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盛唐之歌

盛唐之歌

到8世紀初,唐朝有了所謂的“開元盛世”,經濟文化達到頂峰。在詩歌創作領域也有壹大批優秀的詩人,寫出了內容極其豐富的詩歌。其中,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爭的詩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李白、杜甫也在此時出現。下面分別簡單介紹壹下。王維是這種詩歌最著名的作者。王維,本名雜,為《尚書》右職,又名。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厭倦了官僚生活,隱居了壹段時間,熱愛自然,熟悉農村。他的詩安靜閑適,有壹種靜態的美。如渭河邊的壹座農舍:

在夕陽西下的鄉村,牛羊沿著小路回家。

壹個穿著茅草門的粗獷的老人,靠在壹根手杖上,想著他的兒子,那個牧童。

有呼呼作響的野雞?飽滿的麥穗,熟睡的蠶,削好的桑葉。

霍霍,田夫,親切地互相問候。

難怪我向往簡單的生活,失望地唱起了《沒落》。

夕陽的余暉映照著村莊(集市淪陷),回歸牧場的牛羊湧入村巷。老人思念著去放牧的孫子,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期待著他的歸來。在野雞的叫聲中,麥子已經發芽,吃夠了桑葉的蠶開始睡覺。豐收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相見,感慨地談論著日常生活。這美麗的景色讓詩人想起了官場內鬥的勞累,他覺得生活在這樣的農村是多麽的寧靜和愜意。我忍不住唱“衰落,衰落,胡不歸?”在《詩經》裏。天黑了,天黑了,妳為什麽不回家?),表明他對隱居農村的興趣。王維精通音樂、書畫,藝術修養深厚;蘇東坡評價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可以說是壹幅田園詩畫。

與王維齊名的詩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陽(今湖北省),常稱孟襄陽。據說他在張九齡偶然遇到了唐朝的玄宗。玄宗知道他這首詩的名字,命他背誦。他在年底返回終南山時讀到了這句話,其中包括“我因犯錯誤而被明智的統治者驅逐”(我缺乏人才,所以明智的君主不需要我)。玄宗很不高興,說:“妳沒有要求做官,不是我不讓妳做官。怎麽能怪我呢!”後來沒有考上進士,也沒有正式做官。他長期流浪隱居,以山水詩著稱。他的詩《路過老人村》最受歡迎:

這位老朋友準備了壹頓美餐,並邀請我去他熱情好客的農場。

綠色的樹林環繞著村莊,綠色的山丘位於城外。

打開窗戶面對山谷菜園,遞過玻璃聊莊稼。

當第九個節日來臨時,請到這裏來看菊花。

壹個老朋友殺了壹只雞來做飯,邀請他去村子裏做客。近看,茂密的綠樹嚴嚴實實地包圍著村莊;遠遠望去,青山壹直延伸到遠方。打開門廊的窗戶,可以看到堆滿糧食的院子和綠色的菜園;壹杯酒談桑麻的成長與收獲。在這樣壹幅自然的畫面裏,和朋友們喝著酒,吃著美食,歡聲笑語,是多麽幸福和愜意啊!喝完酒後,朋友們依然戀戀不舍,相約1999年重陽節再聚,飲酒賞菊。

褚光喜也是壹個失意的隱士。他的《漁灣》描述了隱居的樂趣:

春來綠灣垂釣,春來杏花開。

池水清,水淺,蓮知魚散。

黃昏等待戀人,船是綠的,岸是綠的。碧綠遮天,落花浮地,池底見底,蓮動魚散,漁人意不魚。獨自欣賞這美麗的風景是最好的享受。日落垂釣綁船,在綠草如茵中等待好朋友(戀人)相見,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等於神仙嗎?其實他們的生活也不會沒有煩惱和煩惱。但是,寫詩的時候,要先放壹放,抓住壹個美好的場景和情感,充分發揮。詩人滿足了自己的創作欲望,也給讀者帶來了美的享受。這叫詩。在唐代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其中,對邊塞和軍事生活有親身體驗,服從軍隊而不是寫作,寫詩描寫荒涼的邊塞風光,歌頌士兵的勇敢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於是邊塞詩人應運而生。著名詩人岑參寫過壹部代表作《西遊記》:

“難道妳沒看見:沿著海邊的雪走...妳將不再需要壹場真正的戰鬥!我們在西關等待勝利的消息!!"(篇幅限制,略)

詩中的“走馬川”、“輪臺”、“金山”、“車市”都是北方或西域常見的地名。這裏用作地名的代號並不是真實的參照物,讀詩不必求真,只需理解詩意即可。這首詩的開頭,就生動地描繪了西域風起雲湧,風沙飛揚的惡劣環境。匈奴(代表強大的北方民族)進攻,處處顯露混亂跡象;將軍帶領他的部隊去戰場迎敵。夜晚,行進中的武器互相碰撞。雖然寒風如刀,但白雪皚皚的五花馬還是汗流浹背,很快就結成了冰。在帳篷裏為敵人起草戰役(戰書),硯臺裏的墨水還沒寫完就已經凍成冰了。這樣壹支勤勞勇敢的軍隊,壹定會讓敵人不敢打;那我們就等著汽車工程師西門的勝利吧!詩中所表達的樂觀豪邁精神,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體現。李傑的壹首老歌也很有名:

白天,爬山的烽火臺觀察和報警,晚上馬牽著馬到河邊的河邊。

黑暗的風吹來陣陣的聲音,像漢朝公主的琵琶充滿了隱藏的幽怨。

在萬裏無城垛的地方紮營,直到厚重的天空在雪中加入廣闊的沙漠。

哀怨的胡彥燁飛過空中,HUS兵都是淚。

聽說玉門關已經封鎖了道路,士兵們只能跟著將軍四處奔波。

死亡之骨每年都埋在曠野,只有西域的葡萄送到漢人手中。

白天軍隊要爬山看烽火警報,黃昏趕去交河(在新疆吐魯番,這壹代有水,不是真的)飲馬。刁鬥是壹種銅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上夜班。背著刁鬥的士兵在黑暗的風沙中艱難跋涉。這個時候,想起漢朝時從這條路嫁給烏孫王的公主彈奏的琵琶音樂,壹定是充滿苦澀的。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露營過夜,彌漫世界的大雪飄起,與遠處的沙漠相連。秋夜,南飛大雁的鳴叫聲淒然,交戰壹方的胡兵不忍這種艱苦的生活,流下了眼淚。據說朝廷已經下達了不準撤退的命令,所以只能和將軍(輕車簡從的官員)決壹死戰。玉門被封,即不準退入玉門關。用了《史記·大宛列傳》中的典故:二師將軍李光禮攻打大宛戰敗,退守敦煌,請求朝廷撤退。漢武帝“大怒,令(遣使者)封鎖玉門,曰:敢入者斬之!”結果十有八九死於戰鬥。每年都有無數人把屍骨留在異鄉。唯壹的結果是葡萄(蒲萄)從西域傳入中原,供富人享用。詩中雖有悲傷,但基調依然高亢進取。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軍與吐蕃在臨洮龍城堡附近發生了壹場大戰,吐蕃人死傷數萬。王昌齡的《夏塞曲》寫到了這場戰爭:

馬牽馬飲過江,風刺骨,秋風如劍。

茫茫戰場上的夕陽尚未落下,在黑暗中看到了遠處的臨洮縣城。

長城曾經打了壹場惡戰,說是邊塞將士精神昂揚。

自古以來,這裏就有沙塵暴,遍地屍骨,雜草叢生。

戰後多年,戰場依然蕭瑟荒涼,長長的黃塵和淩亂的蒿草散落其中,被永遠遺忘。無論死者屬於哪壹方,對他和他的家人來說,都是壹場令人心酸的悲劇。

還有王昌齡的《大堤》,揭露戰爭帶來的苦難,希望他能保家衛國。

秦時明月,漢時明月。

長征還沒有回來。

但是龍城會飛過來,

不要教呼瑪翻陰山。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名青蓮居士。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的又壹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他不僅是壹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還是壹位遊俠、刺客、隱士、道士和謀士。儒道遊俠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功成身退”是主導他壹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祖籍隴西(今甘肅靜寧縣)季承,說他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托克馬克附近)。他的祖先曾生活在西域,在李白五歲時遷居四川長隆(今江油縣),並在這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李白家境殷實,少年讀了幾百本書,顯示了他非凡的文采。同時喜歡交朋友,受朋友和社會的影響,喜歡談修仙,向往俠義,為人豪爽有抱負,性格豪放。25歲離開家鄉,浪跡大江南北,結交名士,以詩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聲望。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經朋友推薦,被唐玄宗召見。他被任命為翰林等詔,在長安生活了近三年,對朝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的了解。由於權臣的排擠,於天寶於第三年(公元745年)離開長安,重新開始流浪。在洛陽,他遇到了比他小11歲的杜甫,結下了壹生的友誼。安史之亂開始時,他五十五歲,在宣城(今安徽)。安史之亂時,他懷著報效國家的心情,被王勇李林邀請到幕府工作。李林被蘇恒鏟除後,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中途被赦免,住在金陵(今南京)和宣城之間。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卒於當塗(今安徽),享年62歲。

李白給後人留下了900多首詩。這些輝煌的詩篇展現了他壹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的藝術寫照。李白壹生誌向遠大,他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名利的向往。這在《傅亮吟》、《讀諸葛武侯傳》、《愛蔡舍人熊》等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白從少年時代就喜歡任俠,寫了許多遊俠詩,其中《霹靂遊俠》是代表作。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難以言喻的痛苦和怨恨在他的胸中積聚。怒而作好詩,於是他寫了壹系列對古人的懷念,比如《難去》、《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等等。為壹個人的壹生悲傷,難以送走的名句。李白大半輩子過著漂泊的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以此來表達自己熱愛自由、向往解放的情懷。在這類詩歌中,奇異的山川與他叛逆不羈的性格交相輝映。這類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很大數量,被歷代傳誦,其中《夢裏登天目山》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用淋漓暢快的詩句,自由地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種種精神上的冒險和追求,讓壓抑壓抑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和“哦,我怎麽能嚴肅地向地位高的人和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他們永遠不會忍受被展示壹張誠實的臉!”他的詩表現了詩人的豪情,成為後人審視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作為壹個熱愛祖國、關心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李白對戰爭這個重要問題也非常關註。對戍邊將士給予熱情的歌頌(如《夏塞曲》),對統治者的好戰性給予無情的鞭撻(如《城南之戰》、《丁度之歌》)。李白還寫了許多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苦生活,表達他們的關心和同情(如《長征》和《午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其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壹切浪漫主義技巧,實現了詩歌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壹。李白的詩充滿自我表現和主觀抒情,感情的表達有壓倒壹切的氣勢。比如他入京做官,就說:“笑到天上去。我們是蒿人嗎?”思念長安時,“風吹心,西掛鹹陽樹。”這樣的詩很有感染力,極度誇張,比喻貼切,幻想驚人,讓人感覺高度真實。當讀到“但既然水還在流,雖然我們用劍砍它,哀樂還在,雖然我們用酒淹死它”和“白發三千尺,哀樂似長須”的詩句時,讀者不禁被詩人的長愁和無盡的惆悵所感染。李白的藝術表現在《天目山夢登》、《蜀道難》等詩中尤為突出。

在李白的詩歌中,經常綜合運用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產生壹種奇幻瑰麗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給人壹種豪邁奔放的魅力的原因。他的語言清晰明快,意味深長,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

李白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都受到李白詩歌的極大影響。

李白壹生的幻想就是施展抱負,做壹些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在《李詠》壹詩中,他說:

大鵬壹日隨風起,沖天萬裏。

如果風力減弱,它仍能揚走洶湧的水流。

當世人看到我不變的語氣,對我所有的大話嗤之以鼻。

傅玄仍然可以害怕來世,但她的丈夫不能年輕。

他把自己比作《莊子》裏那個攪天攪海的大鵬,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被世人嘲笑。他還用孔子(傅玄)的話為自己辯護說“來世可畏”。這位詩人在政治上很幼稚。事實上,他可能沒有政治家的才能。他的“大話”遭到冷嘲熱諷也就不足為奇了。但作為壹個詩人,他是壹個有才華的人,壹個遨遊大海的大鵬。作為壹生的詩人,他的政治無為在他看來是不幸的,但對中國文學來說卻是幸運的。如果唐詩裏沒有李白,華麗的大樓裏去掉壹根柱子,那就太可惜了。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揭露和抨擊社會不公,如《古詩詞五十九首》之壹:

大車飛塵,午後亭子黑。

中國貴過黃金,連雲開房。

何惠和被冠以鬥雞的稱號。

鼻息幹了,行人就害怕了。

沒有洗耳朵這回事,只有姚和妳的腳。

這就是諷刺皇帝壹面的不幸人物。他們乘坐豪華的馬車在城市中遊行,塵土飛揚。壹些宦官(中貴族)有這麽多錢,他們建造李鴻的房子。為皇帝高興的鬥雞人,也開著帶篷的車到處跑。它們的鼻孔對著天空,呼出的氣息仿佛吹動了天上的雲(極其囂張),路上的行人都嚇得不敢靠近。最後,詩人感嘆社會上再也沒有像許由(Xi二翁)這樣的聖賢了。誰能區分好人(姚)和壞人(智)?傳說古代聖人唐堯想把王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後,認為它汙染了他的耳朵,所以他跑到河邊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壹個厭惡名利的聖人。足底,傳說中的古代“賊”,當然是壞人的代名詞。李白對唐玄宗後期的政治腐敗和王朝的衰敗有著敏感的認識,並在詩歌中對其進行了揭露和諷刺。李白直接描寫人民疾苦的詩不算太多,但極其精彩,如《城南之戰》:

“去年的戰爭,桑幹元...就知道士兵是武器,聖人也要用!”(篇幅限制,略)

這首詩用了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的《南征》詩更生動深刻。桑幹河、洋蔥河、調治、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朝的士兵去這些遠離故土的地方打仗,往往壹去不回。壹些邊疆民族以戰爭掠奪為職業,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死於大漠。秦時修築長城防備匈奴(即“漢家”,唐人習慣稱之為“唐”而非“漢”,其實指唐朝)的地方,至今仍戰火紛飛,戰火紛飛。戰敗的馬在戰場上呻吟著尋找主人,主人卻被烏鴉和鷹啄,腸子掛著枯枝。士卒死了,領兵的將軍也忙得壹無所獲。最後,詩人在《古代兵法》中說:戰爭不是好玩的東西,賢明的君主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使用。唐玄宗大喜,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這首詩就是為此而寫的。

李白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詞很多,大多是名篇。他的這類詩不同於王維和孟浩然的詩。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山水詩是工筆,李白的山水詩是寫意。他往往不去描繪壹草壹木,而是從宏觀的角度去吸收大自然的魅力。長江,嬋嬋的山石絕壁,萬裏的雲霧,古老的巖石樹木,壹到他的作品就立刻飛起,被他趕走,創造了壹個與自然共存的神話世界。比如廬山的風景,寫在壹首魯山歌裏給禦史魯徐州:

金門通向兩座山脈,壹條銀色的小溪垂向三座石橋。

香爐峰瀑布和它隔著壹段距離,高聳入雲的重崖。

朝霞紅了翠雲,鳥兒飛了,也長了。

高處的天空和低處的天空之間,大河壹去不復返。

天蒼蒼變風,河九浪流,如雪山。

這是多麽壯麗的氣勢啊!只有李白的頭腦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也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又如著名的《蜀道難》中的壹段話:

“高高的,就像高高的旗幟上,六條龍驅趕著太陽...甚至聽到它讓臉頰蒼白!”(篇幅限制,請參考原文)

這是壹個精彩的景觀描述。詩人用極其誇張的語言寫出了蜀道的艱難險阻:太陽神駕著六條龍的車來到這裏不得不折回,湍急的河水不得不顛簸回去;黃鶴飛不過去,猿猴也愁爬不上去。青泥嶺那條有名的路,危險到行人伸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星。他們累得喘不過氣來,都拍著胸脯哀嘆。大山深處的古樹上,各種鳥兒的鳴叫聲更增添了神秘恐怖的氣氛。去藍天下的蜀道都難,更別說過了。甚至聽到別人說讓我臉都變白了。詩人筆下蜀道上奇異的姿態和瑰麗的色彩,確實能打開讀者的心靈,讓人感到驚恐和震撼。這首詩的奇思妙想和奔放的風格是李白詩歌的獨特之處。

清代詩人趙翼評價李白的詩說:“詩之不可及之處,在乎神的識見,浮於空中,忽離而去,懶得刻章造句,懶得刻心,故有自己無拘無束的傾向。”這篇文章概括了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李白有意識地繼承了屈原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結合他的天才和勤奮,創造了李白獨特的風格。他的詩歌的第壹個特點是強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心胸開闊,有著明確的愛恨情仇。他高興的時候就喝酒唱歌,笑看天。傷心憤怒的時候要“砸黃鶴樓”但是“鸚鵡洲”(《江夏給魏南陵冰》),可以笑也可以哭,避也避不開。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象力。詩來如閃電,去如疾風,縱橫變化,大起大落。隨著他的抒情需求,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歷史、虛幻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端,註入詩歌,為他服務。第三個特點是用誇張的語言表達激情;“白發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三日壹陣風吹下山”等極度誇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比比皆是。只是因為它的誇張,才顯得生動,極不準確,卻很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感受。杜甫(公元712-770)出生於河南省珙縣,出身於壹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祖父杜·沈燕是壹位著名的詩人。年輕時正值開元盛世,從南方的吳越遊歷到北方的齊國和趙國。35歲,去長安求官。在貧困中生活了10年,終於得到了壹個八品小官。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失陷,杜甫被困城中,後逃到恒力,蘇宗,在那裏被留下來接應。49歲那年,他棄官隨家人去了四川,定居在成都郊外的壹間草堂裏。他得到好友嚴武的贊助,擔任教育部外交部長(因此他常被稱為杜工部)。他在四川生活了八年,57歲出川,輾轉湖北湖南,59歲死於嶽陽附近的壹條船上。

李與杜齊名,但兩人的個性和詩歌風格卻大相徑庭。李白像壹匹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吃苦耐勞,各有各的風格和價值。杜甫的詩風成熟穩重,趨於寫實。他的所有詩作,壹方面反映了壹個正直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同時也是唐朝由盛轉衰歷史的真實寫照。杜甫的詩也被後人稱為“詩史”,就是基於此。

安史之亂是杜甫壹生中最痛苦的經歷,也是其詩歌的重要內容。這壹時期的詩歌,雖然也有對個人貧窮的感嘆,但更多的詩歌關註的是人民的苦難。公元756年,唐朝宰相方方率領四五萬大軍在陳濤與安史之亂激烈交戰。由於指揮不當,幾乎全軍覆沒。杜甫為此寫了壹首詩《為陳濤悲傷》:

初冬,來自十幾個郡的好孩子家庭,壹戰之後的鮮血灑在了陳濤水澤。

藍天下的曠野變得寂靜無聲,四萬名士兵在這壹天死去。

野蠻的胡兵箭頭上的紅色箭頭,善良的人們的鮮血,歌唱的人們無法理解胡歌在長安街上的飲酒狂歡。

長安城裏的人們轉過頭,朝著陳濤的方向哭泣,希望唐朝的軍隊能夠回來,恢復往日的和平生活。

初冬(孟冬)時節,從十幾個郡招募來的良家子弟,壹戰後全都灑滿了鮮血,藍天下的曠野壹片寂靜,四萬將士壹天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兵箭滴著善良人的血,唱著休,人們聽不懂,在長安街飲酒狂歡。長安城的人們轉向陳濤,淚流滿面,日夜盼望唐軍回來,恢復平靜的生活。詩人的悲憤,正是人民的悲憤,他在為人民吶喊。杜甫詩中著名的“三官”、“三別”,充分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讓我們看看無家可歸:

“孤獨的天寶之後,花園是孤獨的,但是蒿草...人生無家,何以蒸?”(篇幅限制,請參考原文)

這是用第壹人稱寫的,詩中的“我”是壹個從部隊回來的年輕農民。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後,農村普遍衰落,農村路社荒涼。戰敗回來的士兵看到,家鄉已經變得面目全非,鄰居都逃得死去活來,老村子變成了空巷,連太陽都暗淡下來,氣氛淒慘。這個村莊成了狐貍的天堂。他們背對著對方,很生氣,責怪年輕人的哭泣擾亂了他們的平靜。厭倦了無聊,農民開始鋤地,灌溉花園,並盡自己作為壹個耕耘者的責任,以求生存。然而,他仍然無法平靜地生活。郡官知道他回來了,就叫他去訓練。這壹次,我是壹名地方士兵。我沒有離開這個州。我轉過身,看著我的家。我沒有任何東西要帶。有點安慰的是,雖然壹個人,但在本地總比離家遠好。但轉念壹想,家鄉已經沒什麽可留戀的了,距離也壹樣,無所謂。他想到了去世五年的母親,兒女不孝順,母子倆都留下了難忘的遺產。人無家可歸,怎麽生活?

“三官”和“三告別”讓人思考:是誰把人民帶到這個地步的?自然是當權者腐敗造成的。在安史之亂的消息傳到長安之前,杜甫寫了壹首長詩《從北京到奉賢詠五百字》,尖銳地揭露了以唐玄宗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的奢靡生活,指出他們的享樂是建立在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上的:“朝廷所分的帛帛,原是來自寒女;鞭其婆家,聚功成。”極度的不公讓詩人寫下了“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光榮與死亡的距離很短,很難說壹遍。在這首詩的結尾,詩人寫到了他回到豐縣的家:“當我聽說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小兒子餓了。”他自己的孩子餓死了!悲痛之余,他想到自己作為壹個小官僚,既不交稅,也不當兵打仗,生活依然充滿辛酸,那那些普通人的苦難就更可想而知了。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杜甫寫下了著名的長詩《北伐》,對“幹坤含疤”的國家動亂局面深感憂慮,闡述了對時局的看法,熱切希望國家復興,愛國愛民的情懷充斥全詩。

杜甫描寫親友間真摯感情的詩也很感人,如《贈處士八衛》:

“朋友見面幾乎壹樣困難,就像晨星和晚星壹樣……明天群山將把我們分開,明天之後——誰能說得準呢?."(篇幅限制,略)

參與和商業是兩顆從不同時出現的明星,也就是說朋友之間很少見面。在壹個美麗的夜晚,詩人和闊別多年的老朋友聚在壹起,在燈光下訴說自己的感受;青春時光匆匆流逝,我們看到彼此的太陽穴都是灰色的。詩裏寫了相見的驚喜,兒女的禮遇,待客的熱情,喝酒的輕松。最後,我寫了即將分離的失望,處處透露著美好而深刻的感情。有相當社會閱歷的中老年人,讀這首詩更容易被感動。

杜甫的格律詩是格律詩的最高成就,歷來被公認為格律詩的典範。我們讀了他關於秋天繁榮的八首詩中的第壹首:

玉露雕零楓林,巫山巫峽蕭瑟。

江天之間波濤洶湧,雲遮霧繞。

叢菊前些日子流淚了,她壹個人在船上。

寒衣處處推刀尺,白帝城急兮兮。

這是杜甫晚年滯留夔京時寫的。秋天到了,霜露過後的楓樹枯葉紛紛落下,遮天蔽日的巫山巫峽冷冷清清,更顯蕭瑟靜謐。長江有浪,想象中的塞北天地依舊戰火紛飛。詩人在這裏見過兩次菊花,現在想起為花落淚的情景;牢牢拴在岸邊的孤舟,讓詩人想到了自己想回到故鄉卻又不能離開的處境,讓他感到無限的悲哀。這裏的女人忙著用刀槍尺子裁棉衣過冬,白帝城傳來捶衣的鐵砧聲,都激起了詩人刻骨銘心的鄉愁,無法釋放。過去人們常常用“沈郁頓挫”壹詞來評價杜甫七律的風格,這首詩就是其中的典型。

成都杜甫草堂裏掛著壹幅郭沫若寫的對聯:“人間傷痕累累,詩中聖人;百姓苦,筆底起伏。”這16字很好的概括了杜甫的詩。杜甫的詩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良知。他站在群眾中間,與人民同甘共苦,為人民呼籲,為李殊辯護。在這方面,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永久楷模。他壹生致力於寫詩,他的詩內容紮實,熱情純粹,憤怒深沈,風格凝重。在這方面,他也是詩人學習的榜樣。他善於學習和繼承傳統。“字不死不休”,寫詩態度認真。無論古詩還是近體詩,都處於壹種奇妙美好的狀態。所謂“詩人聖人”,就是詩歌領域的聖人。杜甫是中國三千多年詩歌史上唯壹獲此殊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