾兒童。為了尊重劉俠的遺願,劉俠治喪委員會於2月22日上午6:5438+00至下午4:00在滿園綠意的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了兩場“幸福的約會——劉俠·眉佳腳步思念音樂會”。現場以“劉俠·眉佳的足跡之路”作為裝飾,與會眾分享劉俠在信仰、文學、促進社會福利和與疾病鬥爭的過程。劉俠已經與風濕性關節炎鬥爭了近50年。即使每天遭受身體上的痛苦,她也始終熱愛生活,積極為身心殘障人士爭取福利。她甚至用她柔弱的身體、話語和大愛鼓勵那些遇到困難的人。
除了臺灣省為杏林子舉辦的Wise演唱會,許多喜愛她的讀者同時在香港、濱城、吉隆坡等城市舉行追悼會。
在臺灣省舉行的杏林追悼會上,基督教老藝人孫悅說:
“劉俠是壹個什麽都為別人做的人。她不關心自己。我被她的文章感動,聽著她的廣播。我更被她的性格和人格所感動。今天,當我和我的老朋友告別時,我知道她要去哪裏,那是壹個奇妙的地方,那裏沒有疾病和痛苦,只有寧靜。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可以在那裏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