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中國著名學者。傳世作品有《唐詩綜評》等。
解決問題
“木葉”是“葉”的意思,但在古詩詞中用“樹”和“葉”是非常罕見的。由於作者是壹位學者兼詩人,他有著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聯想力,所以他對“樹”與“木”、“葉”與“葉”、“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歌意境的差異作了非常精細的審美分析,使我們了解了古代詩歌的藝術。學習這篇課文需要我們壹個字壹個字地仔細閱讀,這樣才能貫穿整篇文章,融會貫通,把握住課文的意思。
單詞儲備
愛:特別愛(孩子或年輕壹代)。
洗:(語言、文字、技巧等。)簡潔利落。還要做洗滌練習。
動態ɡ:是靈丹妙藥。錠,非藥物制成的硬塊,供患者吞服,磨汁內服或外用。
Quán:在語言使用上不留痕跡。笹原,釣竹。
疏而明之。
x \u s \u:擬聲詞,形容微小的摩擦聲。
秋天:①(花、葉等。)摔;墜落。②比喻失去依賴,生活不穩定。
細致:(言行、思想)細致周到。
很遠:很遠。
文本分析
1.內容結構梳理
全文有七個自然段,各段主要內容如下。
第壹段說明“牧野”從屈原的《九歌》開始成為詩人喜愛的意象。本文以謝莊的樂府、陸爵的《臨江王節歌》和王寶的《過河北》為例。
第二段說明“木葉”是“葉”,但在古詩中用“樹”和“葉”是非常少見的。大量使用“木葉”,發展成了“落木”。
第三段解釋了“木葉”與“樹葉”、“落葉”的區別,關鍵在於“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在形象上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第四段解釋了“木”的第壹個藝術特征:內含落葉。從使用“木”的場合可以看出,自屈原開始在秋時節使用“木”以來,後世詩人就用它來達到秋景生動的意象效果。筆者將曹植詩歌中的“樹”意象與吳筠詩歌中的“木”意象進行了比較。“樹”沒有落葉的形象,而“木”顯然是落葉的景象。
第五段解釋了為什麽“木”有這個特點。因為在概念的背後,詩意的語言仍然隱藏著暗示性,這似乎是概念的影子。作為“樹”的概念,“木”也有壹般“木”、“木”、“板”的影子。這種潛在的意象讓我們想起了樹幹,而不是樹葉,所以“樹葉”常常被排除在“木頭”的意象之外,它暗示著落葉。“樹”和“葉”的意象非常壹致。筆者以周邦彥詞為例加以說明。
第六段解釋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微枯黃感,帶來壹種稀疏的秋天氣息。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九歌》中的“木葉”才如此生動。曹植《美女》中的“落葉”是密密麻麻的葉子,飽含水分;司空舒《盧綸表哥來過夜》中的“黃葉”是在細雨中,所以沒有幹燥感,所以都與“木葉”的形象不同。至於“落木”,比“木葉”更寬敞。“木葉”的“葉”有纏綿的壹面。“木葉”是疏與密的混合體,“落木”甚至已經洗去了“葉”字留下的那點密意。
第七段說明“木葉”和“葉子”在概念上幾乎相同,藝術形象上相差幾乎千裏。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壹至第三段為第壹部分,列舉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壹個現象,即“牧野”成為詩人喜愛的意象。“木葉”形象的關鍵在於“木”字。第四至第六段是第二部分,解釋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麽會有這些特征。第七段是總結。
這篇文章的作者既是學者又是詩人。他以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聯想,對“樹”與“木”、“葉”與“木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歌意境差異進行了非常精細的審美分析,使我們對古代詩歌藝術的精妙之處有了更深的認識,值得我們重視。
2.關於關鍵問題的討論
(1)古典詩詞中的“樹”和“木”在藝術特征、寓意、情調、適用場合等方面有什麽區別?
(2)以“木頭”引起的落葉聯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點及其對詩人創作的意義。
關註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①“暗示性似乎是這個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來說,“木”就是“樹”,是同壹個概念,但兩個詞的意象和顏色不同,導致聯想不同。“木”有“木”、“木”、“板”的影子,或者說是木材的意象色彩,使人多想到樹幹,少想到非木質的樹葉。所以“葉”往往被排除在“木”的稀疏意象之外,暗示著落葉。所謂“暗示性”,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意義。
(2)“五彩繽紛的文字”
A.詩人應該敏感而有教養:
“敏感”是指詩人能夠理解語言意象中所有潛在的力量,也就是說,他不僅理解詞語概念的含義,而且熟悉其豐富而微妙的意象色彩和情感色彩。
“有教養”是指詩人能夠將語言意象中的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成為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言語。
b詩歌的藝術效果應該是故事長,有感染力,有啟發性;
“壹言難盡”指的是詩歌的隱性特征,這是由詩歌的暗示性決定的。課文註釋中引用《莊子》中的話:“言者多慮,得意忘言。”這個“意”就是超出詞語字面意義的意思,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
“感染、啟發”是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最能引起欣賞者的想象和聯想,從而被感染,如“木”引起的落葉聯想。
(3)“秋風裊裊,洞庭波在木葉下”中“木葉”的獨特含義是什麽?課文如何解釋“牧野”的含義?
分析顯示,“木葉”是壹片微黃的葉子,飄落在空中。這是由“木”的藝術特點決定的:“木”不僅寓意落葉,還會使人感到枯黃、幹燥。
對比可知,曹植詩中的“落葉”是春夏之交濃密的、飽含水分的葉子,是綠色的、柔軟的葉子;屈原詩中的“木葉”是沙沙作響、微黃的樹葉,顏色、質地、疏密、動靜各不相同。司空舒詩中的“黃葉”沒有“木葉”的幹澀感和漂泊之意,顏色是濕黃而非枯黃。“木葉”是枯葉在風中的沙沙聲,屬於風而不屬於雨,屬於明朗的晴空而不屬於沈重的陰天,是典型的清秋人物。
(4)杜甫突破了“木葉”的傳統,寫出了“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往下掉”的名句。《落木》和《木葉》在寓意和意境上有什麽區別?
“木”是稀疏的意思,“葉”是密集的意思。屈原的“木葉”是“木”與“葉”的統壹,疏與密的交織,襯托出湘夫人遠而深情的美好人物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葉”,清洗了“葉”字的濃重含義,使意境更加空闊,生動地描繪了三峽的秋色,有效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學習方法指導
欣賞詩歌的方法
1.揭示詩中的意象。簡而言之,意象就是包含詩人情感的形象和畫面。意象是詩歌的壹大特色。理解了詩歌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並不意味著踏入了詩歌的大門。只有通過語言符號的鏈接,詩歌所描述的形象和畫面浮現在妳的腦海中,妳才能真正進入欣賞階段。
葉聖陶曾提出,讀詩不僅要睜眼看文字,還要睜眼看想象中文字觸發的畫面。“大漠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唐代王維的兩句古詩。葉聖陶說:“要理解這兩句詩,妳得睜開眼睛。我只看到了十個字。是的,我要說清楚: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壹張由這十個字組成的圖片。這張圖很簡單,只選取了四個場景:大漠、長河、孤煙、夕陽;傳播北方遼闊荒涼的印象。在“孤煙”上加上“直”字,表示沒有風,當然也沒有風,所以給人壹種更加寂靜的印象。在“夕陽”上加上“圓”字,不僅僅是“圓”,那個“圓”只有在“夕陽”掛在地平線上才能看到。壹輪‘夕陽’在‘長河’背後悄然映襯。這是多麽寧靜的境界啊!壹個“直”和壹個“圓”從畫面上來說是簡單的線條,與遼闊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夕陽交相輝映。就這樣,壹幅幅邊塞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出來——如果妳盯著文字看,從文字中看不到壹幅畫面,妳就感受不到這種快樂。”葉聖陶的話啟示我們:只有當詩歌不是按照壹定的語法規則排列,在我們眼前具有壹定的詞匯和語法意義,而是沾染了聽覺、視覺、觸覺和運動的情感意象,才能進入詩歌的境界。
2.探索詩歌的意義。在讀詩的過程中,圖像和畫面通過詞語和短語出現在妳的眼前,妳不能說欣賞閱讀的結束。只有抓住了壹首詩的含義,即詩中的具體意象和畫面中的精神內容,才能說閱讀鑒賞達到了壹個深層次的階段。當我們閱讀詩歌,尤其是現代主義詩歌的時候,不要僅僅滿足於理解這首詩的表層含義,還要挖掘它的深層含義。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鷺鳥閣寫道:“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讀這首詩,不禁讓人看到壹幅遊子登上鸛樓做白日夢的畫面:壹抹夕陽向著樓前壹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沈落,冉冉消失在視野的盡頭;建築物正面下面流過的黃河咆哮著,滾滾南下,在遠處轉向東方,流向大海。畫面宏偉,氣勢磅礴。但是,如果讀者僅僅止步於此,我們說“但妳開闊了三百裏視野,上了壹層樓梯”不僅可以理解為直白地寫出了爬樓的過程,而且含義深刻,有嚼勁。其深層含義是人要有進取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懷。它講述了壹個崇高而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