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寫關於鄉愁的抒情詩。

寫關於鄉愁的抒情詩。

詩人評語:寓悲於象(流沙河)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寫的鄉愁(寫於1972)。這首詩我用四川話背了好幾遍,聽眾反應強烈。詩寫得好,壹目了然。誰要我給詹湛寫詞?我很想說,但又覺得不好意思。這是壹顆水晶珠,裏面沒有瑕疵,外面也沒有紋路,而且很通透。妳壹眼就能看穿,讓我說點什麽。我看到的,別人看到的,要我告訴妳嗎?看來這顆水晶珠子不是工匠制作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不,這是壹首詩,某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絕對不會壹蹴而就,肯定有壹個創作過程。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講,我們會聽,或者對以後寫詩有幫助。可惜隔海相望,同胞難相聚。可惜了。然後,參照寫詩的壹般經驗,我將冒昧地猜測余光中是如何寫這首詩的。故鄉,故鄉,故土,人民的愛,古今中外壹視同仁。翻閱唐宋詩詞,遊子寫出思鄉之作,令人驚訝。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中國人,幾乎都讀過或聽別人讀過李白的“舉頭望去,發現是月光,再往下沈,我忽然想起了家”。恐怕三四十年代的學生都唱過或者聽過別人唱過這首歌:“想念家鄉,想念家鄉,家鄉真可愛。天空晴朗,寒風凜冽,鄉愁陣陣襲來。家鄉人,今日之所為,念念不忘。在異鄉,我孤獨淒涼……”只是這首歌的曲調借用了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不壹定所有的演唱者都知道。至於40年代那些不想當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人不會唱流亡三部曲。“我家在東北的松花江上……”我在臺上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都哭了,很感人。余光中肯定會唱這首歌。他還會唱《長城謠》:“萬裏長城長在萬裏,故鄉在塞外……”因為他在壹首詩裏提到了這首歌。祁年所唱的,令人難忘。那些遙遠的記憶不可能與他的“鄉愁”無關。壹首小詩裏藏了多少年的感情!余光中應該清楚地記得,他早年成為壹名流亡學生,逃到大後方求學。學校裏有壹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裏讀兩次。我的心緊繃著,掃視著那壹長排信封隊列,看有沒有熟悉的筆跡——母親的筆跡,上面寫著我的名字。在多次失望之後,收到了壹封信,比在食堂牙疼還開心。反復讀,我也能背出來。然後檢查信封上的郵票,這是郵戳。小圈子裏有大城市,我媽住的地方。看的見,摸的著,就是回不去那個小圈子。萬裏,浩蕩的長江,他在這壹端(上遊),他媽在那壹端(下遊)。這枚印有孫中山先生肖像和家鄉郵戳的小郵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十幾年後,他寫下了“郵票”:壹張嬌小的綠色魔毯,可以壹日飛行千裏;妳的乘客在沈重的愛和慷慨的友誼中。兩個靈魂是妳的驛站,妳常年在它們之間跋涉;直到有壹天他們相遇,妳才能休息。郵票、郵戳、家信印象如此深刻,以至於他把它們寫在壹首詩《梅雨筆記》裏,直到1981:“方形郵票/圓形郵戳/只有輕輕壹敲/平淡的情懷(河註:薄薄的家信)/留下了烙印。”《鄉愁》第壹段抓住了壹枚郵票的形象,說的是壹個孩子的鄉愁,壹個流亡學生的鄉愁,是我母親從遠方寄來的壹封信所附的郵票。他這樣寫不僅方便,而且非常合情合理。少年時匆匆離世,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40年代末隨父母移居香港,隨即前往臺灣省,入讀臺大外語系三年級。1952畢業後,出版了第壹本詩集《周子挽歌》,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振,並在部隊服役。65438和0954與未來妻子咪咪的戀情,有壹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1956退伍,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後去美國深造,應該算是新婚吧。臺灣省基隆港登船,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舊金山港。身在異國,心在故鄉,擺弄著那張即將到來的旅行的窄窄的車票,我想家了。但此時鄉愁的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慈愛的母親讓位給了新娘。少愛母親,多愛妻子,這是人之常情。《鄉愁》第二段抓住船票的形象,說壹個在異國他鄉孤獨的陌生人長大後的鄉愁,就是引誘他遠離新娘的船票。他這樣寫也很合適。他寫自己的真實感受。1958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骨灰盒放在窗臺的花盆裏,寫詩喚起母親的靈魂,呼喚她善良的靈魂趕快回來,回到這個“大火後的小城”,回到這個“四面八方的空城”。在這首《短笛招魂》裏,他對母親善良的靈魂說:“春天來了,我踏著濕冷的清明路,/把妳埋在家鄉的小墳裏,/把妳埋在江南的小城江南(註:他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垂柳垂到妳的墳前,/當春天來臨時,妳應該夢見壹個女孩和妳的母親。”余光中是個孝子,有很多悼念母親的篇章和句子,非常感傷。把母親的骨灰盒送回老家安葬的孝心,20多年來壹直沒有實現,雖然春天來了。骨灰盒肯定是埋的,大概在臺北郊外的圓通寺,因為他在壹首詩裏說,他在清明節的掃墓日,聽到母親在圓通寺叫他。按照常理,那裏應該有個小墳。郵票、船票、墳墓,這些影像裏隱藏了多少悲傷!它們象征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墓,陰陽的距離,生死的距離。薄薄的壹層混凝土,把內外隔開,那麽遠,甚至比錢山還遠!《鄉愁》第三段抓住了墳墓的對象,說母親去世後留給他的鄉愁,壹個孝子的鄉愁,是那個讓他後悔死的人的墳墓。這時,鄉愁的內容又發生了變化,心愛的妻子讓位給了死去的母親。這壹段是高潮,意外的勝利。讀者驚嘆,細想,悲從中來。我念到這裏聲音都顫抖了。人到中年以後,經歷了很多,五味俱嘗,漸漸看透了世間的種種畸形,所以不再好奇;我漸漸明白了事業的艱難,於是我的野心消失了。他的頭腦期待著更少的日子和更多的回憶,越來越像壹只反芻動物。他經常把舊聞嚼在肚子裏,有種甜甜的感覺。所以“鳥倦飛而知之”,有返本之欲。我白天很忙,但我不這麽認為。晚上老家會經常來睡。早上醒來,夢已經沒了,還在臺北廈門街巷子裏的壹個古院子裏。鄉愁難寄。翻看中國地圖,我徜徉於太湖,溯流而上,到達重慶江北縣悅來場,順流而下。看著“江,秦淮碧”的南京城,我記得過去那裏有許多美麗的表親...最討厭的是海灣海峽只有兩指寬,淺層海水比紙還薄,我就是過不去。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又變了,變成了討厭的海峽。或許鄉愁的靈感來源於此?海峽。我在這壹頭。第壹個由大陸建立的架構...草稿大概是這樣的。有了這個框架,我會回到記憶的倉庫,尋找象征距離的物體,比如海峽。沒費多大力氣就找到了郵票、門票、墳墓之類的東西。於是這些圖像被當作橫梁,仿照第壹幀,設置了以下三幀:郵票我在這裏,我媽在那裏。船票。我在這裏,新娘在那裏。墳墓。我在外面,我媽媽在裏面。這就是鄉愁的原型。第壹個框架,就其重要性而言,是最重要的。雖然先出來,但是結束了。除此之外,按時間順序,妳也要做個結尾。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在。現在看著壹條淺淺的海峽,憂心忡忡,這是全詩的落腳點。余光中把鄉愁歸類為他所謂的“壹件簡單的工作”。他說的“簡單的作品”,是指像《鄉愁》壹樣“易讀”的詩,而不是說“簡單的作品”就壹定不好。“簡”就是文字簡單,“易”就是好讀。他不反對“簡單”,但臺灣島內“很多讀者”都“要求壹首詩讀了就懂”,卻對他反感。他說:“如果壹個人只會讀簡單的詩,那他註定壹輩子是詩國匆匆的觀光遊客。”我擔心那太強了。除了寫詩的專家,普通讀者也有自己的事業。他們很忙很累,偶爾也有閑暇時間。不看電視,不看電影,不看賽馬,不看黃書,去詩國看看就很好了,哪怕是匆匆過境。對於這樣的讀者,磕頭感謝是合理的,過分指責是不合適的。況且《太道》中有壹些深奧的詩,不僅普通讀者抱怨,寫詩的專家也說看不懂。比如張默的《無聲歌》,戀人等大詩人居然說“這首詩我讀了很久,不太懂。”更何況普通讀者。要求簡單易行,看兩三遍就能明白,而不是越看越頭疼。不應該嗎?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愁,正是因為它的簡單。而它巧妙的構思和將悲傷化解在物體和意象中的能力,值得我們苦心經營的詩歌去借鑒,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