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劍橋》原文及賞析(1)我輕輕地離開了,
當我輕輕地走來;
我輕輕揮手,
告別西方的雲。
河邊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海浪中的影子,
心中蕩漾。
軟泥上的綠草,
油乎乎的,在水底搖曳;
在何康河輕柔的波浪中,
我願意做壹株水生植物。
樹蔭下的壹個水池,
不是清泉,而是天空中的彩虹;
在漂浮的藻類之間被壓碎,
沈澱出彩虹般的夢。
尋找夢想?舉起壹根長桿,
回到更綠的草地;
充滿星光,
在星光燦爛的地方演奏歌曲。
但是我不會放歌曲,
靜靜的是壹支送別的笛子;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我悄悄地離開了,
正如我悄悄地來了;
我揮了揮袖子,
不要帶走壹朵雲。
11月6日
——————————————————————————————
(1)寫於1928 11.6,最初發表於《新月月刊》1928 12.08 10,署名徐誌摩。
詩歌欣賞
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6月至10月1922年,詩人曾在此求學。劍橋時期是徐誌摩人生的轉折點。詩人曾經來自《虎序》中的陳導:24歲以前,他對詩歌的興趣遠不如對相對論或民事契約論的興趣。是何康河水打開了詩人的靈魂,喚醒了詩人被蟄伏已久的命運。所以他後來深情地說:“劍橋教會了我開闊眼界,我的求知欲是劍橋喚起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劍橋給我的。”(吸煙與文化)1928,詩人故地重遊。10月6日,他在南海回家的路上,創作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28年2月《新月月刊》第10卷第10期,後收入《老虎集》。可以說,“劍橋情結”貫穿了徐誌摩壹生的詩歌。《再別康橋》無疑是最著名的壹部。
第1節寫的是久違的同學離開母校時的萬千離別之憂。三個“溫柔”字的運用,讓我們覺得詩人仿佛踮起腳尖,像壹陣微風,悄悄地蕩開了;而最深的情意,竟在浪潮中,成了“西天浮雲”。第2到6節描述了詩人在何康河上劃船尋找夢想。披著晚霞的金柳,軟泥上的綠草,樹蔭下的水池,都映入眼簾。兩個比喻相當準確:第壹個大膽地把“河邊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讓死氣沈沈的景色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溫暖宜人;第二是清澈的池水疑似“天上虹”,卻被漂浮的藻類碾壓後變成了“彩虹般的夢”。正是在《戀愛中的瘋狂》中,詩人如莊周夢蝶,對物和我都感興趣,覺得“波中美影蕩漾在心頭”,甘願做何康河柔波中搖曳的水草。這種主客觀相統壹的良好結構,既是妙手,也是心血;在第5和第6節,詩人打開了壹個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滿壹船星輝、/星輝中歌唱”、“歌唱、/但我不會歌唱”、“夏蟲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四句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猶如何康河水,壹波三折!而他那種在更綠的草地和星光燦爛中歌唱的瘋狂,並沒有實現。這個時候,沈默和沈默勝過很多情話!最後壹節對應第壹個循環有三個“靜靜”。來的瀟灑,走的瀟灑。袖子壹揮,抖掉了什麽?不用說了。既然我曾經在劍橋涅槃,為什麽要帶走壹片雲彩?全詩壹氣呵成,是對徐誌摩“詩意人生”的最好描述。
胡適曾說:“他的人生觀真的是壹種‘樸素的信仰’,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是愛,二是自由,三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條件能在壹生中滿足,這就是他的‘樸素信仰’。他壹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實現這壹樸素信仰的歷史。”(紀念徐誌摩)如果是這樣,詩人在何康河邊的流浪,不就是這種追求的壹個縮影嗎?徐誌摩提倡藝術詩歌。他對壹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其是音樂美等詩學主張深表欽佩。他甚至說,”...只有當我們明白詩歌的生命在於它的內在節奏時,我們才能體會到詩歌的真正趣味:無論妳的思想有多高尚,妳的情感有多激情,妳都得用它們徹底‘音樂化’(即詩化),才能獲得對詩歌的理解...”(《詩歌出版假期》)。
另壹方面,這首詩《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節二三餐,不拘壹格,嚴謹,押韻嚴格,二四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蕩漾如漣漪,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聲音,又順應了詩人情感的潮起潮落,有著獨特的審美快感。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緩緩蔓延,頗有詩人“白袍薄郊島”的氣質。可以說,它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思想。
《再別康橋》原文及賞析(二)《再別康橋》最早發表於928+09年《新月》第1卷,第10期,10期,後被收入詩集《老虎》。是詩人重遊劍橋後回國途中寫的絕版作品。
詩人在開篇就用三個溫柔的字寫下了對母校的離別心情,給人壹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將自己對劍橋的留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詩人的心目中,劍橋已經理想化了,詩意化了,詩人對那裏的壹草壹木都充滿了深情。西邊的雲,河邊的金柳,軟泥上的綠草,榆樹陰下的清泉,繁星點點的夜,沈默的夏蟲,都是理想化的,詩意的,個性化的。何康河邊婀娜多姿的柳樹被夕陽染成了燦爛的金色,就像壹位美麗的新娘戴著紅色的面紗,夕陽將她美麗的影子投射到蕩漾的何康河中。詩人完全被這如畫的黃昏美景吸引住了。他的頭腦處於恍惚狀態,他的心似乎又是何康河的壹波。新娘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詩人對康橋如此癡迷,當他看到軟泥上的綠草在水下搖曳時,頓時心生羨慕。他願意做壹株水草,渴望像那株水草壹樣永遠生活在何康河溫柔的愛撫中。在榆樹的樹蔭下,那壹池清泉也被夕陽所觸動,仿佛是七色的彩虹碾壓在漂浮的海藻間,沈澱出彩虹般的夢境。
這位詩人在何康逗留了壹段時間,但當夜幕降臨時,他舍不得離開。他撐起壹根長竿,徜徉在更深的草叢裏,在繽紛的劍橋夜色中泛舟,尋找自己的夢想。在這裏歌唱是最好的時光,詩人卻無心歌唱,夏崇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壹切不言而喻,這真的是“無聲勝有聲”!這自然就產生了最後壹節的“安靜”情緒。詩人帶著幾分留戀,幾分惆悵,默默地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繪畫、建築的詩意審美觀念在此時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再別康橋》是壹幅美麗的隱形畫,詩中的每壹段都堪稱壹幅迷人的畫卷。比如詩的第二段,何康河邊被夕陽染得婀娜多姿的垂柳和波光粼粼的彩影,構成了壹幅何康河的晚景畫卷。
此外,全詩在結構和節奏上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壹窺詩人奇妙的藝術風格。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節兩三拍,節奏十分鮮明;每句押韻兩句或四句,每句自然變韻,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工整中又充滿了變化,讓整首詩充滿了美感!
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揮了揮手,告別了西邊天空的雲。
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
軟泥上的綠草,油油的,在水底搖曳;
在何康河的柔波中,我願做壹株水草!
榆樹陰下的那壹潭不是清泉,
是天空中的彩虹碾壓在漂浮的海藻中,沈澱出彩虹般的夢。
尋找夢想?撐壹根長竿,遊走回草地更綠的地方。
滿載壹船星光,在星光的燦爛中歌唱。
但我不會彈琴,靜靜的是壹支送別的笛子;
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
徐誌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20英國留學。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
《別了,劍橋》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誌摩的代表作之壹。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 65438+10月-1922 8月,詩人曾在此求學。劍橋時期是徐誌摩人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誌摩再訪英國,故地重遊,詩意盎然。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化為壹系列情感,匯成劍橋的美景,在詩人的想象中馳騁。《再別康橋》是壹首優美的抒情詩,就像壹首優雅優美的輕音樂。詩中生動的意境和流動的畫面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全詩以離開劍橋時的情感起伏為線索,表達了對劍橋離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地”、“走著”、“來了”、“揮著手”、“別離的雲”為開頭,再用虛實交替的手法描繪流動的畫面,處處構成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對過去生活的向往和對目前無可奈何的悲傷。
詩人避開了壹般送別詩的送別對象。這首詩送別的不是人,而是“西邊的雲”。告別的對象從人間轉移到了天上,跳出了“牽手含淚凝望”或問候催促的刻板印象,給人壹種清新淡雅的感覺。
詩人為離別創造了壹種特殊的氣氛。壹般離別,或牽手催促,或牽手跺腳,總有“傷離別”的味道。但這首詩只畫風景不摹仿聲音,以“輕”“靜”“寂”營造無聲的環境,消除了離別時“悲”所帶來的沈重感,增添了優雅的元素。
這首詩中的意象很獨特。按照壹般情況,當詩人告別劍橋,有送行的人的時候,詩人眼裏也會看到高樓和車流,耳朵裏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壹切,詩人都沒有拿鏡頭,詩中所寫的抒發感情的意象,都是“雲”、“金柳”、“柔波”、“綠草”、“星光”等自然物,避開了煙火,營造出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就像肖邦的小夜曲。四行壹節,每節的排列錯落有致,每句話的字數基本都是六七個字(中間有八個字),在參差不齊的變化中顯得整齊;每節押韻,逐節變韻,追求音節起伏和旋律感。此外,“輕”“靜”等疊字的反復使用,增強了詩歌的輕節奏。詩的結尾與第壹句相似,遙相呼應,給人壹種奇幻的感覺。
七首詩,幾乎每壹節都包含壹幅可以畫出來的圖。詩人用豐富多彩的文字,帶給人們視覺美的享受,如西方天空中輕輕揮手告別的雲朵,何康河河岸上金柳的倒影,何康河底搖曳的水草,榆樹下長滿浮藻的綠色水池。而且通過“揮舞”、“蕩漾”、“搖曳”、“碾壓”、“徘徊回頭”、“揮舞”等動作性強的詞語,每壹個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壹多在20世紀20年代的現代詩歌中提倡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再別康橋》可以說有三美,堪稱徐誌摩詩詞中的絕唱。