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詩歌的意境有什麽特點?

中國詩歌的意境有什麽特點?

詩詞歌賦

壹,詩歌的基本特征

詩歌是壹種高度濃縮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它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其語言簡潔生動,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句子壹般成排,講究結構形式的建築美。

中國現代詩人、文學批評家何其芳曾說:“詩歌是最強烈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情,而且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它的語言在精致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鮮明的節奏上,與散文是不壹樣的。”①這個定義實際上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征:

第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壹切文學作品都反映社會生活,都要求藝術的集中概括,但詩歌比其他文學體裁要求更高的集中概括程度。

詩歌如何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壹般來說,詩人總是選擇生活中最有特點、最典型的事物,把自己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濃縮在這些事物中。通過描寫這壹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他們可以展現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義。白居易《琵琶行》,全詩描寫了壹個歌者彈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詩的前半部分(從“我在送客,夜遊潯陽河”到“而我們看到了白色的秋月進入了河心”),通過聚焦琵琶演奏的音樂,表現了歌者的“暗戀與仇恨”,隱約反映了她“心中無限的東西”。其次是第二段(從“...當她慢慢地將撥片放回琴弦中“到”,被滾燙的淚水從夢中喚醒時),熱娜講述了她的生活經歷,集中反映了她從童年到老年的生活經歷,反映了當時首都長安的繁華生活。在最後壹段,詩人敘述了他被貶後在潯陽城的生活。在詩中,我們都不快樂,直到天盡頭,我們相遇。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被用來把從帝都到“天涯”的詩人和歌者的人生經歷與“落魄”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從而使反映的人生事件更具有普遍性。結局“但是他們中誰哭得最厲害呢?,這個九江官。“我的藍袖子濕了”是詩人長期壓抑的思想和感情的集中表達。無論是描寫風景,還是描寫事件,還是抒發感情,全詩都非常集中凝練。毛澤東的七大定律“長征”只包含八句話和五十六個詞。因為選擇了長征過程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事情來描寫,所以它能夠以最精煉的形式,生動地概括了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裏長征的戰鬥歷程,充分展示了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和作者的革命自豪感,高度集中地表現了生活的特點。

第二,抒情的表達充滿了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歌很抒情,作品浸透了豐富強烈的思想感情。中國傳統詩歌理論非常重視這壹特征。《尚書·要典》中有記載(1)“詩言誌,歌總說,聲總隨,律和合”(2);毛在《漢賦序》中談到詩歌抒情表達的特點時寫道:

詩人,有誌向的地方,心中有誌向,說話如詩。情感在中間運動,由文字塑造。話不夠就嘆氣。如果他們不夠,他們將永遠歌唱。如果他們不夠,他們會用手跳舞,用腳跳舞。

這裏已經解釋過了,詩歌、音樂、舞蹈都是人心中“情”和“誌”的表現,都是由“情”引起的。對此,漢唐及以後的學者有很多解釋。他們認為,“情”、“誌”、“誌”其實是壹體的,都屬於人的思想感情。所謂“詩言誌”,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詩歌要表達思想感情。

實踐經驗證明,詩歌創作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詩人感情的激動,是詩人強烈感情的產物。郭沫若曾經談到詩人的感情和他的詩的感情之間的密切關系。他在《詩歌三論》中說:

驚濤駭浪中的洪濤,成了“轟轟烈烈”的詩,成了屈子的《離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杜麗的《歌》、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歌德的《浮士德》。小浪的漣漪變成了“稀釋”的詩,變成了周朝的“國風”,王維的絕句,日本古代詩人西遊時寫的詩,泰戈爾的《新月集》。①

這裏說“轟轟烈烈”的詩是“大浪淘沙”形成的,“沖淡”的詩是“微波蕩漾”形成的。盡管它們所引用的中外詩人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但都滲透著詩人豐富而強烈的思想感情。

既然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的壹個根本特征,那麽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的還是庸俗的;不管是真感情還是假感情;是與時代精神和人民感情有關,還是脫離時代和群眾的“自我表現”,將直接影響作品的風格和藝術價值。所以高爾基說“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2郭沫若說:“抒情不僅是表達個人的感情,也是表達時代的感情。如果個人與集體融為壹體,作者與人民融為壹體,那麽表達時代情懷是壹定的。”③

第三,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力和幻想力。

詩歌不僅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將思想感情與作品中描繪的生活畫面融為壹體,通過生動優美的形象感染讀者。這就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的聯想和幻想,從而突破物我界限、時空界限,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精神感受和豐富的情感。所以對於詩歌來說,想象、聯想、幻想不僅僅是意象的組合和運動,更是意象的創造、境界的拓展和情感的釋放。沒有想象、聯想和幻想,就沒有詩歌。

想象、聯想、幻想是活躍的,是生動的,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是古詩還是新詩,中國詩歌還是外國詩歌。且不說在中國,從屈原的《離騷》到李白、李賀的浪漫主義詩歌以及郭沫若、聞壹多等現代詩人,都有想象、聯想、幻想。從《詩經》開始,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現代詩人艾青、田甜,也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詩經》第壹篇關綏的開篇句子:“關綏鳩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表達上看是“上升”,從想象上看屬於類似聯想。白居易是壹位評論肯定的現實主義詩人,但不僅他的《琵琶行》、《長恨歌》想象瑰麗、聯想豐富,而且他的《好江南》這首詩的曲調也確實是想象創造出來的壹幅美景。至於外國詩歌,無論是拜倫、雪萊、歌德、海涅,無論是普希金、萊蒙托夫,還是惠特曼、泰戈爾,他們的作品也都具有想象、聯想、幻想的特點。

第四,語言的音樂美。

詩歌語言特別要求音樂性,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詩歌語言的音樂因素,包括節奏、音調、韻律等。詩歌要求節奏清晰,音調和諧,有壹定的節奏感,優美動人的朗誦和音樂美。

節奏是詩歌語言音樂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詩歌中音節有規律的間歇和停頓,即“拍”和“停頓”,以及聲音的交替和強弱的協調。節奏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人的思想和情緒。比如電影《紅色娘子軍》中的軍歌《前進,前進》歌詞的節奏,就和歌劇《洪湖赤衛隊》中“洪湖水,浪,浪”的節奏很不壹樣。前者熱情而短暫,是戰鬥情緒的表達;後者平和舒緩,是心情愉悅的表現。郭沫若在《論節奏》中說:

情緒的進展有自己的波浪式,或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或交替抑制,成為詩歌的節奏。所以,節奏對於詩歌來說,不僅是它的外觀,更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就沒有節奏,沒有節奏就不是詩。①

音韻和聲調的音樂美的規律,在前面壹章談到文學作品語言的音樂特征時已經詳細說明過了,這裏不再贅述。

二、詩歌的意境

所有評價意義上的詩歌都應該具有並體現詩歌的基本特征。但真正優秀的詩歌不僅充分體現了詩歌的壹般特征,還具有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東西,這就是意境。雖然意境不是詩歌所獨有的,但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詩歌是最精致、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

人們在閱讀和品味優秀的詩歌時,往往超脫於言語的意象,產生“以意象忘詞,以得意忘意象”的感覺,並從中進入壹種恍惚的狀態。這種詩的氛圍、內涵、主旨或情調,吸引人的恍惚,就是通常所說的意境。對讀者來說,它不僅僅是詩中之畫,更是詩中之畫脫胎換骨的詩,永遠展現著“而壹個本該天長地久的瞬間,不知不覺就來了又去了”的魅力。顯然,這樣的詩確實耐人尋味。那麽,意境到底是什麽?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最重要的範疇之壹,古今都有所探索。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總結、分析和綜合,可以大致理清它的含義,梳理出它對意境理解的大致線索。

所謂意境,是指藝術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能讓人感受到、理解到,但又難以表達和把握清楚的壹種藝術境界。它是形式與表現的統壹,現實與現實的協調,生於形象之外,又蘊含於形象之中。對意境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先秦和易經老莊對言與象、象與意關系的闡釋,以及漢代傳入佛教後佛教修養境界中的所謂意境,也可以從我國魏晉的言意之辯中得到啟發。然而,意境作為壹個詩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他認為詩歌有三種境界:物象境界、情景境界、意境境界。意境理論從宋元發展到明清。清代詩論家葉燮有精彩論述,晚清學者王國維有建樹。葉燮在原詩中談到詩歌的意境時,用了“至高之處”這個概念。他說:“詩的美在於含蓄含蓄,詩的寄托在於不可說,詩的借鑒在於不可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就在那裏,留下了毫無頭緒的形象,從不討論和思考貧乏,吸引人們來到沙漠,所以它是最好的。”他還引用了杜甫的壹些詩句,做了精彩的分析,說明意境是“呈於象,感於目,悟於心”的。另壹方面,王國維在《人間花刺》、《宋元戲曲考》等作品中反復討論意境和另壹個同義術語“境界”,並指出:“文章之美,壹言以蔽之,就是有境界才有境界。”因此,意境關系到詩歌的成敗,這也正是王國維所說的:“文學作品與否,取決於其境界,取決於其深度。"

要理解詩歌的意境,當然首先要註意作品是否表現出真風景、真感情,場景之間的關系是否處理得當,能否做到“像現在這樣難寫,有說不盡的見解”,但要特別註意詩歌意境創造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絕不是簡單的場景交融。總的來說,意境是詩人和藝術家直覺與理解、情感與思維、意識與無意識相互交融的感性表象,* * *處於壹種興奮狀態,既能恰當地寄托自己的情感思想,又能巧妙地使其生長、擴展。所以,它的特點是:是心物的協調統壹,但又是意境的無縫融合,是情景的和諧融合,是情味十足。至於詩歌中的具體意境,從李白的《靜夜思》到杜甫的《望嶽》,從李賀的《長空謠》到李商隱的《豎琴》和杜牧的《清明節》,從郭沫若的《長空集》到徐誌摩的《別康橋》和戴望舒的《雨巷》,我們都會深有感觸。總之,優秀的詩歌要有意境,要有深邃的意境,否則就可能流到壹個味同嚼蠟的地方。

第三,詩歌的壹般表達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在中國最早流行、至今仍經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方式是“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壹日風,二日賦,三日比,四日榮,五日雅,六日頌。”①六義中的“體、雅、贊”是指《詩經》中的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中的表現。

傅:是壹種直接表達事物的方式。宋代學者朱在《詩傳註》中說:“贈者必說之真。”①如《詩經》中的“葛覃”,“鼻涕蟲”就是用這種手法。

鮑比:這是壹種比喻的方式來描述事物和表達思想和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而畢葉是什麽?用附件蓋東西,威脅要把東西割掉。”(2)朱說:“如果妳比較,妳應該比較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東西。”③如《詩經》、《螽斯》、《說書》等文章都是這樣寫的。

興:是壹種托事興味的手法,即以事開頭,直奔主題,描寫事物,抒發思想感情唐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昌,亡者亡。就拿比喻來說,自己起個心,那些在詩詞散文中引用植物鳥獸來看意思的,都是快樂的。”(4)朱更明確地指出:“有興趣,就先說點別的,以引起妳所吟誦的詞。”⑤如《詩經》中的關雎、就用了“興”的表達。

這三種表現方法壹直流傳下來,經常綜合運用,相輔相成,對歷代詩歌創作影響很大。

詩歌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從古至今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其運用也是靈活的,誇張的,重復的,重疊的,跳躍的等等。,很難描述。但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是詩歌的壹大特色。也是詩歌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在詩歌中,還有壹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簡單地表示“象征意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是靈魂的直接形象,應該引起重視。

第四,詩歌的基本分類

詩歌的分類方法也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基本的如下:

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根據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來劃分的。

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線和人物,通常用詩人充滿激情的唱腔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化小說都屬於這壹類。古希臘荷馬的《赫裏亞特》、《奧德賽》等史詩;中國詩人李記的《王貴與李祥祥》等故事詩;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和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等詩化小說。

歌詞:主要通過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如情歌、頌歌、挽歌、挽歌、田園詩、諷刺詩等。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

當然,敘事和抒情並不是絕對分離的。敘事詩也是抒情的,但它的抒情性要求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往往敘述壹些生活片段,但不能鋪開,要服從抒情的需要。戲劇詩的特點是兼具敘事性和抒情性。

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根據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來分類的。

格律詩:按照壹定格式和規則寫的詩。它對行數、字數(或音節)、聲韻、詞的對仗、句式的安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中國古詩中的“格律詩”、“絕句”、“詞”、“歌”,歐洲的“十四行詩”。

自由詩:是現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詩體。不受格律的限制,沒有固定的格式,講究自然和內在的節奏,用韻大致相似或不用韻。字數、行數、句式、聲調相對自由,語言相對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這種詩風也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流行起來。

散文詩:是壹種兼有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滿哲理,講究自然的節奏和音樂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